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國普通高等院校中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師資隊伍的建設,課程合理設置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學內容,對公共藝術教育課教材進行規范化、統一化,完善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機制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措施。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 問題 有效措施
地方高校藝術教育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美育以及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有效地體現和實施藝術教育的目的,構建科學創新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滿足當代大學生在藝術及音樂審美等方面的需求,就需要對公共藝術教育及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研究與探索。
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重要性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現素質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不僅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還具有嚴謹的思維能力。普通高校開展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拓展大學生文化視野,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效地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目前,全國各地高校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高校利用藝術技能、知識和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實現了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藝術教育對當代大學生深層素質的滋養與開發,是其他任何教育難以企及的,更是無法替代的,所以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是不可或缺的,在實施和推進我國高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不可忽視的重大意義。
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具有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許多課程都是教師根據自己的主要教學意向自主設置的,課程結構不完善,教學模式單一,開課隨意性大,課程課時短、類型少、涉及面窄。很多高校在師資隊伍和資金上的投入過少,限制了公共藝術課程的開展,根本無法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另外,很多新建本科院校還沒有建立起專門的公共藝術課管理機構,得不到組織和制度上的保障,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和評價體系不完善,缺乏公共藝術課教學所需的教室和器材,也沒有學生進行藝術活動的場所。因此,公共藝術課的開展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受到很大的限制,從而達不到美育的目的。
(二)公共藝術教育沒有與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很好地結合
有些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未能與當地特色的地域文化相結合。根據我國高等教育公共藝術課程的指導意見,高校要根據區域性、民族性文化教育的要求開設特色課程。但是,很多高校忽視了這部分重要的教學內容,最終導致了學生對于學校所在的地方文化一無所知,造成了學生藝術修養的缺失,更喪失了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教育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時機。
(三)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背離公共性
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面向全體大學生,具有公共性的特點,這也是其重要特色。在大部分高校中我們可以發現,在一些高校組織的演出中,只有個別學生表現突出,這些學生就是藝術特長生。這些藝術特長生在平時接受藝術教育的機會遠多于普通學生,這就背離了公共藝術教育的公共性特點。失去了公共性,也就等于否定了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專業的存在價值。
三、完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有效措施
(一)加強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普通高校要加強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師資隊伍建設,必須定期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加強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學管理,提高專業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藝術素質,確保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質量良好。目前,很多新建普通高校擔任公共藝術課程教師的大都是藝術專業的兼職教師,他們既要教授藝術系專業學生,還要兼任非藝術類學生的公共藝術教育。一些院校對公共藝術教師重視不夠,認為藝術專業教師的能力強,而公共藝術教師的專業能力差,這就使得公共藝術教師的積極性不高。受過專業藝術教育的教師大都過于偏重技藝傳授而忽視人文知識教育,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要進一步完善教師進修體系,深化教師自身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并且根據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結構,派出相關教師進修或引進相關專業教師,合理地配置教師資源,為學生藝術素質的提高提供強大的師資隊伍。
(二)對課程進行合理設置,突出課程特色
課程的構建應呈現出比較清晰的體系,課程的內容則要走向綜合化。初步以音樂、舞蹈、文學、影視、美術五大藝術門類為主干,以藝術欣賞、藝術技能、藝術理論三大板塊為中心來開設和發展各類課程。在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建設中,應刪除過于專業化和對學生基礎要求比較高的課程,要以提供非藝術專業的普通高校學生適合的藝術教育課程為目的來進行課程設置。增加民族文化藝術的科目,編入選修課程,特別是要將最具當地特色的民族文化引入選修課程中,充分發揮地域優勢,突出特色。高校要針對教師所具有的當地民族文化基礎知識水平、授課能力組織培訓。例如,教師應較好地掌握民族民間音樂的演奏、演唱風格和技能技巧以及民族手工藝品的制作流程等。高校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要開創新的思路,要在教學大綱中對地域文化按照區域性及種類進行劃分,合理、科學地安排教學計劃。最后,高校還要運用靈活多樣的考試和評價方法,對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效性進行考查。
(三)對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教材進行規范化、統一化
對于公共藝術教育課教材的使用應該進行規范化,教材的內容應該和中小學以及藝術專業學生使用的教材區分開來,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材應該屬于藝術通識教材。公共藝術教育教材內容要體現知識面廣,難易程度要把握準確,要符合大學生能力的基礎訓練。教材要有新意,符合時代性,要切合普通高校大學生的文化底蘊與藝術修養的實際。也就是說,教材要具有一定的知識廣度和一定的知識深度,滿足大學生的求知要求。選用教材時還需注意,要避免過多關注藝術學科內容,而不能反映多元文化、現代科技對藝術教育的影響。這類教材容易造成明顯的知識傾向,并且會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完善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機制
在公共藝術教育中,教師面對的是不同專業學生組成的大班,應該加強課堂考勤與管理。同時,學校應將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學校教學督導體系,建立常規的教師聽課制度,不定期檢查教案、教學進度、學生作業等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立網絡評教平臺,以評促教,提高藝術課程的教學質量。公共藝術課程的考核可以實現課堂、考試、藝術實踐活動相結合,逐步建立起能夠提高大學生藝術素質的公共藝術課程評價體系。
四、結語
總之,要提高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質量,管理者必須要轉變觀念,建立專門的公共藝術教育機構,優化課程結構,合理配置資源,建立起科學化、系統化和可操作性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從而真正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達到美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慶青.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管理模式探微[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2(01).
[2]劉振東,楊曉輝.新形勢下高校藝術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6(02).
[3]黃昌海.充分認識藝術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現實作用與深遠意義[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