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改革開放將近四十年來,我國經濟一直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然而,隨之產生的各類矛盾也愈發突出。2014年,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中共中央領導人將“新常態”作為執政新理念,并且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的發展方針政策。本文將科技型小微企業這一經濟新常態下的重要角色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其在當前經濟形勢下的生存狀況,結合周邊環境,來探討主要對象為銀行的可行的融資模式,以提高科技型小微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存活率,最終實現其在經濟新常態下應有的價值。
【關鍵詞】科技型小微企業 銀行 融資模式
一、研究背景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國民經濟總量早已穩居世界第二位。多數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已經達到或超過了世界上大部分一線城市的水平。但是,數十年來在人口紅利帶動下的粗放式增長使經濟結構趨于失衡,經濟下行的壓力日趨增大。近年來,隨著人民幣匯率的持續走高,外貿形勢一直未有改善,而在嘗試以“高校擴招”為主的全民教育消費、以“房地產開發”為主的房產土地消費刺激國民經濟后,我們越來越難以找到新的增長點來支持我國龐大的經濟體系。
自2014年起,我國政府將“新常態”作為執政新理念。其中,“提質增效”被認為是新常態的本質,而創新驅動則代替了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成為新常態的動力。與此同時,李克強總理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明確表達了將“創新”作為未來我國經濟體系的新的增長點的意圖。實際上,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才是真正促進人類發展的基礎。近代史上的兩次科技革命,無一不使其后的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受益數十年,人類社會的財富積累獲得爆炸性的增長。可以說,科技創新如果停滯不前,經濟發展終會止步甚至倒退。而在我國,現階段更是需要一個群體,能夠擔負起科技創新,并使之產業化進而促進經濟發展這一重任。
二、現狀分析
盡管科技型小微企業處在如此難得的歷史時期,現狀卻不容樂觀。據統計,初創企業5年存活率低于5%,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存活率較其他企業更低。誠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最主要的原因仍然集中在“現金流不足”這一問題上。我們從兩個方面就科技型小微企業這一普遍存在的問題作簡要的剖析。
1.初創基因單一。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核心團隊大多是技術精英。這批人或是為了擺脫科研院所繁復的制度約束,不愿將精力投入崗位、職稱和研究經費的競爭當中;或是為了跳出大公司的擺布,不愿因為公司的戰略目標而放棄自己的研發項目。因此他們帶來的往往是行業前沿的,并且在未來具有產業化價值的項目。然而與此同時,失去了科研院所或大公司這樣的平臺,很少有人能夠將完整的企業經營鏈條建設起來。這些科技型小微企業在創業伊始,多半類似于一個項目研發組,在產品研發成功前,無法組建采購、生產和銷售環節,即無法產生穩定的現金流入。另外,為了避免產生知識產權的糾紛,很多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創始人,如果前工作單位是公司,大都簽訂了不少于一年的競業協議;如果前工作單位是科研院所,大都對職務發明專利權作了很詳盡的劃分;這就導致許多科技項目幾乎是從頭起步,科技項目的研發周期通常比較長,造成其現金流始終處于緊張的狀態,隨時都有可能入不敷出。這種情況下,科技型小微企業想要獲取融資是十分困難的。
2.風險難以估計。在項目的研發周期內,一般都有幾個階段性成果,這些成果可以作為企業融資的籌碼之一。但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的項目階段性成果多數難以用量化指標予以顯示。例如在醫療健康類行業中,某一家科技型小微企業獨立研發一種藥品,其必須經過嚴格的實驗步驟,從化學實驗,到動物臨床,人體臨床,每個步驟的完成都可以視為一個階段性成果。然而,在最終步驟完成前,這些階段性成果并不表示該藥品有階段性的成功。實際上,最終步驟未完成,藥品的研發就是失敗的,所有的投入都是沉沒成本。對比普通的貿易企業,無論一份合同,一筆預收款,一批存貨,都可以作為融資的擔保物,而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所有資產,恰恰就是這些無法估計風險的階段性成果。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很難為它們完成融資。
三、對策探討
通過以上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現狀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盡管國家大力為科技型小微企業鋪路搭橋,但是由于它們天生的特點,實際生存狀況不容樂觀。另外,站在銀行的角度,就單個科技型小微企業來說,其融資需求額難以比上大中型企業,而調研這類企業所花費的時間精力卻并不見得少,甚至調研結果多半仍然不能準確預測其風險范圍。從商業角度出發,銀行愿意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別的領域。因此,我們有必要設計一些新的融資方法來面對這些問題。
在此之前,有必要強調的是,銀行不能完全參照現有的風控體系,相反更應該借鑒風險投資機構的部分方法,否則,新融資方法的討論將失去實操的意義。
1.創始人信用融資。在科技型小微企業中,幾乎所有的技術型創始人都具有非常漂亮的個人履歷。雖然個人背景的優秀并不表示企業一定能夠創辦成功,但是多年來的統計數據表明,這兩者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定的正相關系數。因此,當銀行在評估科技型小微企業時,應該針對創始人設計一套授信標準。這套標準除了普通的征信外,更應該對創始人的個人履歷進行評估分級,從而給予更高額度的授信。銀行可以由過往的統計數據或者搜集的大數據作為支持進行評估分級。舉個簡單的例子,甲是常春藤名校畢業,學歷為博士,又在著名科研院所以主要研究人的身份工作過數年,現攜項目回國。我們可以通過畢業院校、科研履歷、論文影響等方面作出評估。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應該在最大程度上確認該創始人是全職投入企業工作,不存在掛職、兼職等現象。這是要保證創始人確實在用自己的過往的努力成果作為擔保,銀行才能予以授信。至于確認方法并不困難,這里不再贅述。
2.政府項目授信。現階段全國各級政府或多或少都會設立各種項目扶持基金來資助科技型小微企業。但是政府項目存在兩個主要的問題。其一為金額不足,大多數情況下政府會分數年撥款給企業,并且有的項目扶持基金會要求企業已投入研發的金額不小于應補助的金額;其二為資助下撥時間較長,從企業提交項目申報,組織專家項目審批,到政府核發項目資金,時間至少超過六個月,一年以上也時有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很大一部分政府扶持資金無法做到為科技型小微企業雪中送炭。因此,銀行可以與項目扶持基金合作,以“補助貸款互通”的形式尋求給予科技型小微企業更高的授信金額。比如,某企業申報成功一個項目,可獲扶持資金30萬元,分3年下發。此時,銀行可以和企業簽訂一個互通方案,允許企業選擇在任一或任幾年份內以無息貸款200萬元(通常政府扶持項目都會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銀行貸款利息給予一定補貼,故這里假設較低的貸款利率為5%)替換10萬元的資金補助。這樣的方案對一些志在迅速擴張的科技型小微企業來說不失為融資的一個良好選項,對銀行來說,貸款利息可由政府方面負責支付,減少了部分風險。
3.股權方案整合。銀行為何不能做創投呢?撇開制度約束,銀行完全能以投資人的形式入股科技型小微企業。實際上,大多數投資協議中,都有諸如“若企業解散”或“若企業在幾年內未上市成功”,“投資人都有權以百分之幾的復利計算優先取回本金和利潤”。在這個角度上,投資機構不過就是借筆錢給企業而已。參照這種模式,我們完全可以設計出一套銀行創投的融資方案。
以上方案外,還有許多可行的新融資模式,這里不再一一列舉。我們只要明確這類融資模式的核心目的都是一致的,即一定程度上放開銀行的風控局限,積極運用非出質形式,從而降低科技型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度,提高授信金額。誠然,要做到這些,銀行內部需要作出較大改革,如設計一套針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風控體系,設立專門的科技型小微企業的調研部等。
參考文獻:
[1]黃孟復.中國小企業融資狀況調查[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1).
[2]姚益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