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希良
曾幾何時,“副科”教師在評優選先、職稱評聘、績效工資評定等方面,并沒有享受到和“主科”教師平等的機會與待遇,顯得很寂寞。這就是目前我們學校教育的現實問題之一。李秉德教授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一書中曾言:“我們要把注意焦點放在我們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上面。而新情況要靠我們自己去發現、了解,新問題要靠我們自己去分析、解決。這就必然要求我們進行科學研究?!被诖苏J識,我們要想使學校教育更加民主、更加科學,就得認真研究探索“副科”教師重回榮光的法寶,讓課程的價值在“主科”與“副科”的疊加中展現應有的輝煌。
一、“副科”教師不公正待遇產生原因剖析
為什么我們學校教育中會產生“副科”教師不公正待遇的現實問題呢?
1.追根溯源,主要在于我們長期在學校教育中追求應試教育。具體在課程設置中就是,準備應試的課程就是重點課程,與之相應的課程就被稱之為“主科”,比如語文、數學、外語等,而那些在升學中不考的課程就是“副科”,比如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雖然自2001年以來,我們推行實施了新課改,但十多年過去了,在學校教育的現實世界里,在今天面對學校中的“主科”“副科”之分而引發的種種不公正現象,我們仍然會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般的感嘆,實在是有違新課改的初心。古羅馬演說家、政治家西塞羅曾說:“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近代思想家曼恩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習慣仿佛像一根纜繩,只要我們每天給他纏上新的一股,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由此可見,應試教育作為一種習慣性思維,在學校管理中形成的定勢是多么根深蒂固。
2. 新課改中推行以學生核心素養為核心來劃分課程建設水平。比如,將當前的學校課程分成六種水平,水平1:無關聯的單一課程;水平2:無關聯的碎片課程;水平3:表面關聯的課程;水平4:實質關聯的課程;水平5:部分實質關聯的課程;水平6:有質量的素養課程。這種課程建設水平的劃分,客觀上講,為課程在新課改背景下新的“主副科”的產生重新找到了孵化的溫床。
3. 教師配置比例標準不達標。從各地實行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以及中小學“副科”教師配置比例標準來看,現實中,學校配置的教師原本就不達標,而“副科”教師的配置就更加不達標。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甘肅省教育廳〈甘肅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試行)〉的通知》(甘政辦發[2012]233號)第十八條規定:小學教職工與學生比城市為1∶19,縣鎮為1∶21,農村為1∶23,專任教師占教職工總數比為90%以上;初中教職工與學生比城市為1∶13.5,縣鎮為1∶16,農村為1∶18,專任教師占教職工總人數比為85%以上。中小學校專職管理人員不高于10%,工勤人員不高于5%。但實際情況是,由于布局調整不達標,形成城市與鄉村教師配置的倒掛。按照《中小學校體育教師配備基本標準》規定:小學1~6年級,每5~6個班配置1名體育教師;初中每6~7個班配置1名體育教師;高中(包括高職)每8~9個班配置1名體育教師;200名以下的農村中小學至少配置1名專職體育教師。兩者一比較,就會發現,一般學校本身配置的“副科”教師就少,而“主科”教師配置的就多。課程教學時數配置上,一般也是“副科”教師課多,而“主科”教師相對課少。但在學??冃Э己恕⒛甓葘I技術人員考核中,因為“主科”一般統考可能性大,占的權重較大,而“副科”一般不進行統考,故而所占權重較小,從而導致了“主副科”教師在學校方方面面待遇的差異。
二、“副科”教師重回榮光的法寶有哪些
要想在學校教育中改變“副科”教師是“弱勢群體”的窘境,就得解放辦學思想,真正按照新課改精神管理學校課程,一視同仁地配置教學師資。為此,我們在學校教育中要做好如下工作。
1. 要重新認識課程價值及意義。課程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課程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基本保證;課程是學校一切教學活動的中介;課程為學校進行管理與評價提供標準。對課程價值的主動追尋,有利于我們矯正對課程“主副科”劃分的習慣性思維方式,有利于我們理性而全面地按照新課改要求,開全開齊所有國家課程計劃規定的課程。
2. 深刻領會學校課程的基本內涵及把握課程的特點。課程內容就是學生習得的知識,而知識的傳遞是以教材為依據的。因此,課程內容一定意義上就是上課所用的教材,這是一種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目的觀的體現。同時,我們也要積極把握課程體系是以科學邏輯組織的,課程是社會選擇和社會意志的體現,課程是既定的、先驗的、靜態的,課程是外在于學習者,并且是凌駕于學習者之上等特點。目的在于使學校課程管理者弄清楚,國家規定設置的課程都是為實現教學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和促進學生發展服務的,課程在學校管理中和作為學生學習對象時,并沒有主副之分、貴賤之別。
3. 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在編制課程計劃時,要解放思想,革新觀念,把促進學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促進經濟發展作為設定課程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即以提高公民素質為目的,而不是以應試為目的設置課程。
4. 呼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在編制學校學科教師配置方案時,革除陳規陋習,消除社會上沿襲已久的應試教育陰霾的影響,將“主副科”教師不加區別地同等對待,全額配置。
5. 學校管理者也應端正教育思想,按照新課改的要求來管理課程。一是要在學校課程管理中樹立一視同仁地將學科教師同等對待,不分“主副科”的管理理念。二是構建民主、平等的課程管理評價機制。比如在年度考核、績效考核中,所有的學科教師不論什么課,所占的權重一致,不進行“主副科”權重比例調整。三是在學校課程安排中,不分“主副科”,考試成績一律平等對待。在各類學生評優選先工作中,“副科”成績不突出,一律取消資格。
6.“副科”教師也要積極制定新的教師專業發展目標,認真學習行為心理學知識。在新的工作狀態下,一方面以昂揚的姿態投身到旨在提高素質,促進學生發展,為學生成才奠基的偉大事業中;另一方面也要反思造成自己不公待遇的內部及外部原因。重點要思考,除制度之外,自己在哪些方面還做得不夠。比如,終生學習觀念是否缺失,對先進理論是否遲鈍,對教學藝術追求是否懵懂,對教育教學的基本功是否疲軟,對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是否排斥與拒絕。
7. 轉變觀念,推動教師教育發展。一是在學校校本活動及培訓中,要建立所有學科教師一律平等的思想,做到投入一樣,待遇一樣,要求一樣。二是外出培訓要做到,所有學科教師外出學習平等對待。三是鼓勵“副科”教師積極利用一切機會,開展自修,修煉過人的教學本領。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