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碧練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教師課堂上是否有效輸入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條件。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提高英語課堂中可理解語言輸入的質與量;遵循“語料既有趣又相關”的原則,盡可能創設情境教學,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有效理解和內化;并善于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對語言信息的吸收,從而使學生有更好的語言輸出,達到教師所預期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英語;語言輸入;有效性
一、問題的提出
從事小學英語教學十余年,聽過不少公開課,其中不乏優質高效的課堂,然而也發現了教師有些教學語言存在著低效甚至無效的現象,一節課下來,與學生英語互動交流十分有限;教學語言以本為本,沒有新舊語言知識的聯系與擴充,進而影響了學生的語言輸出與語用能力。沒有語言的輸入就沒有語言的輸出,英語學習的成功與語言輸入的量和質緊密相連。目前,課堂是小學生接受英語的主要渠道,教師語言是英語課堂語言輸入的主要途徑。教師如何在課堂上把握語言輸出的量和質,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雙豐收,是新課程背景下對教師的一種更高要求。
二、提高小學英語語言輸入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語言學家克拉申指出,理想的語言輸入應具備幾個特點: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既有趣又相關(interesting and relevant)和足夠的輸入量(sufficient input)等。基于克拉申的“輸入假設”理論,結合十幾年的教學經歷與摸索,筆者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1.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可理解輸入,提高英語課堂中可理解語言輸入的質與量
“理解輸入語言的編碼信息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由于小學生的英語語言儲備量還不夠,加上受母語、語言知識、思維能力等因素的制約,要想使課堂教學變得更有成效,教師就應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可理解輸入,而且應不斷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自己的語言輸出,以確保學生對輸入的信息是可理解的。教師應盡可能給學生提供熟悉、有趣且相關的話題,引導他們利用語境和自己原有的知識來理解輸入。提供有效的語言輸入不僅要依靠教學材料和課程設置,更重要的還是必須依靠教師捕捉語言輸入的機會,及時、大量地提供能被學生理解的語言輸入。例如,當教師在課堂上問:“What animal do you like?”而學生回答:“I like elephant.”時,教師就可以把握語言輸入的機會,及時對elephant的特征進行一些描述:“An elephant is big and heavy.It has a long nose and two big ears.”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更好地運用語言。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如用圖片、幻燈片、多媒體等來呈現語言知識,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用游戲、歌謠、表演等活動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吸收語言,保持一定量的語言輸入。
2.遵循“語料既有趣又相關”的原則,盡可能創設情境教學,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有效理解和內化
教師必須選擇有趣相關的語言輸入材料并對所選材料進行加工,輸入的語言材料越有趣,越有關聯,學習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教師用英語上課,往往不是所學單詞的簡單重復,而是通過新的情景把這些材料重新組合。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創設情境教學,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有效理解和內化。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勢必會開動腦筋積極思維,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想象等一系列活動來理解所學知識,這有利于學生的智力發展和培養學生用英語理解和表達思想的能力。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利用學生的現有知識,以舊知導入新知,通過討論學生熟悉的話題幫助學生理解“輸入”。例如,學生在學完animals而轉入新授課food的學習時,教師問:“Its one kind of fruit. Its
yellow.It looks like a boat.A monkey likes eating it.What fruit is it?”學生就會通過對舊知識的激活、篩選,得出:“banana”這個答案,從舊知導入新知。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對語言意義的獲得實際上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盡可能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以促使學生對新的語言知識進行主動加工。
3.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對語言信息的吸收
情感過濾學認為,語言輸入必須通過情感過濾,才可能變成語言的吸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和焦慮感,積極鼓勵學生,對學生有充分的信任與期待,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給予的鼓勵與期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信心,使學生在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接受語言信息,獲得語言的習得。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們更應當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正確看待學生的錯誤,保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開口、多發問,與其他學生建立平等友好的伙伴關系,使師生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順利進行信息交流。
4.提高課堂語言輸入應注意的方面
(1)輸入正確、簡明的語言
小學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是使學生經過學習,打下扎實的語音、語調基礎。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語言是重要的信息輸入,因此,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是英語教師所必備的條件。小學生正處于語音學習的“關鍵期”,非常善于模仿,尤其是模仿他們心目中的語言權威——教師。小學生的詞匯量小,語法知識有限,教師選擇課堂輸入語言時一定要慎重,所選語言要切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切忌復雜深奧,正如教學專家所說的,“Speak English if possible,speak Chinese if necessary.”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提問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形式。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對于小學英語教學有著重要意義。小學生已具備了直覺思維的能力,小學階段也正是學生發展思維能力的最初時期。學生回答“是”或“不是”問題的主要心理活動是回憶和再現已有的背景知識,這類問題往往過于簡單、機械和重復,缺乏有效輸入的價值,很難培養出獨立、深入思考的學習品質,形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六條有效提問的原則指出:提問要具有學習價值,能引發進一步學習,還應具有拓展性,能鼓勵學生拓展思維,非限答式的探究性問題是個很好的選擇。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環境。作為課堂語言信息輸入的促進者,教師的中介作用不容忽視。我們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創設有利于課堂語言輸入的氛圍,強化學生的語言運用意識,激發學生積極運用語言的情感,使我們的課堂語言輸入有一個質的提高。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