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巧葉

摘 要:互聯網+時代,高職教育迎來了機遇與挑戰;大數據時代,教育形態悄然革新。文章針對互聯網+時代的高職教育特色,結合現代高職教育現狀,提出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總體目標與主要舉措。針對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專業體系、課程體系、教學質量監控等方面進行優化創新,旨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職業教育 人才培養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5-185-03
一、引言
1.機遇與挑戰?;ヂ摼W+時代,高職教育迎來了機遇與挑戰;大數據時代,教育形態悄然革新。互聯網教育與學校教育將逐漸分離,“翻轉課堂”提供了一種學校教育與互聯網教育共存的新模式。學校里更少的課堂與更多的實訓室、更多的交往與更少的講授、更多的互動與更少的灌輸、更個性化的服務和更靈活的學制,將是未來學校得益于互聯網教育得到新生之良機。全面深化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加快學校內涵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勢在必行,每個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
2.現狀分析。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已系統設計、全面推行。在重點專業建設中,積極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從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分析,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專業體系、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等方面,還有待于不斷改革與創新、優化與完善。
二、總體目標
依據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綱要及相關文件精神,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具體要求,將職業教育“五個對接”貫穿至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人才培養全過程。面對機遇與挑戰;立足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升級的技術進步需要,建立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標準聯動開發機制;形成對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高職院校要主動適應社會經濟轉型發展對行業職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積極開展企業人才需求調研,基于互聯網時代的崗位變化、服務模式新要求,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調整專業結構,服務行業發展、構建以重點專業為主線、相關專業協調發展的專業體系;緊緊圍繞轉型跨越發展辦學目標,積極探索行業人才培養機制,全面深化學校教育教學改革。
三、主要舉措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三育人”機制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文化育人”、“協同育人”、“復合育人”三育人機制。
1.文化育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企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的“四進”機制,不斷強化“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的文化“三進”理念,不斷優化“校園文化”、“團隊文化”、“班級文化”、“宿舍文化”為主體的全覆蓋校園文化體系,進一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2.協同育人。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不斷加強校企合作。構建新常態下的政校行企四方聯動、協同育人機制。依托地方職業教育平臺,不斷加大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設力度,進一步理順機制,健全功能,充分發揮行業職教集團的作用,提高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參與度。積極拓展訂單培養,發揮行業優勢,以形成政府主導、行業主導、企業參與、學校主體的深度校企合作機制。爭取有效的制度支持與政策保障,校企雙方形成比較穩定的、運行良好的長效合作、協同育人機制。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突出辦學特色。
3.復合育人。構建“專業+拓展崗位”(主崗+輔崗)復合育人機制,進一步拓寬學生就業渠道。實現學生“畢業即就業,就業即上崗,上崗即上手”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及時調整專業體系,緊密對接區域產業
1.各專業廣泛開展人才需求調研,構建新常態下的政校行企四方聯動、復合育人機制。根據人才需求,及時有效論證適應山西產業需求、服務山西區域經濟的市場化特色專業體系,合理設置學校優勢專業群及其拓展崗位群(專業+崗位群),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2.各專業根據人才需求狀況及學生求職意向,充分利用并進一步優化學?,F有軟硬件教學資源環境,為本專業學生開設拓展崗位(每個專業開設不少于2個拓展崗位)及其核心課程(每個拓展崗位不少于3門崗位核心課程);各專業認真做好學生的專業導航宣講工作,并組織大一學生在第二學期末自主進行崗位選擇(每生至少選擇1個跨專業拓展崗位),并對選取拓展崗位的學生進行獨立編班,實施分班教學。
(三)優化課程體系,對接職業標準
1.總體設計思路。開設課程以專業實用夠用為原則,學時學分設計以理實為主線,課上與課下、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比例分配適當。建議學分不超過120學分。
課程設置堅持“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原則,通過行業企業調研,由行業專家和專業教師共同參與,認真分析金融行業企業現狀及人才需求,剖析本專業職業崗位和職業能力,依據本專業職業崗位素質和能力要求,構建“工作過程為導向、工作項目為載體”的課程體系。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2.結構體系設計建議。課程體系設計可根據職業崗位及職業標準,構建模塊化課程結構。各模塊之間相輔相成,互為支撐、互為融合;以“崗位→任務→能力”為主線,構建“課崗一體”、“理實一體”、“課證一體”、“課賽一體”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
專業課程根據職業能力要求,按照“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實踐教學體系進行對接和重構,確定本專業的核心課程內容。同時,教學內容“前后聯系、相互交叉、循環遞進”,在職業能力訓練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
(四)創新教學模式,對接生產過程
互聯網+時代,學習條件日漸改善,學習終端日漸多樣化,在線學習服務日漸豐富,信息化教學能力與在線學習動機日漸提高。教育工作者要順應時代,及時更新職業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大力推行混合教學模式(Blended Learning)。將數字化教學(E-Learning-Online)與傳統教學(T-Learning-Classroom)相結合;依據教學目標,通過不同教學策略、方式與技術的綜合運用以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1.按照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總體要求,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全面推行學生專業能力培養階段的“以賽帶練”實踐教學模式及課程全過程考核評價模式,形成課堂教學組織及課程考核的常態化管理與考核機制;試行“O2O”(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T2E”(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數字化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形成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良好教學局面,實現學生教學過程全參與,“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
2.在教學過程中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積極研究與探索教學改革模式,創新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教學組織、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考核與評價模式,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熟練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廣泛開展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案例教學、模擬仿真等教學方法改革,全面創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翻轉式”教學模式。
3.積極探索并采用現場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探究式教學、情景教學、網上助學等教學方法,引入企業真實案例與生產性實訓項目,試行分組、分層等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實現教學過程和企業生產過程對接。
(五)優化師資隊伍,提升教師能力
1.依據教師專業優勢,針對專業課程體系,配齊課程組教學團隊,進一步優化師資結構,建成學緣、職稱、年齡等結構合理,老中青相結合、新老教師“傳幫帶”的優質教學梯隊。
2.加大專業教師實踐能力培養力度,打造校級金牌教師、省級、國家級“雙師型”教學名師、優師及各級教學團隊,不斷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3.加強行企校外兼職教學團隊建設,實施“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計劃。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術技能人才和社會能工巧匠,擔任專職教師;根據專業需要,設立校內特聘專業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強化教師職業技能考核,引導教師向“雙師型”方向發展。
4.組建教學項目建設團隊,提升教師教學項目的研究、開發及建設能力,有效推進學校各項教學改革項目的推廣與應用。
5.加強教師現代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及多媒體教學資源制作能力,并逐步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納入教師的考核與聘用。
(六)強化教育信息化建設,突出人才強校戰略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教育形態悄然革新,學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與教學信息化)將成為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強有力保障。
學校管理信息化與教學信息化的建設、管理與應用成為人才強校戰略之主要抓手,學校管理信息化平臺、理實一體化云教學平臺、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等建設項目,應全面展開,有序推進。
1.建立健全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組織機構與工作職能,強化學校教育信息化組織與管理,不斷提高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與工作能力,為學校教育信息的建設、管理、應用及培訓等項目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2.加強學校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優化教學管理信息化平臺,構建教學督導管理信息化平臺。完善集教學、考核與評價為一體的數字化管理體系。
3.加強學校教學信息化平臺建設,優化現有精品課程平臺,搭建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微課程、信息化教學課程等網絡課程教學平臺,推進“T2E(傳統課堂與數字化課堂)”、“O2O(線上與線下)”等混合教學模式的有效管理。
4.加快學校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應用。搭建數字化教學平臺,創新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模式。優化學校網絡資源建設環境,以網絡資源共享課程及微課建設為主要抓手,進一步豐富網絡教學資源。建立由學校、系(部)、教研室、課程組、任課教師組成的課程建設聯運機制,有效推進學校網絡課程資源建設。構建系統化網絡教學資源,便于師生自主學習獲取,為有效推進“T2E”、”“O2O”、“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提供強有力保障。
5.搭建學?!袄韺嵰惑w化”云教學平臺,進一步優化校內實踐教學條件,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
(七)加強教學過程管理,構建“教管”一體化管理模式
強化學生全過程自主管理,構建教學與學生一體化管理模式。
教學過程組織可采取分組形式,通過教學與學生一體化管理模式,使學生全過程主動參與、自主管理。通過劃分學習小組,可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體現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由被動接收轉變為主動參與。通過分組教學,使學生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懂得學習;激發學習興趣,學生變得愛學習;學生可通過筆記本電腦、手機等移動學習終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自主獲取任何學習資源,提高學習能力;形成濃厚的學習氣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及溝通能力,組員之間、組與組之間,相互交流溝通,團結協作,互幫互學,比學趕幫,共同提高的良好學習局面,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八)強化教學觀察機制,完善質量監控體系
1.健全學校教學督導組織機構,強化教學組織過程動態化管理。教學督導人員深入教學各個環節,采取檢查或隨機抽查教學資料、聽課、組織學生座談等形式,通過數字化監控平臺,對教學過程實施動態化管理及有效評價。通過《教學觀察》或《督導信息》校內周刊進行跟蹤報道,及時反饋教學組織過程及教學質量狀況。促使教師不斷優化教學組織過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2.建立并完善學校各項教學工作的質量監控與考核評價體系,構建學校、系部、學生三級評價模式及“三導一評價”教學工作機制,全面推進學校各項教學工作的指導、引導、督導及考核評價運行機制。
3.構建教學管理與教學質量監控數字化平臺。通過教學場所、教學文件、教學紀律、教學評價等教學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形成學校教學質量檢查、教學效果評價與教學工作量化考核的數字化管理模式與常態化管理運行機制。
四、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教育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同在,如何加快學校內涵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問題。學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化工程,需整體設計,系統整改,有序推進。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學校教育信息化平臺是基礎,管理運行機制是保障,質量考核與評價體系是關鍵。依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學校各專業(專業方向)及課程設置,會與企業發展同步,按企業崗位及時進行調整;教學內容富有彈性,以適應企業需求;教學模式、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還需圍繞教學效果及時改進,不斷優化。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系統化工程,要順應以國家職業教育精神為指引,按照“五對接”原則,實現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在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專業體系、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過程管理、教育信息化建設等方面不斷優化創新,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2011-2015)》第六章職業教育
[2] 魯昕副部長在2014年全國職業教育會議上的講話(2015.3.25)
[3]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2014.5)
[4] 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晉政發[2015]22號
(作者單位:山西金融職業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