張淑芳 韓春鮮



【摘要】分析了新疆區域旅游發展模式,以各地州(市)2001-2013年的國內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為基礎數據,從時間變化和空間演變兩個方面分析新疆區域旅游經濟差異。結果表明:新疆區域旅游產業的發展經歷了點狀模式、點-軸模式、網狀模式演化階段;新疆旅游經濟發展不均衡,不同地州(市)間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入境旅游空間差異大于國內旅游;新疆各地州(市)旅游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首位分布特征,特別是國內旅游呈現出典型的首位分布,其國內旅游首位度大致經歷了降升降的演變,入境旅游首位度基本上呈現下降趨勢,首位城市主要是烏魯木齊;旅游產業要素從時間角度看,旅游景區、旅行社和星級飯店增長迅速,從空間角度來看,旅游景區主要集中在阿勒泰地區、伊犁州直轄縣市、喀什地區等地,旅行社和星級飯店主要集中在烏魯木齊市、伊犁州直轄縣市和阿勒泰地區;影響新疆區域旅游時空格局演變的主要因素有旅游資源稟賦、旅游政策、交通網絡、旅游市場需求、區域產業發展戰略調整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
【關鍵詞】旅游經濟;時空差異;旅游空間結構;新疆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5.006
區域旅游時空分異的研究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之一,為此很多學者將研究視角從單個旅游區轉向旅游區域,探討旅游目的地區域時空分異問題[1]。20世紀60年代后,國外學者Hills研究了旅游空間核心—邊緣理論模型[2];Weaver應用核心—邊緣理論模型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達群島進行了實證研究[3];Anselin指出空間依賴的存在打破了大多數古典統計分析中相互獨立的基本假設,將古典統計方法應用于與地理位置相關的數據時,通常不能獲取這些數據的空間依賴性,會引起各種問題[4]。旅游業因具有顯著關聯帶動作用,成為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5-6]。國內的旅游地理學者陳傳康較早地開始對區域旅游進行研究;保繼剛等[7]利用地理學的空間分析方法,研究了旅游現象的空間分異、過程、結構等方面;吳必虎等[8]利用最近鄰點指數計算了中國世界遺產地的空間分布特征,得出中國世界遺產地屬于凝聚分布;陸林等[9]以中國大陸31個省市區為研究材料,分析了省際旅游經濟差異變化的總體水平及變化的空間結構特征;汪德根等[10]利用二階段嵌套泰爾系數分解方法,對2000~2008年中國入境旅游經濟和國內旅游經濟區域發展的省內地(市)間差異、省間差異、地帶差異變化特征及其對全國總體差異的貢獻率,并以省內地(市)間差異為視角,分析中國旅游經濟區域差異的空間格局。陳弢[11]基于協調度理論及其用于旅游的常見模型,建立省域旅游業多年發展協調度分析模型,利用1996-2010年全國旅游統計數據,從旅游供應、需求與支持三個方面分析了全國省域旅游業的協調變化。此外還有一些學者研究了不同區域旅游經濟發展時空格局演變的實證研究。
對新疆區域旅游及其空間結構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內容甚少。唐偉等[12]對旅游資源的豐度、組合狀況以及整體優勢度等方面進行定量綜合評價和區域間的橫向比較,闡述了新疆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的區域差異和旅游業的區域發展重點;韓春鮮[13]借用標準差分析了2000-2006年新疆15個地州的旅游經濟空間差異水平;孫浩捷,汪宇明[14]以新疆伊犁河谷地區為例,梳理區域旅游資源類型,并分析了競爭型旅游資源類型和旅游資源市場競爭力,提出了旅游資源的空間區域整合開發方案;王亞奇等[15]從客源地和目的地的角度出發,結合旅游流的三個基本特征及其空間屬性,從旅游流的流量分布、旅游流流向空間結構和旅游流流源空間結構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王松茂等[16]運用變異系數、泰爾指數等指標對新疆14個地州市2001-2010年的旅游經濟差異的總體特征及變化做了研究;李東,楊兆萍等[17]借助經濟模型討論了區域之間的旅游經濟聯系強度和旅游經濟聯系隸屬度。總之,對新疆區域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資源和旅游市場地域分布、旅游經濟空間差異、旅游區域劃分等領域,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對新疆區域旅游進行全面研究甚少,特別是對新疆去旅游時空格局演變的原因分析有待進一步深入。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1.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梯度。區域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可以由各省轄市國內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與全省國內、入境旅游收入的平均值的比值來反映,這個值可以稱之為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梯度值。
式中,T為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梯度值;Xi為地區i旅游收入;n為某一區域包含的城市個數,T=1表示該市旅游發展水平與全省旅游發展水平持平;T﹥2為高度發達型;1.5﹤T≤2為發達型;1﹤T≤1.5為較發達型;0.5﹤T≤1為欠發達型;T≤0.5為落后型。
2. 首位度。首位度通常衡量地區規模分布狀況,在此反映旅游規模分布的集中度。
式中:S為首位度;P1和P2分別為旅游規模最大和第二大地區或城市,S≤2表示結構正常、集中適當;S﹥2則存在著結構失衡、過度集中的趨勢。
(二)數據來源
計算所涉及的新疆各地州(市)國內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旅行社數量、星級賓館(涉外賓館)數量、A級景區數量等數據主要來源于2002-2014年各年度《新疆統計年鑒》及統計公報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旅游局官方網站統計信息。
(三)研究區概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位于亞歐大陸中部,地處中國西北邊陲,總面積166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國內與西藏、青海、甘肅等省區相鄰,周邊依次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8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5600多公里,占全國陸地邊境線的四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交界鄰國最多、陸地邊境線最長的省區。截至2014年末,新疆總人口2298.4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約占63%。目前,全區轄有14個地州市,其中包括5個自治州、6個地區和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吐魯番3個地級市;有68個縣、24個縣級市、12個市轄區,其中包括6個民族自治縣、8個自治區直轄縣級市、33個邊境縣(市);有868個鄉鎮,其中包括42個民族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自治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轄有14個師、176個農牧團場,總人口約270萬人。新疆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是各民族遷徙融合的走廊,是“一體多元”文化和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地區,不僅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擁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到2015年末全自治區有A級及以上旅游景點(區)處。近年來,新疆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旅游經濟發展迅猛,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旅游環境持續優化,服務品質快步提升,旅游業對全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率不斷攀升。2013年,全自治區接待入境游客達到147.95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達到58502萬美元,國內旅游收入637.43億元,旅游總收入673億元,占全自治區GDP總量的8.05%,旅游業已成為全自治區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二、新疆區域旅游時空格局演變過程分析
(一)旅游經濟格局演變的總體分析
新疆旅游業的發展起步于1978年,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興起,隨著對外開放的程度進一步擴大,旅游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30多年來,新疆區域旅游產業的發展經歷了點狀模式、點軸模式、網狀模式演化階段(圖1)。
1.起步階段的點狀模式變化(1978-2000年)。1978-2000年,新疆景區、景點建設的重點主要是天山天池風景區和喀納斯自然保護區,旅游節點呈點狀分布,且較分散,天山天池、喀納斯等高等級景區形成了旅游節點。城市到各個旅游節點的通達性很差,旅游人數很少,區內交通網絡還未形成,旅游節點間相互獨立(圖1a)。烏魯木齊市、吐魯番地區、伊犁州直轄地區、阿勒泰地區、喀什地區是新疆區域內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烏魯木齊市全疆的交通樞紐,起到集散作用,天山天池風景區、喀納斯風景區、葡萄溝風景區分別是昌吉州、阿勒泰地區、吐魯番地區的主要吸引物,旅游業發展比較分散。
2.發展階段的點軸模式變化(2001-2007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民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出游能力不斷增強。同時各地發展旅游的積極性也空前高漲,在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建設、旅游景區建設、旅游產品開發等方面也加大了對旅游業的投入,因此,新疆旅游業的發展廣度得到了擴大,旅游供給和需求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一階段,新疆旅游業的開展范圍已經涉及到了南北疆許多區域,其旅游空間結構模式演變為點軸發展模式(圖1b)。烏魯木齊市作為這一時期新疆旅游業的中心節點,擴散作用進一步加強,并向石河子市、庫爾勒市等周邊區域輻射。隨著伊寧市、阿勒泰市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旅游產業要素不斷積聚,形成了特色旅游產品和旅游線路,各旅游地之間的旅游產品開始有了初步的互動。
3.快速發展階段的網狀發展模式變化(2008年至今)。2008年以后,新疆旅游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隨著經濟全球化、產業結構升級、旅游主導產業地位的確立,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以及成為人們的日常需求。強度的旅游市場需求推動了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政府和旅游企業加大了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產品開發、旅游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投資力度,旅游管理和服務也得到了長足的進展和發展,這一系列措施促進了新疆旅游業快速發展。這一階段新疆旅游產業的空間結構可以稱為網狀發展模式(圖1c)。包括烏魯木齊市、昌吉市、阜康市、石河子市、吐魯番地區在內,以烏魯木齊為核心的都市旅游區已經成型;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一步發展,新疆交通進一步完善,城際列車、蘭新高鐵的陸續開通,帶動了周邊區域旅游業的發展。
(二)時空格局演變的區域差異分析
1.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梯度演變。由于新疆各地區旅游資源分布、交通狀況、區位條件、基礎設施、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的差異,旅游業呈現地域性差異,區域旅游旅游經濟的發展變化特征可以由各地州(市)國內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與全自治區國內、入境旅游收入的平均值的比值來反映。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新疆旅游經濟發展不均衡,不同地州(市)間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入境旅游空間差異更是大于國內旅游。烏魯木齊的國內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遠高于全自治區平均水平。2001年,烏魯木齊的國內旅游收入是全自治區平均水平的7.49倍,最高的烏魯木齊相當于最低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下簡稱克州)57.45倍;烏魯木齊的入境旅游收入是全自治區平均水平的11.54倍。2007年,烏魯木齊的國內旅游收入是全自治區平均水平的6.37倍,最高的烏魯木齊相當于最低的克州的60.53倍;烏魯木齊的入境旅游收入是全自治區平均水平的9.81倍,最高的烏魯木齊相當于最低的昌吉回族自治州的5293.5倍。2013年,烏魯木齊的國內旅游收入是全自治區平均水平的6.12倍,最高的烏魯木齊相當于最低的克州的123.81倍;烏魯木齊和伊犁州直轄縣市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別是是全自治區平均水平的5.39和6.14倍,最高的伊犁州直轄縣市相當于最低的石河子市的4790倍。
按照設定的區域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的梯度劃分標準,對2001-2013年新疆國內旅游發展水平劃分為5個梯度(表3),繪制三個年份國內旅游發展格局圖;對2001-2013年新疆入境旅游發展水平劃分為5個梯度(表4),繪制三個年份入境旅游發展格局圖。目前新疆經濟發展不均衡,不同地州(市)間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
2.旅游區域演變。由于區位條件、交通設施、旅游資源分布等社會經濟條件存在較大差異,新疆旅游區域旅游經濟發展極度不平衡,從國內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兩方面分別計算其首位度(表5)。結果可以看出呈明顯的首位分布,特別是國內旅游呈現出典型的首位分布。從時間上來看,國內旅游收入的首位度經歷了由2001年的7.61降低點2007年的4.03,又再上升到2013年的4.41,表明區域旅游發展集中度先有所減緩,然后又有所加強。2001-2013年烏魯木齊市一直是國內旅游的首位城市。國內旅游首位度在4.03-7.61幅度內波動,上升下降交替進行。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首位度值有所下降,并趨于穩定,國內旅游發展集中趨勢平穩。
入境旅游首位度總體上大幅度降低,由2001年的7.88下降到2013年的1.14,表明區域旅游發展集中度有所減緩,2001年到2010年首位城市一直是烏魯木齊市,2011年和2013年首位城市變成伊犁州直轄縣市,烏魯木齊市位居第二,出現競爭態勢。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疆區域內部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空間格局的演化比較復雜,國內旅游大致經歷了降升降的演變,入境旅游基本上呈現大幅度下降,近年來,首位城市主要在烏魯木齊和伊犁州直轄縣市之間展開競爭。
3. 旅游產業要素演變。旅游產業是由旅游服務業及與其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產業部門所共同構成的綜合性產業,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旅游產業主要包括旅行社業、旅游飯店業、旅游景區(景點)業、旅游商品業、旅游交通運輸業、旅游娛樂業等主要行業,其中旅行社業、旅游飯店業、旅游景區(景點)業是構成旅游產業的核心,對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旅行社、星級賓館能夠清晰地看出新疆旅游產業要素的演變趨勢。從時間上來看,全自治區旅行社由2001年的83家增加到2009年的275家、2013年的326家;星級賓館(涉外賓館)由2001年的176家上升到2009年的453家,又降低到2013年的432家。截至2015年年末,全疆共有國家A級旅游景區284家,其中,3A級90家、4A級61家、5A級9家,初步形成新疆旅游目的地精品集群格局。
三、新疆區域旅游時空格局演變的影響因素
(一)旅游資源稟賦
旅游資源作為旅游活動的客體,是旅游者的觀賞對象和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與先決條件,旅游資源稟賦情況是旅游收入差異格局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在旅游發展早期特別明顯。新疆旅游資源豐富,空間分布差異明顯。伊犁州直轄縣市、巴州旅游資源較為豐富,石河子、克拉瑪依、和田地區等地旅游資源相對較為匱乏。
(二)旅游政策
新疆旅游業發展取得豐碩成果,得益于政府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旅游業發展和陸續出臺的推動旅游業發展的有效政策。良好的政策環境為旅游業發展打造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法律保證,從多方面促進了旅游業的健康有序發展。1993年8月,中國科學院和新疆有關方面的專家,按照國家旅游局和國家科委聯合發文推薦的《中國旅游資源普查規范》,對全疆16個地州市的38個縣市進行了旅游資源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于1994年10月完成了《新疆旅游業發展與布局規劃》的編制工作,并通過了專家評審。1999年,為配合西部大開發,與國家旅游局共同研制出臺了《新疆旅游業發展戰略綱要》。全疆各地州都已制定出當地的旅游業發展規劃。
(三)交通網絡
交通是聯系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橋梁,是旅游的通道和媒介,是構成完整的旅游功能系統的必要組成部分,決定著旅游流的流向、流量和流速以及旅游地開發的順序,并深刻地影響著區域旅游空間結構的時空發育過程。新疆交通網絡正在逐步形成空間網絡一體化結構。
(四)旅游市場需求
旅游市場需求的變化對區域旅游經濟發展也會產生深刻的影響。旅游市場需求從產品類型上來看,從早期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轉變;從地域上看,從集中于重點景區和旅游城市向鄉村擴散,鄉村旅游備受青睞。喀納斯、天池、吐魯番等重點景區和旅游城市繼續受到游客的喜愛。
(五)產業發展戰略調整
由于旅游業牽涉面廣,產業關聯度強,各地在發展旅游業時常常實行政府主導戰略,產業發展戰略的調整對一個地區旅游業發展影響至關重要。面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歷史機遇和市場經濟作用下旅游產業的需求,新疆旅游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旅游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
(六)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區域經濟發展現狀不僅決定了旅游業發展的市場前景,還決定了旅游發展硬件和軟件的基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變化與旅游收入差異變動密切相關。近年來具有旅游資源稟賦優勢的阿勒泰地區、伊犁州直轄縣市等地旅游經濟發展迅猛,主要得益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一方面通過建設世界遺產地天山天池等景區吸引游客,另一方面通過促進旅游業與農業、工業、文化產業、會展業等的融合,積極發展大旅游產業,不斷提升旅游經濟發展水平。
四、結束語
以新疆各地州(市)國內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為基礎數據,從時間變化和空間演變兩個方面分析了區域旅游經濟的差異,結果表明,新疆區域旅游產業的發展經歷了點狀模式、點軸模式、網狀模式演化階段。新疆旅游經濟發展均衡,不同地州(市)間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國際旅游空間差異更是大于國內旅游。地處北疆的烏魯木齊市、阿勒泰地區、伊犁州直轄縣市經濟發展水平高。新疆各地州(市)旅游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首位分布特征,特別是國內旅游呈現出典型的首位分布。從時間角度上看旅游產業要素,旅游景區、旅行社和星級飯店增長迅速;從空間角度來看,旅游景區主要集中在烏魯木齊市、阿勒泰地區、伊犁州直轄縣市、吐魯番地區等地,旅行社和星級飯店主要集中在烏魯木齊市、阿勒泰地區、喀什地區等地。影響新疆區域旅游時空格局演變的主要因素有旅游資源稟賦、旅游政策、交通網絡、旅游市場需求、區域產業發展戰略調整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
針對以上結論,對于新疆旅游發展提出以下建議:大力改善新疆旅游業發展的宏觀環境,加強與周邊國家的旅游合作,簡化旅游入出境手續;進一步完善旅游投資配套政策,通過財政手段對重要的旅游景區、景點的開發和旅游基礎設施進行支持并實施引導,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堅持導向性投資與社會籌資相結合,多渠道解決新疆旅游業資金投入問題。
參考文獻
[1]胡文海,孫建平,余菲菲. 安徽省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時空格局演變[J]. 地理研究. 2015(09): 1795-1806.
[2]Hills T L, Lundgren J. The impact of tourism in the Caribbean: A methodological stud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7, 4(5): 248-267.
[3]Weaver D B. Peripheries of the periphery: Tourism in Tobago and Barbuda[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25(2): 292-313.
[4]Anselin L.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5, 27(2): 93-115.
[5]Dwyer L, Forsyth P, Spurr R, et al. Tourism's contribution to a state economy: a multi-regional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 Tourism Economics, 2003, 9(4): 431-448.
[6]Thrane C, Farstad E. Domestic tourism expenditures: The non-linear effects of length of stay and travel party siz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1): 46-52.
[7]保繼剛,楚義芳. 旅游地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吳必虎, 唐俊雅, 黃安民等. 中國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選擇行為研究[J]. 地理學報, 1997, 52(2): 97-103.
[9]陸林,余鳳龍. 中國旅游經濟差異的空間特征分析[J]. 經濟地理,2005,03:406-410.
[10]汪德根,陳田. 中國旅游經濟區域差異的空間分析[J]. 地理科學,2011,05:528-536.
[11]陳弢. 區域旅游發展協調度的時空差異研究[J]. 地理研究. 2014(03): 558-568.
[12]唐偉,李偲,李曉東. 新疆主要旅游資源的地州際比較研究[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7(01): 93-97.
[13]韓春鮮. 新疆旅游經濟發展水平與旅游資源稟賦影響研究[J]. 生態經濟. 2009(10): 62-66.
[14]孫浩捷,汪宇明. 新疆區域旅游資源整合研究——以伊犁河谷為例[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9(09): 195-200.
[15]王亞奇,楊涵. 新疆地區國內旅游流空間結構分析研究[J]. 新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 28(4): 487-490.
[16]王松茂,方良彥,鄧峰. 新疆旅游經濟的時空差異演變分析[J]. 商業研究. 2013(6): 195-199.
[17]李東,楊兆萍,時卉,等. 新疆區域旅游關聯與景區系統分形結構的關系[J]. 干旱區地理. 2014(05): 1074-1082.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s of Regional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around XinJiang in China
ZHANG Shufang1; HAN Chunxian2
(1.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2.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127,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modes of regional tourism in Xinjiang. Based on the basic data such as total tourism revenue, inbound tourism and domestic tourism revenue between 2001 and 2013 in each city, we analyze economic disparities of region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mporal variation and spatial evolu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firstl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region evolves from the dotted mode to the point - axis mode and then to the reticular development mode. Secondl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tourism shows a big disparity among different cities. And the spatial disparit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 bigger than that of domestic tourism. Thirdl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different cities of xinjiang, inbound tourism in particular, is obviously characterized by the primacy distribution. And the urban primacy index of both the total revenue and domestic tourism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fall in the beginning and rise in the later stage. The urban primacy index of inbound tourism basically follows a downward trend. Fourthly, when element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re viewed from the temporal perspective, tourist attractions, travel agencies and star hotels have grown rapidly. Viewed from the spatial perspective, tourist attractions are mainly located in Aletai area, and travel agencies and star hotels mainly lie in Urumqi. Finally,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economy in Xinjiang can be attributed to natural endowments of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policy,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market demand of tourism, and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Tourism Economy; Temporal-spatial Differences;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Xin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