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摘 要: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傳授基礎知識與基本方法的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培養引起高度的重視。數學是整個小學階段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科學性、變化性。教師要結合數學的特點,從不同角度入手,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加強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學以致用。
關鍵詞:學生;獲取知識;思維過程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性日漸顯現,需要多角度、多層次出發,逐步提高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而學生獲取各方面數學知識的過程就屬于邏輯思維活動,是培養學生數學素養、多方面能力的關鍵所在。在此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的思維過程、思維形式,比如,綜合、概括、推理。換句話說,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在進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知識與思維的融合,打造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積極思維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于小學生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喜歡探索,但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無法長時間集中。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教學內容為基點,全面而客觀地分析班級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眼球,積極融入課堂教學中。同時,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注重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積極引導他們把所學的知識靈活應用到實踐中,逐漸提高他們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比如,以“圓的周長”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工具,展開教學演示活動,向學生呈現大小不同的圓在直尺上的具體運動情況,運用生動、形象的圖像來解釋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系。學生一下就發現它們之間的關系,圓的周長始終是其直徑三倍還要多點。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操作,去解決該問題,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同時,也能幫助他們開動腦筋,主動參與到探索中,準確理解圓周率相關知識。
二、注重算理形成過程,引導合理思考方法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掌握正確的算理。以“20以內的進位加法”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湊十”方法才是關鍵所在。結合小學生各方面特點,合理設計教學情境,以“幾和幾可以湊成十”為切入點,使學生迅速融入課堂教學中,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礎上,結合課本上提供的示圖,讓學生明白“9+2=11”的具體思路。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采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演示書中的圖示,先在盒子放入九個球,再從盒外拿起一個球放入其中,盒子中已有十個球。而盒子外面還有一個球,桌子上總共有十一個球。并進一步組織學生演示圖示思路,即2可以分為1和1,9加上1后為10,10再加上1后便為11。
三、強化學生說理訓練,發散思維靈活性
在理解、掌握概念、原理、解題方法等的時候,學生需要經過繁雜的歸納、演繹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過程、結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引導學生學會開動腦筋,思考對應的問題,說出問題推理的整個過程,內化所學的知識。以“小數性質的學習”為例,小數中零是否可以去掉的問題?教師不能讓學生片面地用“可以”“不可以”來回答,要分情況引導學生舉例說明,比如,0.40、2.80、7.6000,這些小數末尾的零是可以去掉的,因為去掉后小數的大小并不會發生變化。又如,3.04、203.02、50.4,這些小數中的零是不能去掉的,一旦去掉,小數的大小將發生變化。可見,是否可以去掉小數中的零需要看其所處的位置。在類似的訓練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對此知識點進行深入的鞏固學習,內化所學的知識,更能夠活躍其思維。
四、恰當選擇教學方法,優化解決問題思維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以演示教學法為例,啟發學生用實物去代替題目中所敘述的物體,根據內容進行相關的操作,表達出題目的意思,使學生在理性思考的過程中,能夠正確把握題目的意思。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組織者、促進者的角色,多鼓勵學生自己動手、主動思考、探索解決問題。以此,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邏輯思維訓練,逐漸使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最優化。
總而言之,在整個教學中,小學是不可忽視的啟蒙階段,也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思維習慣的關鍵性階段。教師需要結合數學學科特點,根據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水平,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數學學習的趣味性,為學生搭建學習探究的平臺,注重思維過程培養的有效性。因此,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探索知識,使學生獲取數學知識與訓練優質思維同時進行,使學生不僅把所學的知識更好地應用到實踐中,而且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李美枝.數學教學應重視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J].內蒙古教育,2015(2):28.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