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在經濟最困難的又一年,以及中央已經確定了要去杠桿去產能的時候,實際情況卻屢屢不如人意,反而在頻頻地加杠桿呢?也難怪向先生講,漲價去庫存是中國經濟學的一大發明,可以頒發諾貝爾獎
根據中國央行2016年4月20日公布的數據,今年1季度,我國個人購房貸款增加了1萬億元,同比多增4309億,創下了自2010年央行公布金融機構貸款投向報告以來的最高記錄。以1季度全部新增貸款4.61億元計算,房貸比例超過了20%。簡言之,老百姓加杠桿的熱情很高啊。
這種逆生長,似乎與當下經濟周期并不如何匹配。
然而數據并不止于此。根據瑞銀日前發表的報告,目前95%的融資屬于國內融資,新增外債很少。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債務占GDP的比重將超過300%。海通證券亦發觀點稱,1季度新增社會融資6.5萬億,同比多增了1.9萬億,遠超2009年1季度的4.7萬億。數據反映地產和基建是新增融資和貨幣超增的主要原因。與2009年相比,當前貨幣刺激效果的持續性更差,因而下半年仍需防范經濟再次下行的風險。
從近幾年發展得如火如荼的銀行理財業務來看,至2015年末,理財資金已高達22萬億元。其中,包含大量由銀行通過各種方式委托給外部機構進行實際管理的資金。為安全起見,此類資金的投向主要是債券市場,據估算,目前債市的場內場外杠桿資金總量已達5.4萬億元左右。這不僅促成了境內債券市場的大牛市,亦代表著數倍杠桿資金正在債券市場中激蕩不休。換句話講,金融機構對于加杠桿也樂此不疲。
以我所了解到的海外金融機構來看,不少銀行都大幅增加了債券投資和中長期貸款。原因之一是為了對抗傳統的貿易融資類業務的削減,保持資產規模和盈利水平,因而選擇了投資債券與期限更為久遠的銀團及俱樂部貸款。而這往往意味著更多的資金錯配,或者,叫做流動性風險。
盡管有分析講這是去產能的速度超過了需求端的萎縮,因而引發了資產價格的暴漲。可是您真的看不到人為的因素在其中起了多少作用么?即便從資金流的角度看,我也愿意把它理解為金融資產如迷宮中的公牛四處沖撞,每奔行到一處,便引得那里牛氣陣陣,待撞得頭痛,轉身離去之時,便會留下一地瓦礫,以及累累傷痕。
我很想請教一下,為什么在經濟最困難的又一年,以及中央已經確定了要去杠桿去產能的時候,實際情況卻屢屢不如人意,反而在頻頻地加杠桿呢?也難怪向先生講,漲價去庫存是中國經濟學的一大發明,可以頒發諾貝爾獎。
自然,海量的資金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原因。2008年以來全球正式進入放水模式,一開始還有些國家的央行比較矜持,但很快就領悟到全世界的池子也就這么大,誰先放得歡實誰就受益的這一樸素真理,于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直放到利率為負,動搖了銀行存在的基礎,日本央行仍然表示還有余地。大家拿了這么多錢要做什么?如果經濟還看不出明顯好轉,那只好想盡辦法去做錢生錢的生意。
其次,盡管這些年來無數人對房地產口誅筆伐,稱高房價毀滅了人的夢想與創業精神,抬高了生活成本也降低了生活質量,阻礙了經濟活力。然而高昂的房價一方面確實拉動了數十個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吸收消納了大量的存量資金。若沒有房地產把資金大把地固化在上邊,飛上天的,就遠不是豬肉了。
其三,通脹終是揮不去的陰影。盡管這幾年來通脹率都很低。但這一方面與指標調整有關,另一方面也是經濟不景氣所致。一孔之見,與君商之。(感謝新浪財經·意見領袖供稿,作者子非,70后,非著名大學畢業,打混金融圈十余年,兩年前扎進中東搞起資金交易。覺得經濟學的道理應該可以寫成容易看懂的好玩點兒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