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蘭蘭
[摘 要] 與經濟學專業相比,應用數學與統計學專業有它們本身的特點。本文從老師與學生兩個方面,就本科這兩個專業在計量經濟學課程中的理論教學、實踐課、案例教學與課程論文這四個環節,探討課程中老師與學生教與學的優勢和劣勢,并針對優勢和劣勢,提出了以“問題”為導向的計量經濟學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 計量經濟學;應用數學;統計學;問題;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05-0110-03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集數學、統計與經濟學為一體的方法論學科,以揭示經濟活動中客觀存在的數量關系為目的,在以精確地量化分析代替模糊問題描述各國經濟研究和經濟政策的這種明顯趨勢下,計量經濟學的應用性就很突出的顯現出來[1]。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應用數學專業和統計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經濟金融研究分析的比例非常大,所以為這兩個專業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并且學好這門課程非常的有必要。
我校應用數學專業與統計專業分屬于金融學院和商學院,在各自的學院偏理工科類別,屬交叉學科,為此也開設了計量經濟學課程,并由筆者主講。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與經濟金融類專業相比,應用數學與統計學專業有它們本身的特點,目前的計量經濟學教學體系有諸多值得探討和改進的地方。所以筆者從老師與學生兩個方面,就本科這兩個專業在計量經濟學課程中的理論教學、實踐課、案例教學與課程論文這四個環節,探討課程中老師與學生教與學的優勢和劣勢,并針對優勢和劣勢,提出了以“問題”為導向的計量經濟學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 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與學現狀
1 注重數學推導的優勢,輕視經濟理論的劣勢
老師與學生在計量經濟學課程中注重對于數學與統計方法的推導以及模型建立的講解與學習,是數學與統計學專業老師與學生的優勢,同時也是劣勢。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在理論教學中很注重數學與統計方法的推導,而對于經濟理論的介紹與講解卻很概括與籠統。老師側重于講述計量經濟學的建模步驟:“觀察調查-抽樣假設-建立模型-求解模型-結論檢驗-分析預測” [1]以及理論部分的公式模型的推導,而應用數學與統計兩專業的學生也對于這些數學與統計方法上的推導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學生在學計量經濟學之前要先修很多經濟類課程,比如宏微觀經濟學、國際金融等經濟類學科[2],筆者發現應用數學與統計專業學生對于這些經濟金融課程中的數學與統計部分也掌握得比較好,這是這兩個專業的學生在學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優勢所在。但是由于這些特征,恰恰也讓老師與學生輕視了更重要的另一面。計量經濟學本身是一門經濟學課程,它是用來解決經濟和金融領域里的問題,數學和統計學知識的推導和建模過程是為了解決經濟金融問題的,即學習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本質應該是“從經濟問題中來,最后要回到經濟問題中去”,所以由于老師和學生都輕視對于經濟理論的講解和學習,使得學生們對于用計量經濟學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經濟問題缺乏一定的敏感,也不知道如何從經濟問題出發來建立模型,在取得了模型的估計與檢驗后,不知從哪些方面去分析實際的經濟問題和模型的意義,即不能很好地實現“從經濟問題中來,回到經濟問題中去”的本質,有點本末倒置了。
2 注重軟件操作的優勢,輕視分析數據經濟含義的劣勢
實踐課即計量經濟學的軟件學習應用課,計量經濟學需要建立模型并求知結果和統計分析,所以要借用到一系列的軟件,現在最常用的是EViews,一般的計量經濟學教科書中的案例也是使用這個軟件來分析結果。筆者發現,在實驗課的上機操作上,數學與統計專業的學生由于身處理科中,邏輯性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多的鍛煉,對于計算機上機操作很快能掌握,也掌握得比較好,而老師們對于上機軟件的操作也非常熟練。這是筆者多年在上機實驗課上的感受,也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但是我們很少在實驗課上“從問題出發”來上機實驗,即直接選取一個案例的數據,然后對數據進行一定的分析,再建立模型,而對于為何選取這個“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數據我們在軟件上如何對于數據做出合理的分析,對于模型取得的檢驗結果能說明更深層次的問題,探討得比較少,所以這是我們以后要多思考和分析的問題,也是劣勢所在。在實驗課時間的安排上,一般的高校在此專業的教學中都是將實驗課安排在理論知識結束之后,即快期末之前的幾個星期,一般在3~5個學時,在筆者所處的學校這兩個專業我們安排的是8個學時,專門的上機操作時間,剛開始的幾年安排在學期的期末,同樣是在理論課結束之后,但是筆者發現,這樣的安排雖然能在軟件的應用上有連貫性,讓學生連貫性的掌握建模的過程和模型的分析,但是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在每一個章節過后,都有一定的模型需要軟件的操作來求解分析,僅僅依靠教材上的幾個書面案例遠遠不夠學生們對模型求解與檢驗分析的掌握,很多高校和我們系的這兩個專業一樣面臨著實驗課的時間安排得不夠多,與理論知識的銜接不夠緊密,不夠合理的問題。
3 注重案例教學中的模型求解的優勢,輕視案例模型的建立和案例回歸的劣勢
案例教學是真正實現計量經濟學的本質“從問題中來,回到問題中去”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掌握了計量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和分析技術的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所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精心安排和策劃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對典型的經濟活動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找出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再按照所學的計量知識建立模型,并求解模型,最后回到經濟問題中去,對經濟現象作出評價[5]。這種教學方式可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團隊協作的能力,也能學習如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問題中,即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在很多高校有選擇性的開設,越來越多的教師也感受到了案例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筆者所教授的這兩個專業,案例教學還比較欠缺,在選擇少有的案例教學中,老師和學生都偏重于對于模型建立的步驟,而學生們也側重于對模型中數學和統計部分的掌握,而輕視了如何在經濟活動中找出經濟問題,也即缺乏從經濟問題入手的這種思維。多開設案例教學以及如何更有效的開設案例教學,以達到案例教學的最大效果,是我們老師在日后的教學中探討和實驗的重點。
4 注重論文數據處理的優勢,輕視論文經濟意義的劣勢
課程論文是在學生學完了所有的理論知識后,要求學生自己取材,建立模型,并且分析模型,最后回到經濟問題中所做的一篇小論文。在筆者近幾年的教學中,課程結束后,都會安排學生4個學時來做課程論文,筆者學校數學和統計學這兩個專業計量經濟學的開設在大三上學期,離畢業做畢業論文剛好一年的時間,所以筆者對于學生的要求為畢業論文的預演,對于形式和格式的要求如同畢業論文的要求,很多同學在大學的三年間,沒有接觸過寫論文,如何寫好一篇小論文或者畢業論文,對于很多同學來說是非常陌生的。通過近幾年的課程論文的安排教學,筆者發現數學系和統計系的同學在做論文的過程中在尋找數據和對數據的處理,以及對于模型的建立和求解上,運用得比較好,這是這兩個專業同學的優勢。但是在選材和最后依據模型的結論來分析問題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尤其是依據所得到的結果,對于所選問題的分析上缺乏經濟意義。
二 計量經濟學教與學的若干問題的改革建議
1 以“問題”為導向的計量經濟學課堂內容調整
講述和學習計量經濟學模型最終是為了解決經濟金融的問題,理論背景知識是經濟問題產生的搖籃,是理解問題和分析問題的基礎,而模型的學習和推導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而對于應用數學和統計學的學生來說,前者是弱勢,后者是強勢,所以教師應該把有限的課堂時間花在講述理論背景知識上,以“問題”為導向,講述產生各類經濟問題的背景以及相關的理論,而模型的推導可以在課堂上做一些簡單必要的推導,而把更詳細的推導過程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自己在課下推導,這樣就可以把握學習計量經濟學的本質,從本質出發,學習如何產生問題,怎么利用模型解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計量經濟學的應用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 著重解決“問題”的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的課堂上,既要學習如何熟練的操作軟件,處理數據,又要學會如何“從問題出發”來上機實驗,即分析數據的來由,對比數據的合理性和數據的質量,在對使用數據后的結果做出合理的分析,探討檢驗和結果代表什么樣的經濟意義,即“回到經濟問題中來”。所以筆者建議,把實驗課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以書上的例題為主,簡單分析數據的由來,教學生操作軟件,發揮數學與統計專業學生的優勢,讓學生得心應手的掌握軟件的操作,很熟練的得到操作結果,然后對于數據的結論進行廣泛和深刻的討論。第二部分則在熟悉了一些軟件的基本操作后,讓學生在課下帶著問題選擇一些數據,在實驗課上輸入自己的數據,通過軟件分析,得出自己所選擇的數據的結果,自主的分析模型想要的結論,看是否簡單的解決了選擇的問題。這樣做即可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讓學生在實踐課上體會自己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和樂趣。在實驗課時間的安排上,筆者認為在每一個章節過后安排一兩次上機課,立即進行“葫蘆畫瓢”的過程,才能更好的掌握前面這一階段的知識和應用,體現計量經濟學應用性強的特點,這樣既可以彌補教師在教學上只重視模型操作而輕視分析模型數據結論的經濟意義的劣勢,也彌補了學生在這方面的劣勢。實驗課的時間可由各個老師自己考慮安排,如果此章的課程內容較多,則可多安排一次上機課,做更詳細的分析,這種安排比在學期末統一安排上機實驗課的效果好很多,但是同時對于老師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即要比較準確的安排好理論課的時間,這也需要老師平時的經驗積累和在教學過程中靈活調整教學的能力。時間長短上筆者建議安排16個學時,即8節實驗課,這樣才能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去掌握和熟練軟件操作,且能自我選擇數據,自主建模,使用軟件來解決問題,既可以彌補教師在教學上只重視模型操作而輕視分析模型數據結論的經濟意義的劣勢,又彌補了學生在這方面的劣勢,為學期末的課程論文打好實踐基礎。
3 提煉“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計量經濟學作為應用學科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別對于應用數學和統計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針對于近幾年所發生的熱點經濟金融問題進行分析,提煉出若干個實際的問題來作為案例教學的實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針對于所要選擇的案例所處的經濟環境,引導學生進入經濟背景和經濟事件來進行一定的討論,然后引導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種可能的經濟問題,繼而引出所要選擇的案例,充分體現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確定經濟問題后,針對這一經濟問題進行“建?!治觥蠼狻氐浇洕鷨栴}中去”。對于案例教學的時間,筆者建議安排四節案例教學,每個案例教學安排四個課時,在這四個課時中,前兩個課時安排經濟背景,經濟事件的討論,讓同學們各抒己見,提出各種可能的問題,最后提煉問題。后兩節則演示如何解決問題,則建模,求解,分析的過程。對于何時安排案例教學,筆者認為安排在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全部結束后比較合適,在學生具備了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后,再安排案例教學,讓學生體會如何解決實際的經濟問題,真正的體會計量經濟學的本質:“從問題中來”到“回到問題中去”。這樣的安排即發揚了案例教學中老師和學生對于模型求解的優勢,又彌補了對于如何建議模型和模型最后回歸經濟問題的劣勢。
4 學生驗證自己尋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課程論文
根據筆者近幾年所開設的課程論文教學,發現老師和學生都受益匪淺,非常有意義。筆者把做課程論文的時間安排在理論課、實踐課以及案例教學都結束之后,這樣的安排,一方面讓學生有充分的知識儲備,提高他們寫作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去驗證自己尋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學生做課程論文可以單獨或者幾個同學一組,尋找他們自己覺得有問題可研究的題材,在課程論文結束后,筆者會對學生所有的論文進行批改和點評,從選材的問題,建模的過程和求解以及對于結論的分析,還有論文的格式,從題目、摘要、主題詞以及正文和參考文獻的書寫都會給予示范性的分析和要求。對于各方面做得比較突出的論文,比如題材新穎、格式標準、模型處理完美、經濟意義分析比較透徹的各類論文做出好的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鍛煉了自己獨立學習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團隊協作的精神,學習到了如何去做一篇比較標準和規范的期刊論文或者畢業論文。在課程論文的教學環節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這兩個專業的同學還是習慣性的把重點放在模型求解上,而對于模型代表的“問題”是否有較大的經濟意義,還有所欠缺,筆者相信在前面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中都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和學習的話,老師和學生一定可以既發揚應用數學和統計學這兩個專業在這方面的優勢,又可以彌補在這方面的劣勢,解決好問題,讓課程論文這一環節真正的實現它的作用,讓學生學有所獲。
作為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的應用數學和統計學專業,本身屬于經濟類別和理工科類別的交叉學科,有自身的特點,而在學習同樣具備應用性較強的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中,如何發揚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劣勢,值得同行們共同探討,希望筆者在本文的探討分析能盡到綿薄之力,共同推動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改革。
參考文獻
[1]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龐浩.對《計量經濟學》課程建設的若干思考[J].統計教育,2004(2):9-11.
[3]王雷.本科生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探索[J].新課程(教育技術),201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