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摘 要:筆者根據十余年的職業院校教學經驗,結合新形勢新情況,闡述了目前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培養“學有所長、學有所用”的專業人才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以及相關教學方法。利用綜合化學習、針對性研討、深入性實踐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計算機手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為社會輸送專項人才,優化職業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學水平的目標。
關鍵詞:職業院校 計算機教學 專項人才
國家“一帶一路”的新思路不僅為整個社會的經濟建設指明了新方向,也對職業院校的專項教育提出了更加有針對性的要求,特別是針對定向培養的計算機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應用前景與靈活的方式方法。
長期以來,計算機教育可被劃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把計算機教育視作培養高精尖人才的搖籃,是為了培養出能夠趕超微軟、IBM這些高端國外技術力量的人才所設置的學科;另一種觀點則把計算機技能看作一項基本技術,如同算數、識字一般,是人人必須掌握,但人人不必多學的科目。特別是在職業院校,后一種觀點較為盛行,一是授課教師還未從“高深莫測”的計算機課程中脫離出來,認為自己尚且半斤八兩,對教學更沒有十足的把握;二是職業院校的學生只是把計算機視作上網、聊天、購物的工具,并沒有從專業角度出發,審視這門學科。
綜合各種原因,計算機教育在我國職業院校并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環境。但隨著國家政策的與時俱進,特別是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的興起,社會各行業對大數據、云覆蓋等概念的認可,為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通過與學生課下的交流,筆者了解到學生對計算機課程普遍存在以下想法:進入職業院校是來學習一技之長,以便將來自食其力,而不是掌握充足的理論知識去做專題研究。在社會上(如網吧)接觸到的計算機應用,樂趣多多,但學校里的計算機什么都沒有,所以對計算機教學沒有興趣。
筆者作為一名職業院校的計算機教師,針對計算機專業教學的特點,結合十余年的教學經驗,在新形勢下,對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方法進行了分析。
一、“軟硬兼施”,提升學生對計算機的認識
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徹底改變“填鴨式”教學,從“軟硬兼施”開始。
眾所周知,計算機知識可以粗略分為硬件、軟件兩個部分。硬件包含了各種計算機及網絡環境組成部分,例如CPU、主板、網橋、路由器等(教科書中描述的硬件為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及輸出設備),軟件則是在硬件基礎上運行的各類系統、應用的統稱。
在課堂上,凡涉及上述基礎知識的部分,職業院校的學生基本沒有太高的學習興致,甚至對于上機操作,學生們也往往是“三分鐘熱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學習熱情。
職業院校的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是一門技術,一門對社會有用、對學生有利的技術。因此,知識的學習應建立在明確的技術要求的基礎上。為達到這一目標,筆者從“軟”“硬”兩個方面出發,在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發揮計算機教學直觀、生動、形象的優勢,盡量避免呆板、沉悶的贅述,對計算機軟硬件進行口語化、直白的描述,打消學生對計算機難學、難懂、難掌握的印象。
其次,用真實可信的案例,讓學生了解當今計算機的發展方向,并由學生提出對計算機學習的構想。
最后,根據收集到的學生構想,打造學生們喜聞樂見、樂于學習的計算機教學體系。
當然,上述過程的實現并不會順理成章、一帆風順,其間要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合理、科學地指導學生,不可放任其進行學習構想時信馬由韁、天馬行空,導致構想不切實際。
二、個性培養,角色平等,注重實效
確定了教學主線后,教師應進一步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進行有序的個性培養,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師生角色平等,注重效率。
1.個性培養
通俗講,個性培養就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組學習,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計算機能力。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要在充分掌握教學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及興趣愛好,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靈活授課。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從硬件組裝及維修、軟件應用與設計、網絡搭建與調試三個方面進行興趣分組。事實證明,這三個方面涵蓋了學生對計算機學科的所有學習需求。
分組并不是要求學生按照組別開展獨立的學習,而是為了進一步的協作,這讓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更能獲得團隊配合方面的鍛煉。例如,在一期階段,軟件應用與設計小組負責設計一套財務系統,該系統首先在單機試運行。同時,硬件組裝機維修小組負責將機房中存在故障的計算機拆解維修,完成10套不同型號的PC端維修。網絡搭建與調試小組負責設計該PC端的網絡設計與組建。在二期階段,軟件應用與設計小組在單機版系統的基礎上研發網絡聯機版系統,硬件組裝機維修小組負責協助安裝,網絡搭建與調試小組則確保網絡的順暢運行。
通過分組協作,確保學生既掌握了專項知識,又在協作中得到了具體的鍛煉,更重要的是消除了計算機在學生心目中的神秘感。很多學生在分組協作后,往往會發出“不過如此”的感嘆,這時筆者并沒有責備其不虛心,而是有看到學生消除了對學習計算機的神秘感后的愉悅。進一步,筆者會提出更高難度的目標要求,讓學生進行服務器、網橋、XML等方面的鍛煉,進一步與新技術接軌,掌握一技之長。
2.角色平等
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師生共同創造的。教師要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創設輕松快樂的教學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傳統教學存在單線條與狹隘性的特征,即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教材是教授知識的唯一依據。這樣唯師為上、唯書為準的理念,又怎能提起學生的興趣,合理開展職業化教學?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通過上述的主動學、分組學、提升學等幾個步驟,注重觀察學生的具體需求,避免了權威性授課,而是寓教于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注重實效
顧名思義,注重實效就是講求課堂的教學效率。這里的教學效率不僅指授課教師傳授了多少知識,而且要審視學生的實際受益情況。由于學生自身情況的差異,教師更要靈活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優化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實現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在當前良好的政治與經濟環境下,我國的計算機行業迎來了一個絕佳的發展機遇期,從PC端到移動終端,從Windows到Ios、安卓,從VPN到3G、4G甚至5G網絡,都出現了競相發展的大好局面。在這樣的局面下,出現了大量的計算機就業崗位,這些崗位需要的是掌握一技之長的從業人員,這也是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的培養方向。
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又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無疑是擺在各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師面前的一個問題。教出的學生一是肯學,二是所學能用,三是用到的會被社會(例如用人單位)最終認可,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三個環節。職業化教學所需的不是一成不變的理論課程,而是與時俱進的授課方式,特別是考慮到職業院校學生的特殊性,這些尤為重要。以上是筆者十幾年教學的經驗總結,以及對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方法的一點探索與實踐。
(作者單位:淄博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