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珍芳
[摘 要] “概論”課程是“05方案”實施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對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三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目前這門課在美術院校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以社會生態系統理論為視角,剖析了影響美術院?!案耪摗闭n教學實效性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概論”課;教學實效性; 社會生態系統理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05-0108-02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是“05方案”實施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對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尤其是清醒的認識中國的基本國情,正確的看待和理解黨的方針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關于社會生態系統理論
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是將系統論、社會學和生態學緊密結合起來的基礎理論,其基本觀點是強調人在環境中,即把人及其生存的社會環境看做一個社會性的生態系統,而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是系統作用的結果。社會生態系統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和宏觀系統。微觀系統是指個人系統,包括個人的生理、心理和情感因素等;中觀系統是指對個人有影響的小群體,包括家庭、學校、單位和其他社會群體;宏觀系統是指比家庭、學校更大的一些社會系統,比如社會環境。各系統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具體來說,微觀系統的思想、情感、行為會受到中觀系統如家庭、學校和單位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到宏觀系統如社會風氣、社會制度、社會習俗等各方面社會因素的重要影響。同時,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又反作用各系統,對這些系統產生重要影響。 [1]
二 以社會生態系統理論考量制約美術院?!案耪摗闭n教學實效的主要因素
1 宏觀系統分析:社會大環境
美術院校大學生對“概論”課程的認知同樣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巨大影響。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西方文化及價值觀念的大量涌入使價值觀、道德觀多元化;對“三個有利于”標準和“貓論”的誤讀,使得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思想盛行。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很多社會問題尤其是直接影響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的問題,如就業問題、醫療問題、養老問題等以及黨內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如貪污腐敗問題、官僚主義作風問題等,使黨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下,“概論”課的正面宣講就被一部分學生視作“假、大、空”。作為宏觀系統的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普遍的、深遠的、潛移默化的,若不能及時并有針對性的疏導,會長期制約“概論”課的教學實效性。
2 中觀系統分析:學風、教師
一個學校的學風直接影響每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在美術院校,對“概論”課程存在著兩大錯誤的認識:一是把藝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對立。部分學生認為藝術尊崇自由、尊崇個性,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要樹立權威、統一認識,這會抑制個性思維發展,影響藝術創作;二是重專業、輕文化,認為“概論”課對美術院校大學生的成才沒有用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教師的積極性和素質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美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通常是被邊緣化的課程,不僅不受學生重視,甚至還受到個別專業老師的歧視,挫傷了老師的教學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美術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都是公共課,教師沒有進一步發展和提升的空間,從而缺乏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動力,導致教師的理論水平、教學技能提高緩慢。在工作中表現為機械的上課,消極的科研,缺乏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對象的深入研究,最終影響這門課的教學實效性。學風、教師作為中觀系統,是對宏觀系統的反映,同時又會反作用于宏觀系統并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微觀系統)。
3 微觀系統分析:美術院校大學生特點
美術院校大學生在生源上、思想上、行為上都有自身的特點。生源上,美術院校大學生文化課學習習慣相對較差?,F行高考制度規定,藝體類學生在錄取時文化課分數要低于同等的普通高等學校。這導致多數學生從中學時就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專業技能上;同時,學生們游走于各培訓學校,所在中學對他們的管理相對松散,養成了上文化課隨心所欲的習慣。進入大學后,管理更加寬松,文化課學習習慣進一步惡化。思想上,美術院校大學生思想開放、崇尚自由和個性發展,具有反傳統、反權威的特點。在行為上表現為標新立異,對世俗權威不屑一顧。而“概論”課就是樹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權威性。
學生的思想行為和社會環境、學風教風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系統,“概論”課的教學實效是整個系統作用的結果;同時,各系統及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協調的,各子系統或系統各要素發生改變,整個系統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以達到系統的新的平衡。因此,要提高“概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必須要以系統的眼光有重點的進行干預。
三 提高美術院校“概論”課教學實效性的主要對策
1 立足整個生態系統:“概論”課教學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
概論課教學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即從現行的大班授課轉變成小班教學,由講授式為主轉變為學生參與式教學為主,由一個老師通講轉變為專題式教學。這是對整個社會生態系統的全面干預,也是提高“概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根本途徑[2]。
首先,對微觀系統的作用。大班變小班,一個專業一個文化班,教師能夠深入了解社會大環境、校園小環境對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以及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方案,解答學生的迷惑,引導學生走出認識的誤區。其次,對中觀系統的作用。大班變小班,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更貼近學生實際,提高課堂的吸引力,扭轉學風、教風。從內容上來說,學生是同一個專業而且人數較少,關注的問題相對比較集中,便于根據學生的興趣點進行專題式教學,使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從教學方式方法來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靈活的采用討論、辯論、觀摩、實踐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專題式教學和參與式教學也給了老師更多自主性,有利于發揮老師的研究特長,提高教師的教研積極性。再次,學生的思想行為和校園小環境的改變,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會大環境的改變,社會大環境的改變又將進一步推動校園小環境和學生思想行為的改變,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2 立足中觀系統:教師要從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轉變
“概論”課教師,必須要從機械教學向教研結合,以研促教轉變。從內容上看,“概論”課是一門理論性和現實性較強的課程,教師必須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嚴謹的邏輯和敏銳的觀察力才能抓住問題的本質,把問題講透徹,使學生信服,也才能消解不良社會思想對學生的影響。此外,“概論”課涉及的內容學生在中學接觸過,但基本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層面。這就要求大學的“概論”課教師必須在中學的基礎上講出深度,講出廣度,講出新意,學生才喜歡聽。因此,教師必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深入研究,從理論高度把握教材,剖析問題;同時還要博攬群書,拓寬知識面,力爭做到既有專業深度又有知識廣度。
從教學方式方法上看,“概論”課的教學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沒有形成一套有課程特色、有學生專業特色的教學方法,有待進一步的改革創新?!皩嵺`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3],概論課需要教師們把教學與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之余不斷進行理論學習和理論研究,以理論指導教學,從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并把這些經驗教訓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在理論層面進行全國性的交流學習,然后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經過理論-實踐-理論批判-實踐的過程,才可能探索出適合課程特色又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式方法。
針對美術院?!案耪摗闭n教師科研動力不足的實際情況,相關部門應該采取激勵措施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把科研能力尤其與教學相關的科研成果與年度考評、晉升掛鉤;定期組織、參與全國性的或地區性的學術交流活動,了解學術動向,提升科研能力;支持和鼓勵教師進一步攻讀學位或研修。
3 立足宏觀系統: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尚
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普遍的、深遠的,它不僅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認知狀況,而且通過影響學校、家庭、社區小環境又間接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要提高“概論”課的教學實效性,消除學生對這門課的抵觸情緒,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要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尚。一方面,在黨和政府的各項工作中要切實把群眾路線落到實處,了解人民群眾意愿,滿足群眾合理需求,盡量減少社會不公平、不合理現象;不斷推進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始終保持黨員干部的先進性、純潔性。另一方面,黨和政府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利用網絡、電視、報紙及微博、微信等傳播媒介進行正面引導,形成積極健康的社會風尚。
總的來說,要把美術院?!案耪摗闭n教學實效性放到整個生態系統環境中來理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學校、家庭小環境和社會大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僅靠教師和相關教學單位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要形成教師、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的合力,使整個系統良性循環,才能有效的提高“概論”課程的教學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查爾斯·H·扎斯特羅,卡倫·K·柯斯特-阿什曼.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M].師海玲,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6.
[2]徐艷國.教育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指導委員2013工作會議講話[N].2013-10-12.
[3]本書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