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
〔摘要〕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舉辦的2015年遼寧省中小學骨干教師素質提升培訓如期舉行。來我院進行講座的三位老師是業界的專家。首先是鄭勤硯老師為我們帶來了歐美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先進經驗,以及她前往歐美國家交流考察的所見所感。我對其中講到的創造力的培養十分感興趣。無論在中小學還是在社會中,創造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經濟全球化大發展的背景下,中國要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經濟如此,文化亦然,在美術教育中,創造力的培養顯得至關重要了。龍念南老師擅長少兒童美術教育。1983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繪畫專業。后任中國兒童少年活動中心美術教師至今。龍老師講課生動有趣,他用一個心理測試告訴了我們,視覺的重要性,人是離不開視覺的。美術課堂教學更是如此。侯令老師所講的如何設計一堂課,生活中處處都有設計,設計是無處不在的。三位老師的講座深深地影響了我,使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術教學有了靈感和受到很大啟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教學產生了新的思考。
〔關鍵詞〕創造力視覺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教學
美術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學科,它鼓勵學生作品的豐富性與多樣性。當代教育更注重強調通過對話、交流、啟發,喚醒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持續的內在學習興趣和動力,突出創造力在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性。好的教育一定是在幫助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盡可能地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
創設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發展的環境,學生的創造力受環境的影響比較大。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又是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的實施者。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學生創造力是一個受多種因素制約的復雜動態進程。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創造力呈持續發展趨勢,但并非直線上升,而是波浪式進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實際教學中我們應更加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1)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和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強,喜歡提出問題,才體現出對事物探索的熱情,有利于激發創造性思維。
(2)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和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們的想像力。處于中小學階段學生的創造力更多的帶有幻想的特點,喜歡漫無目的的想像,遨游在暢想的世界,思考問題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教師要用一種理解和包容的態度看待學生的這一特性,以便更好的對他們的作品進行指導。
(3)教師應給學生提供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并給予正確的指導與鼓勵,在課堂教學中,在教師講解新知識后,應在學生活動和練習中,給學生自由地發揮空間,并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是至關重要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傳承下來的精華,是很多祖祖輩輩在歷史長河下沉淀下來的瑰寶。在美術教學中,展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與引導,不僅是對于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同時也擴大美術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們的視野,開拓出了一片學生從未踏足和接觸的領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創造力也是如此,很多影響時代的創新都是基于對于傳統的思考與深刻認知的基礎上的,所以不難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美術教學中對于創造力的開發起著至關的重要作用。從美術的角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進行研究,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講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后,學生盡情創作。教師負責正確引導,學生負責盡情創造,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看待學生作品。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教學中視覺文化的培養
圖像與畫面帶來的沖擊與記憶的持久性遠遠超過平鋪直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美術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應將視覺文化的理念放在首位。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對于傳統文化中優秀作品的欣賞,來引出非物質文化的魅力與內涵。可以通過影像資料與實地考察的畫面,讓學生更加客觀的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中的腳印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的影響。通過視覺上的感受,結合教師的深刻的講解與精辟入里的分析。
美術更是圖像為主要傳播途徑,在美術教學中視覺文化更是至關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教學應從視覺入手,通過視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創造能力,視覺是最直觀的,是最能吸引學生的手段,尤其是美術學習,更是視覺圖像的解讀和理解。要想更好的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知識,從視覺入手更應引起我們教師的重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術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和發揮視覺帶來的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不是物質的,不能依靠學生感覺去認識它,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很多是依靠視覺帶給學生的沖擊力引起學生注意,非物質文化遺產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感官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口頭傳說和民族故事,如東北傳統彩繪、油飾就是沈陽地區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先對所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解,深入研究其相關知識,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代表性的、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用一種強烈的視覺印象呈現在學生面前,使枯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教師在教授課程時帶領學生參觀沈陽故宮,在欣賞建筑藝術的同時,講解觀看建筑上的漂亮絢麗的傳統彩繪。通過視覺沖擊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具有很強的帶入性,這樣學生就很容易進入到環境中,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課程的展開。
教師還可以把自己田野考察的照片和一些視頻資料帶給學生,把自己搜集和發現的有趣的點放大與展開,引起學生的更多關注,這些都是從視覺的角度進行把握。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教學中設計教學的思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實踐與教學設計,這是一個需要所有教師去思考去探索的問題。如何既滿足課標的要求,又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美術教學完美的結合起來,或許這會是美術教學中又一次創新性的革命。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教學并不是技能技巧的學習,而是通過美術教學達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的了解,進而達到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這需要教師充分發揚靈魂工程師的覺悟,積極探索,不斷深入,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用實踐修正理論,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在美術教育中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下去,傳播下去。而學生對于知識的認知與反饋,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美術教學中設計實踐應用的反饋,究竟效果如何,更多的還是要取決于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與速度。只要不斷的探索,做到知行合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美術教育教學中一定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我這里說的設計是對課程的設計,如何設計一堂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課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普及是至關重要的。靈感與創意來自于生活,教師應該充分發揚創新精神,打破傳統的壁壘,創造性地展開教育工作。將創新精神與不斷探索出來的設計靈感應用在課堂設計與實踐的每一個角落,充分調動起學生對于美術課堂的積極性,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與愛好,同時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一筆。
羅恩菲德提出藝術教育的任務并不在藝術本身,而在于通過藝術教育使學生獲得創造力。我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課程要從培養學生創造力入手,通過非物質文化本身的帶給學生的視覺沖擊力視覺感染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教師要具備足豐富的美學理論及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術知識,教師掌握一手資料,田野得來的資料更有說服力,對學生也更有吸引力,教師積累的相關資料都為設計一堂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打下堅實基礎,為上一堂好課做準備。設計一堂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課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了解學生訴求,首先所選擇的課程資源一定要與學生生活相關聯,與學生已有的只是貯備相關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優先。其次教師應該充分田野,盡可能多的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善于發現本地區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次課堂教學要以視覺圖像為主要引導方式,創作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創造力,通過視覺感染啟發學生的創造力,設計一堂有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課程。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要美術教師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放在心上,時刻以傳承文化為己任,了解學生內心之所想,鉆研課程設計之所需,不斷實踐,開拓創新,我相信文化的傳承的號角必將吹響,民族精髓的魅力定將綻放!
(責任編輯文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