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燦 黃艷青 李啟文 李溪 黃伶俐 龔彬
【摘要】目的:探討大三醫學生的自我構念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相關性,來促進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方法 :采用《主觀幸福感量表》,《一般自我構念量表》 ,《關系型自我構念量表》對200名長沙大三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醫學生中依賴自我結構,獨立自我結構和關系自我結構的平均分分別為(4.93 ±0.12)分,(4.96 ± 0.10)分,(4.65 ± 0.11)分。情感平衡,生活滿意度的平均分分別為(4.06 ± 0.23)分,(3.67 ±0.14)分。自我構念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P<0.01)。結論:醫學生獨立自我,關系自我和依賴自我結構并存,主觀幸福感呈顯著的正態性分布,自我構念與主觀幸福感顯著相關。社會及各教育階層應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來促進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醫學生; 主觀幸福感;自我構念;相關性
伴隨著社會變革,人生觀,事業觀,教育觀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隨之而來的矛盾也不斷發展,特別是醫生與病患的糾紛頻繁曝光,似乎愈演愈烈,并且關于國家對醫學生的培養政策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如2014年1月17日出臺的最新政策《關于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即5+3模式住院醫師規范培訓,使得醫學生承載了更多,更重的心里負荷。在醫學生本科制五年中,大三學生是處于在校學習理論和臨床見習的中間階段。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簡稱SWB)指個體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整體性評價,SWB由三部分組成即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它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綜合性心理指標,反映主體的社會功能與適應狀態。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對自己的生活質量都有滿意與否或滿意程度高低的不同評價,這些不同的評價與個人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期望值有關,因此,它是由需要(包括動機、欲望、興趣)、認識、情感等心理因素與外部誘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心理狀態。
自我構念最早由Markus和Kitayama(1991)提出,反映的是個體對自我與他人關系的理解。目前,自我構念有三個維度:(1)獨立型自我構念(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2)依賴型自我構念(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Markus & Kitayama;Triands), (3)關系型自我構念(Relational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2]其中,依賴型自我構念強調關注他人,將與所屬群體保持和諧關系,作為重要的生活目標;獨立型自我構念強調表現自我,與他人保持獨立,將表現自己的獨特內在特質,作為重要的生活目標;關系型自我構念更加強調的是與他人的關系,將與自己有關的重要他人(如父母、配偶、朋友)及其關系納入到自我概念系統中,建立并發展與他人的良好關系是其思考問題和行為的基本準則。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于2014年9月至2014年10月1日抽取長沙市內三所醫學院校內200名大三醫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分別為長沙醫學院,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湖南中醫藥大學。納人標準:1,都為大三年級醫學生;2.自愿參加本次調查。排除標準:非大三醫學生。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1.2.1.1主觀幸福感量表 采用Diener等人編制的《國際大學生調查》問卷。該量表由生活滿意度量表和情感平衡量表組成,《生活滿意度量表》包括5個項目,采用7點評分的方法,得分越高,說明生活滿意度越高?!肚楦衅胶饬勘怼钒ㄕ郧楦?、負性情感、情感平衡,此量表用于測查一般人群的心理滿意程度。
1.2.1.2一般自我構念量表 一般自我構念量表(SCS)是Singelis根據Markus和Kitayama的理論編制的。該量表共有30個項目,有獨立型自我和依賴型自我兩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15個題項。SCS量表在研究中被引用過180次以上,并被用于50多個研究中。
1.2.2資料收集 由該課題組成員統一發放問卷和回收問卷,調查前向同學們說明調查的目的,填寫方法和注意事項。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80份,剔除無效問卷32份,剩余有效問卷148份,有效回收率82.2%。
1.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對大三醫學生的一般資料和量表各條目得分才用描述性分析,對主觀幸福感與一般自我構念之間的關系采用相關性關系。
2結果:
2.1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的148名大三醫學生,年齡:20-22歲,平均(21.25±0.75)歲
以主觀幸福感作為因變量,分別以獨立自我,依賴自我和關系自我進行回歸分析,回歸方程顯著(F=42.34,P<0.001;F=42.46,P<0.001;F=42.68,P<0.001)。標準回歸系數都是0.36(t=6.55 ,p<0.001; t= 6.58,p<0.001 ).
3討論
研究發現,依賴自我,獨立自我兩者間正相關顯著,這和以往研究基本一致這表明這兩種自我構念形式并不是明顯分離的,這種交織意味著他們可能是統一建構的兩個方面而不是分離的心里建構。關系自我建立并發展與他人的良好關系是其思考問題和行動的基本準則。本次調查的依賴自我結構,獨立自我結構和關系自我結構的平均分分別為(4.93 ±0.12)分,(4.96 ± 0.10)分,(4.65 ± 0.11)分。許慧霞等的研究指出自我結構兩因子均分高于題目均分中值4時,認為兩個因子是可以并存的,此次調查的大三醫學生中獨立自我,依賴自我和關系自我結構都是并存的。大三醫學生具有中等水平的積極情感和較低水平的消極情感,這與朱國文對長春大學生的研究結果一致。另外,醫學生的情緒宣泄途徑多,對環境適應性及順應性強,易產生較高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生活滿意度獨立于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是衡量主觀幸福感更有效的指標。
醫學生自我構念和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
個體的自我構念對主觀幸福感有重要的影響。首先,如線性關系圖可知,
獨立自我,依賴自我及關系自我和主觀幸福感都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獨立自我結構,依賴自我結構和關系自我結構的個體都具有追求自我目標的愿望,但是自我結構不同的個體鎖定的目標會有所不同,依賴自我結構的個體注重集體主義關系,專注人際關系的組織,強調關注他人,改善自身所在小團體的關系;而關系自我結構的個體強調與他人的關系,注重建立并發展與他人的良好關系;依賴自我結構和關系自我結構程度較高的醫學生更注重集體主義關系。獨立自我結構的個體,其生活滿意度和生活質量主要來自自身的感受,受群體中其他人的影響較少,而具有依賴自我結構和關系自我結構的個體則受團體評價,自身情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8-320.
[2]許慧霞,葉科.大學生自我構建與主觀幸福感.當代青年研究,2010,32(1):226-229.
[3]朱國文.蔣關軍.我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26(3)。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