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啟和
摘 要: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綜合性學習,成為小學語文教師目前關注的焦點。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簡單談談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資源整合與利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整合;利用
語文教材的豐富性與內容的多樣性使學生在學習時能夠發展各種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中能夠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而語文的綜合性學習就是要以教材為基礎,進行一定程度的延伸與拓展,將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并充分進行利用,以促進小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使其成為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
一、把握教材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
語文教材是教學的依托與基礎,教師要在教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活用教材的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由于語文課本的每一單元要抒發的情感是相似相通的,因此,教師就可以先利用每一單元的導語,來開展綜合性學習。比如,根據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導語提示:本組課文展現了大自然的神奇。讓我們根據課文想象畫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讓學生搜集有關自然奇觀的資料,并將其進行整理,在這一單元的課文內容學習結束后,我組織了一個以“美麗的大自然”為主題的交流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體驗或是自己搜集到的知識,豐富學生的見聞,使其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另外,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信息以及課文的特點,開展綜合性活動。比如,我在教學“草船借箭”前,先讓學生閱讀了少兒讀本的《三國演義》,讓學生先弄明白草船借箭故事發生的背景以及周瑜與諸葛亮的性格特點,然后再組織學生一起學習這篇課文,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對課文的理解也很透徹。在這堂課結束后,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個以“走進三國”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自己的體會,或是為學生介紹自己感興趣或是十分欣賞的部分,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可以展開討論,使每位學生在課堂活動中都能收獲更多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把握好教材的資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識與聯系,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為學生之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整合學科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
整合學科資源不僅僅指學科內的資源整合,還應該包括學科間知識的融合。學科內的資源整合即利用語文學科課文之間的聯系。比如,在學習課文“長城”時,教師可以將“頤和園”與“秦兵馬俑”這兩篇文章與該課文進行整合,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我國世界遺產的寶貴之處,并且將“北京故宮、天壇、承德避暑山莊、麗江古城、平遙古城等”作為補充資料與課文進行整合,學生不僅受到文化的熏陶,還能增強對國家文化遺產的認識,了解國家文化的源遠流長,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科間的知識融合,即利用學生學習的各科課程,將其與語文知識融合起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學科之間的聯系,從而將各科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進行綜合性學習。比如,在學習“趙州橋”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聯系美術教材中的“家鄉的橋”和自然常識教材中的“橋”,為學生設計以“橋”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即讓學生利用圖書館以及網絡等渠道獲取與橋有關的資料,并了解古今中外的著名橋梁,并讓學生動手制作一座自己喜歡的橋的模型。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了語文學習的效率。因此,整合學科資源,是開展綜合性學習的重要部分。
三、豐富學生生活,開展綜合性學習
語文是從生活中濃縮而來,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自然現象中去發現問題,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比如,在學習了“孔子拜師”這篇課文后,學生了解了孔子的一些事跡,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契機,組織學生開展有關傳統文化的主題活動。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如,春節、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走進端午”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調查與研究了解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以及意義等,學生在積累知識的同時,其愛國之情也會油然而生,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如,進行詩朗誦、辦板報等。生活中處處都有驚喜,教師不僅要自己善于發現,還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好習慣,比如,若是下雨了,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想一想有關描寫雨的詩句或是歌曲,學生在充滿意外與驚喜的課堂中學習,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從而促進語文綜合性學習質量的提升。
總之,要進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師要采取合適的方法與手段,將教學資源進行有機的整合,并將其充分利用,從生活中的實例出發,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綜合學習的意義,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趙艷.讓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回歸語文本色[J].考試,2015(33).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