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吳國連 程娜 石庭蘭
摘要:依據建設大學生成為復合型創新實踐人才的倡導,本研究結合外語專業學生與跨國合作”一帶一路“戰略需求的人才進行探究,對比分析外語專業學生的能力現狀和“一帶一路”戰略下外語職業人才要求之間的差距。旨在為推動貴州高校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和職業素養改善提供積極的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復合知識型;能力現狀;人才培養;職業素養
基金項目:本文系貴州省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論文(項目名稱:“一帶一路”戰略外語人才素養要求及應對措施研究項目;編號:貴大省創字2014 007 ;指導教師:曾賢模)
隨著國際化合作的加強,高素質、高技能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在涉外企業和跨國合作中都非常需要。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與沿線60多個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相關人士提出人才智庫建設,而外語人才應在此合作中發揮政府政策的“外腦”作用和對外起宣傳“麥克風”的作用。為此,本研究希望通過調查高校外語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未來職業理想信念和職業素養培養等現狀,分析“一帶一路”愿景規劃中的人才需求,再進行雙向對比出現實差距。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直接訪問形式對貴州高校外語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學習現狀和職業素養培養狀況。
一、職業素養的含義和“一帶一路”中外語人才職業素養要求
職業素養是社會人在職場工作的行為規范要求, 是一個人在工作辦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職業素養具體表現為職商,體現一個社會人在職場中成功的素養及智慧。職業素養的高低對職業生涯成功與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揚州大學政法學院楊千樸教授認為,職業素養的一級要素除了包括職業技能外,還包括職業通識、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尊嚴、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就業創業能力等。其中,職業技能、職業行為是支撐職業人生的表象內容,是人們看得見的,屬于顯性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理想等是職業素養最根基的部分看不見的是隱性職業素養。這兩類職業素養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關系。概括來說,職業素養有三大核心:職業信念,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行為習慣。“職業信念”是職業素養的核心。良好的職業信念應該是由愛崗、敬業、忠誠、奉獻、正面、樂觀、用心、開放、合作及始終如一等這些關鍵詞組成。“職業知識技能”是做好一個職業應該具備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研究發現:一個企業的成功30%靠戰略,60%靠企業各層的執行力,只有10%的其他因素。除了標配的基礎專業知識能力,執行能力也是每個成功職場人必修煉的一種基本職業技能。“職業行為習慣”就是培養職場禮儀、時間管理及情緒管控等等。職業素養是在職場上通過長時間地學習—改變—形成而最后變成習慣的一種職場綜合素質。
近幾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已經成為比較重要的社會難題。對于很多畢業生來說,先不說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穩定而滿意的工作就已經比較困難了。而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很多企業又在嘆息“招不到合適的人選”。很多事實表明,這種現象的存在與學生的職業素養難以滿足企業的要求有關。“滿足社會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既然社會需要高技能、高素質人才,那么,高校教育應該把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素養作為其主要目標和重要內容之一。同時,高校也不是關起門來辦教育,社會、企業也應該盡力與高校合作,提供良好實習和培訓的機會共同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素養。現今,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和國際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如何面向“一帶一路”戰略需求,打造適應并能提升“一帶一路”進程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能否將現實問題內化為大學跨學科、跨文化學習聚焦的問題,并有效地加以解決,這是社會對大學的希望所在,更是大學促進學生發展和引領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具體到我們外語專業學生,我們的職業素養是哪些方面達不到標準而需要改善呢?或者說大部分企業或外事工作等對我們外語專業學生有些什么特別要求呢?這里我們以“一帶一路”戰略中外事工作行業對外語專業人才的要求為例探討。
目前,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任務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一戰略重點任務對外語人才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要求:
(一)“一帶一路”外語跨文化的研究人才培養需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不盡相同。對此,就需要我們外語人才結合學校人文、歷史、語言專業的資源,發揮專業知識技能素質,學習相關的百科綜合知識,重點研究“一帶一路”可能帶來的文化沖突,加快培養熟悉“一帶一路”國家文化歷史的外語人才,要特別注重培養一些小語種的語言人才。
(二)“一帶一路”的政治法律的研究和政治外語翻譯人才需求。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治制度不盡相同,法律法規也有很大的差異,而要做好“一帶一路”的前提就需要政治互信。因此,高校急需進一步圍繞“一帶一路”可能出現的政治法律風險加以研究,培養這方面的人才。
(三)“一帶一路”的國際貿易和金融研究人才培養需求。這類人才需要具備一定新思維、高效實踐能力。“一帶一路”所提出的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都需要高校在學科布局和人才培養創新方面有新進展。
(四)具備高度政治素養以及職業道德信念和行為習慣的人才。“一帶一路”這一種新戰略是在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各方面進行交流合作,工作者應直接接觸沿線各個國家不同階層不同民族的人民。所以外事工作者或者外語人才需要樹立為國家和民族謀福利的政治立場,同時還能身體力行地宣傳中華文化者的獨特魅力,堅持和其他國家和民族團結互助,友好平等,展現中華文明五千年傳統品德。
從根本上來說,“一帶一路”給大學的綜合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和要求。當下的“一帶一路”已經在深刻地改變著世界和中國發展格局,圍繞著這一發展格局,進行整體的學科學術、人才培養和內部管理的整合和改革,是目前高校進行綜合改革所必須要回應的重大問題。
二、外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分析
本次職業素質調查問卷共設計了專業知識能力技能、輔學知識與技能、 就業意向與觀念、職業規劃與培養四個類別共20個問題。采用不記名形式,向貴州高校英語、日語、翻譯等專業發放問卷110份并回收有效問卷110份。調查顯示被測對象90%以上是女生,21%是大三學生,70%是大四學生,集中在文學,翻譯和商務方向。通過調查發現外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一)在對專業知識掌握方面,外語學生普遍表現不自信,12%的學生覺得聽說讀寫技能較好,53%的外語學生英語聽說能力一般,21%覺得專業知識技能掌握很差。在專業實踐經驗方面,47%的學生表示沒有相關實踐經驗,30%左右的學生表示參加過英語翻譯工作和與英語相關的交流活動。25%的學生參加過英語演講、朗誦比賽。另外,還有12%的學生參加過國外英語交流活動。在選擇改善職業素養方面,20%的人希望在專業素養方面得到改善。在選擇職業的時候,42%的學生看重解決工作上遇到問題的專業能力。
(二)綜合性知識薄弱而且缺乏復合型知識和技能。外語學生集中束縛于專業性理論知識。24%的學生實際參加過能力拓展培訓課程并且受益匪淺。72%的學生覺得外語學生應該發展更多復合型技能。復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是指不僅在專業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經驗,還具備較高的相關技能。這樣的人才更是市場上最缺乏,而企業又求之若渴的人才類型。
(三)缺乏未來職業規劃,職業意識不強,缺少專業方向的職業素養培養和訓練。64%的同學希望學校開設一些職業素養培養課程,49%的同學希望學校或者就業單位定期進行職業素養評估。對未來職業要求55%的人有一般了解,并且抱著順其自然的心態。41%的同學對學校提供的職業素養培養不滿意。在選擇求職前所要具備的知識和能力中,位于前三的是編寫簡歷的能力,了解與企業或公司相關的知識和用人標準。對就業項目了解較多的是西部英語教師志愿者服務計劃和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可見外語專業學生就業知識和就業面的局限。
(四)學習思維方式單一和學習知識偏陳舊,而且創新實踐能力較弱,由于國內課堂的外語學習偏靜態知識。而且在選擇職業素養方面,只有10%看重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高達90%的同學期待參加社會實踐,59%的同學希望參加能力培訓課程。顯而易見,外語學生對實踐知識的渴求度很高。
三、如何改善高校外語人才培養以達到“一帶一路”戰略職業人才需求
目前,面對共建“一帶一路”戰略重點任務,對于高校而言,需要組織各種資源,發揮大學學科的整體優勢,在外語專業方面要實現跨文化人才培養方面的新突破。以下是針對人才需求與學生現狀之間的差距提出的一些改善建議:
(一)增加應用型課程
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輸入式”教學方法,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和師生溝通互動的教學模式。并在教學中增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交際語言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情景互動教學法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在不同專業方向上潛移默化地加入職業素養鍛煉。關鍵是要培養學生對職業素養的感覺和具備綜合素質,這樣才能在教育的過程中指導學生的職業規劃和事業選擇,才能改進高校教學模式,選擇靈活應用的各種教學方法,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才能探索職業英語和職業素養同時并進的教學之路。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改進的人才培養模式
四川日西南財經大學院長如是說,“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除了硬條件的“海陸空”交通設施的建立和完善外,“外語+”和“互聯網+”人才培養作為“軟工具”更是至關重要。在當前學科融合背景下,高校要適應“一帶一路”戰略需要,著力深化高校人才培養供應側改革,大力培養“外語+各類專業”的應用型人才。
1.專業方向實踐型人才 塑造翻譯專業方向人才,協助設施聯通和外交溝通板塊提高國際通信互聯互通水平,暢通信息絲綢之路,要在政策與文化活動交流理解板塊發揮平臺作用。
2.“外語+”國際化人才 “外語+”國際化人才是國際化復合型外語人才,也是此戰略下重點建設的高素質人才,他們應具備外語、技能和胸懷三點要素。社會經濟發展對外語人才要求呈現出復合型跨學科的特征,需要既掌握外國語言又通曉專業知識的應用型、專業型人才。因為基礎建設工程涉及交通、能源、新材料、生態、法律等,且又不是各項任務的簡單相加,這就需要大學組織外語跨學科的聯合攻關,設置相應課題,并形成科研、教學、實踐的體系,統籌協調,聯動創新,高水平地完成語言課程任務。
3.非通用語言人才“一帶一路”所覆蓋的中亞、南亞、西亞等地區,涉及官方語言達40余種,而我國內地高校教授的語種僅20種。目前非通用語言人才短缺的狀況遠遠不能滿足“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需要加大力度培養。高校可制定未來幾年的開設小語種語言專業計劃,并開始培養新師資。
總結
本文通過對外語專業在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詳細分析了他們的職業素質現狀,提出應更新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綜合素質;以學生能力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為完善學科建設、專業設置,職業素養培養等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杜海茹,梁秘密,西安英語專業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現狀調查[J].企業導報,2016(07)
[2]金蘭蘭.淺談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現代企業教育,2010(16)
[3]金玉昆.外事禮儀概論[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唐麗偉.基于校企合作的獨立學院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6(02)
[5]吳一安,P.Jeffrey.中國英語本科學生素質調查報告[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01)
[6]王俊杰.新形勢下高校外事工作的思路[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7]夏文遠.高校外事工作建設與文書寫作[M].長春: 銀聲音像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王瑾(1994.04- ),女,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學生;
吳國連(1992.04- ),女,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學生;
程娜(1992.12- ),女,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學生;
石庭蘭(1991.07- ),女,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