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慧瑩
摘 要:中華美俗源遠流長,體現了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永恒魅力,并影響著包括高職生在內的現代人的交往方式。現代社會對職業人才交際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如何提升未來將成為職業人的高職生的交際魅力成為近年來相關院校職業素質課題的研究熱點。本文以柑橘春節民俗展現的尊敬師長、團結友愛與互相扶持的和諧交往方式為例,探討借助中華美俗培育高職生交際魅力的路徑,并提出在培養過程中應注意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中華美俗 高職生交際魅力 柑橘春節民俗
一、研究背景
幾千年來,尊老愛幼、以和為貴等傳統美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奮力拼搏。生于20世紀90年代的高職學生正處于人格修養全面形成的時期,又生活在一個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他們雖在日常生活中能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如在春節期間使用柑橘拜年,理解我國人際交往的習慣模式,但其心智還不夠成熟,對其適應社會要求產生了一定的障礙,更不用說如何進行魅力社交了。
然而,和諧的人際關系是高職生人格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其思想素質與心理素質水平直接關系到國家興旺與民族的發展。因此,培養和提升高職生的交際魅力,成為相關院校必須面對的一項重要素質教育課題。筆者在多年職教活動中發現,借助中華美俗活動提升高職生的交際魅力實質上是現代人際交往模式對傳統良好交際方式的傳承,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路徑。
二、中華美俗體現的人際交往的魅力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主張人與自然地和諧相處,還主張以仁愛為思想基礎的人際關系的和諧統一。傳統文化中的傳統節日活動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已經深深融入歷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促進著當代和諧社會的建設。人們在春節等傳統節日期間使用柑橘等完成春節祭祀、拜年等傳統活動完成春節各項功能,雖然有繁瑣費時的弊端,但面對面的溝通方式對傳承傳統美德如敬老愛幼、睦鄰友好等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1.借助柑橘春節文化表達尊敬師長之情
傳統文化中要求每一個人都要盡“孝悌”之道。敬愛父母尊敬長輩,珍愛家庭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每一位中國人亙古不變的美德。如傳統春節除舊迎新的企盼,感念老祖宗對子孫庇護保佑的恩典,幾千年一貫制,年年歲歲都在敦促人們“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接續上這生生不息的根脈。春節祭祀前幫助家人備好祭品如柑橘,一方面幫助家人完成祭祀工作,既是除舊、迎新、祈福,也是追思祖先,敬重先人之行,更是對家庭未來吉利幸福生活的向往。
2.柑橘春節文化中體現的人際關系——團結友愛
傳統的春節中,人們通過掃塵來除舊迎新,通過家族團聚來實現團圓和親戚間情感的溝通。同時,新年之際,盛裝出行,通過送柑橘等禮品來表達與人為善的情感。套用當下一句話:送的不是禮物,是情意。聚餐過程后吃點橘子等應節食品,大吉大利,將和諧的人與人關系繼續升華。如廣東潮汕地區正月初一開始“換柑運動”,帶上雙數的大柑橘到親友家中拜年,主人回敬大柑橘或送上寓意吉祥如意的話語。在過年期間拜年帶上柑橘,表示把大吉大利送給別人,別人回禮,也就是感謝別人送來祝福,回贈大吉大利。人與人通過這樣你來我往的交流,將友愛留在心里。不僅國內同胞拜年時善于使用柑橘等禮品互表友善之情,海外的華僑也并無例外。如新加坡華人在拜年時,通常會用一個精致的小紙袋裝上兩個柑橘作為賀年禮,以表達“大吉大利”“兩粒黃金”和“好事成雙”的多重祝福。
3.柑橘春節文化中體現的人際關系——互相扶持
人們交往的動機在于使社會了解自己,承認自己,同時獲得個體所需要的利益,交往所追求的目的就是維持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互利關系。而柑橘春節文化恰恰體現人與人之間互惠互利的關系。柑橘在華人文化中代表大吉大利的意思,從古到今是春節期間不可或缺的表達對新年祝福的佳品。清代吳曼云寫的《詠吉利》:“閩荔干紅橙橘黃,深宵酒醒試偷嘗。聽郎枕畔朦朧語,新歲還君大吉祥。”這首詩生動有趣地描繪了閩南地區年輕夫婦年夜吃橘希冀新年吉祥的畫面。這也表達了人們對柑橘所體現的新年互送祝福的良好寓意。登門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禮俗,也是人們聯絡親情和感情的重要方式。春節到別人家拜年時,圍坐在一起享用柑橘等應節食品,表示大吉大利互相分享,表達互相扶持的良好愿望。
三、中華美俗顯現高職生交際魅力的路徑
如前所述,春節期間使用柑橘等禮品加強親戚朋友的溝通,是華人圈傳統交際的慣用模式。使用這種方式來促進90后高職生人際交往是否可行呢?為了解其實施的可行性,筆者在2015年1月對本校370名高職生做了相關的問卷調查。調查顯示,75%同學贊成在過年時利用柑橘等物品進行祭祀來表達對先人的尊敬之情,剩下3%的同學討厭采用拜祭方式來表達對祖先的懷念;80%同學認同在過年時送柑橘等禮物是表情達意,溝通人際關系的良好方式,而1%的同學討厭這種溝通人際關系的方式。這些數據初步反映了現代的高職生并不排斥通過傳統活動表達對先人的尊敬之情,也接受通過傳統活動表達人與人之間互助互愛的人際交往方式。教育的關鍵是如何找到適合的教育契機與教育方法,在對本校高職生的交際魅力進行培育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利用柑橘等產品積極開展各項傳統節日體驗活動來展示并提升個人交際魅力。
1.課堂教學固化美俗魅力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輪流以一個地方風俗為例使用柑橘模擬傳統節日慶祝活動,如廣州蘿崗橙詩文創作與攝影活動、廣東五邑地區除夕祭祀與室內模擬擺放活動、DIY廣州小吃(如腌制咸柑橘、制作柑橘餅、柑橘冰淇淋、褒陳皮紅豆沙、柑橘榨汁等)比賽、柑橘面膜美容體驗活動等。高職生通過參與視覺、味覺甚至聽覺的課堂盛宴體驗中華美俗的無窮魅力。
2.校園課外活動更新美俗形式
實踐證明,開展高職生自己組織的趣味校園活動是彌補課堂教學時間與場地有限,讓學生不斷提升創作力與交際魅力的良好平臺。第一,教師輪流利用下午或晚上課余時間指導學生定期組織“民俗沙龍”活動,每次活動配合即將到來的傳統節日設置一個有趣主題,開展各項民俗活動。如8月廣東汕尾地區有中元節。那么學生在放假前可以組織中元節慶祝活動,如使用柑橘作為應節品,組織大家觀看相關視頻并進行討論,有條件的還可以進行適當的模仿,體會相關的節日樂趣。第二,引導學生舉辦美俗文化節推廣相關習俗。進行校際合作,引導學生共同制作春節使用柑橘進行祭祀、用柑橘上門拜年等視頻,撰寫人們春節使用柑橘情況的調查報告。教師組織學生研究用現代物流方式快捷、安全將柑橘等傳統應節產品運送到客戶手里的途徑。
3.電子信息傳播擴大美俗影響力
教師要引導高職生善于利用他們喜愛的電子產品,通過民俗論壇、QQ、微博與微信等電子信息傳播方式定期傳播美俗文化甚至創作商業價值。風格盡量風趣幽默,避免刻板說教。第一,每年舉行一次民俗創意PPT比賽。每次定一個節日主題,但是設計的電子漫畫人物形象必須能反映那個節日相應的民俗活動。第二,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牽頭通過淘寶等電子平臺買賣傳統產品,如中秋傳統紙燈籠、傳統玩具等。第三,組織學生DIY視頻報道校園現場民俗活動。
4.借助社會力量提升美俗魅力
教師應設法引導即將服務社群的高職生多了解社會、觀察社會與理解社會。第一,教師引導學生直接與企業聯系,依靠企業資金贊助進行美俗社會宣傳活動。第二,教師引導學生模仿國外的跳蚤市場進行柑橘等傳統產品買賣活動。既為民俗活動的開展籌措到資金,又可以鍛煉社會適應能力。第三,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在華外國人的活動。教師分析中西文化的不同魅力,組織外國人參加不同的民俗活動如唐裝時裝比賽、戲曲表演等,加深他們對中華美俗的理解。借助學生喜歡的西方節日來宣傳中華傳統文化,如在圣誕節期間組織學生向外國人展示中國的傳統食品等,使學生在與不同國家的人進行交際活動的同時意識到中華美俗的魅力是外國人也無法抗拒的,逐步減少甚至消除他們認為中華美俗古板、土氣的偏見。
四、反思
在利用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提升交際魅力的過程中,教育者第一應明確,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新文化是以傳統文化為基點的。第二,教育的內容要緊緊圍繞傳統文化中宣傳的“友善、寬容”的人際溝通理念。高職教育者應大膽吸收“和”思想的合理內核,幫助學生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人和”基礎。第三,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長期交往和融合的結果。古代詩人蘇軾在贈劉景文的詩中寫到“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教師應主動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參與甚至組織不同傳統節日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傳統節假日如春節期間與朋友共同分享柑橘等傳統應節食品,提升人與人的關系融洽度,傳承國家的禮儀待人的道德品質。教師亦可通過傳統文化的案例,幫助學生不斷克服認知偏差,學會欣賞他人和自己,克服自卑心理,達到心理相容,為人格的健康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
從傳統到現代,構建高職院校學生和諧人際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結合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尤其是學校和家庭的力量,不斷重視和提高高職學生個人修養、交際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高校和諧人際關系教育,才能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吳秋梅,張洪.高職院校在校學生人際關系調查研究[J].職業教育,2014(2).
[2]烏丙安.中國春節:祭典與慶典嚴密組合的傳統行事[J].江西社會科學,2011(1).
[3]林長華.有柑有橘年味濃[J].科學之友(A版),2009(1).
[4]朱俊偉.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探討[J].科教導刊,2014(2).
[5]郝長虹.構建高職生和諧人際關系原則和途徑[J].綜合論壇,2014(3).
(作者單位:廣東省機械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