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通過做廣告賺錢,一定要靠賣貨和直接賣知識賺錢,這個風口很快會到。很多人看到的趨勢是:很多傳統媒體人正在脫離他的行當,進入混搭、雜交、穿越。很多人穿越各種職業,比如你可以白天上班,晚上開Uber。但是千萬別被這種狀態迷惑,這個狀態一定會向社會分工的細化轉化,新的社會分工正在形成,互聯網是讓你從原來的分工中分出來,形成新的分工。”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
“我們發現傳統的商品流通成本太高了,渠道太多,效率太低。過去,一件商品從廠房到消費者手里,平均要搬運5到7次,每次的搬動和存放都是有成本的,這就導致了商品流通成本奇高,消耗了整個GDP的18%左右。為什么中國的東西貴,廠商還不賺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物流成本太高。”
——京東集團CEO劉強東。
“典型的硅谷企業是通過創新去占領市場,創造利潤,它的最終目標正如美國商業教科書所說的,是為投資者創造回報,為股東實現價值最大化。由此,企業市值越大就越受尊重,市值也成為衡量硅谷企業成功與否的標準。”
——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
“從2008年到2015年,一方面,國內人力成本以每年百分之幾的速度疊加上升,整個人力用工成本幾乎翻了一倍;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的發展和下行的壓力其實十分巨大,包括高科技企業,在一定程度上都遇到了發展瓶頸。所以如何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發展,減員增效,或在保持人員規模不變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工具化來提高運營效率,獲取更多利潤,變成了更多企業的關注點。”
——經緯中國合伙人左凌燁。
“共享經濟模式充分利用社會閑散的資源,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比如,一個小餐館老板在閑散時間可以開他自己的車接送乘客,賺一些外快。他幾乎并沒有額外增加什么成本,恰恰因為節省了車輛和時間的成本,汽車共享經濟才能為更多消費者提供較低價格的服務。”
——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
“85后、90后成為了消費的主力。這個群體有什么特點呢?宅男宅女加互聯網重度用戶。為什么這么宅呢?因為他們都是重度互聯網用戶,互聯網原住民。宅加互聯網重度用戶創造了一個商機:電商。中國電商占零售的銷售比已經達到10.7%,超過了美國的8%。”
——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
“當你在互聯網前端做了一個時髦先進的電子商務體驗,如果把這個先進體驗建構在已有的線下零售業配套設施中,你會發現它們達不到你的要求。因為他們本來是為線下服務的。所以,非常多外來的商業模式到中國以后,要被迫做一些看起來很累的事情。因為我們的購買力、生活水平和新科技的發展到了某一個夾角,但是這個行業的線下部分,并沒有達到充分的競爭和發展。”
——峰瑞資本聯合創始人李豐。
“中國真正的純互聯網企業并不多,而且大局已定。BAT已經牢牢地把握住了今天互聯網行業的大部分領域。長期來看,必定會有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來顛覆它們,但是目前,短期內還看不到可能被替代的跡象,現在市場里存在的,很多是偽互聯網企業和偽市場需求。比如說很多需求是用錢砸出來的。所有人都喜歡貪小便宜。當你用免費的產品,用錢燒出來了這個需求,一旦停掉補貼,需求就沒有了。”
——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創始人及首席合伙人閻焱。
“未來商業的交易成本會越來越低。因為信息對稱了,作為交易流程環節中最大的交易成本已經降下來了。基于新的商業場景里的用戶能夠更直達信息,更便捷地完成交易,所以用戶效率就高了。當用戶的效率高了,這個行業的交易成本一定會越來越低。”
——房多多創始人兼C E O段毅。
“我們為什么不喜歡門店?因為門店的成本太高。我們的運營成本由大概30%的原料成本組成,其他都在人力、營銷等方面,一個東西賣 10塊錢,食材成本才3塊錢。即使這樣,餐廳老板可能還不賺錢,因為有60%—70%的成本被中間成本消耗。所以,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不是我們需不需要門店,而是外賣能否真正程度上顛覆現有門店的中間成本。如果能顛覆,我們的改造才有價值和意義。”
——黃太吉創始人赫暢。
“過去的消費者是購買者,是被動的,所有的商家都進行廣告轟炸或者各種渠道推廣,最終是為了讓你購買某個產品。但今天的消費者是主動的。這里至少有兩點變化,第一點,渠道分散了,比如在電視上砸廣告,消費者可能不看電視了;第二點,角色變了,今天的消費者更重要的角色是體驗者跟傳播者。消費者除了是購買者,更是傳播結點,這不再是單純的買賣關系。當你把這個東西賣出去,恰恰就是跟消費者產生連接的開始。”
——伏牛堂米粉創始人張天一。
“做產品要面對很多需求,首先要滿足用戶的大需求。什么是大需求?普通用戶和目標用戶的高頻需求,一定是大需求。還有一種情況,鐵桿粉絲的需求也應該理解成大需求。雖然可能只有1%的人在使用,但是對產品卻至關重要。
問題來了,都是大需求,該怎么處理呢?首先要滿足普通用戶和目標用戶的大需求,然后再來滿足粉絲用戶的大需求。當普通用戶的大需求滿足得很好了,我們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滿足粉絲用戶的大需求,讓產品的競爭力越來越強。”
——“大咖說”創始人、前迅雷看看CEO郝志中。
“我們現在對如何創新的認知有一定的偏差。很多人都覺得異想天開,靈光一閃,想到一個好點子就叫創新。其實當下的創新更像是在一個緊密結合的社會網絡中,不同專長的人在一起的協作。創新就是高效協作,高效協作的前提就是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能夠高度地協同,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海銀資本合伙創始人王煜全。
“用戶和我們的產品之間存在一種紐帶,他們希望我們的產品做得更好,做得成功。
產品的杠桿是非常強大的,擁有巨大的威力,如果你能以正確的方式去打造,你的用戶就變成了你忠實的擁躉。不管你做什么產品,其實用戶只存在三種狀態,第一種是從來沒聽說過你的產品。第二種是試用過,但是不再用了。第三種是使用又熱愛你的產品。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杠桿的概念。”
——Social Capital創始人兼CEO Chamath Palihapiti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