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夢然 范東生
【摘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下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決定他們能否順利完成國內外學業的重要因素,也是他們面臨出國留學最迫切需要掌握的一項能力。文章從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最難跨越的隱性文化障礙角度出發,分析某高校國際教育學院學生在國內或國外的跨文化交際場合遇到的困難,并分別從學生和教育者角度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 跨文化交際 隱性文化 對策
一、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背景
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如今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推動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是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舉措,順應了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以及參與國際競爭的人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其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方法、課程設置、教材使用以及教師安排等都體現著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并且今后該項目里的學生面臨著出國學習和生活,這對于處在這樣一個跨文化環境中的學生來說,需要面對大量的文化沖突和文化障礙,這迫切需要他們成功地培養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僅是為了順利完成國內的學業,更重要的是為了今后出國能很好地適應國外的文化環境,獲得學業上的成功。
跨文化交際學起源于20 世紀50 年代末的美國,當時已經作為一門獨立的邊緣學科被一些語言學家或社會學者進行研究,其誕生的標志是1959 年問世的第一部跨文化交際學的奠基之作——美國人類學家Edward Hall的《無聲的語言》,書中第一次提出“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這一術語,它指的是本族語言使用者與非本族語言使用者之間的交流過程,也指任何存在語言、文化背景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流。80 年代初我國才將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真正的學科進行研究。根據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際指的就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進行的交際活動,我們與外國人在不同場合的直接接觸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際,即使是不面對面的交流,我們在看國外電影或小說時,也是在進行一種間接的跨文化交際,因為我們的文化背景和電影導演是不同的,這種對電影的理解和接受度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跨文化交際過程?,F今的英語教學,早已從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到到培養其交際能力,又過渡到當下的培養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英語使用的是否適宜得當,是在學生不斷培養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中慢慢磨練的。而在中外合作辦學框架內的學生的幾乎所有科目的學習過程都是在培養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他們使用的是雙語教材甚至英文原版引進教材;他們有大量的外教課程,需要和外國人面對面的進行交流;中國教師講授專業課程也往往采用雙語教學的方式;他們的課程體系,教師授課方式更多的是模仿國外大學建立和進行的;他們有出國參加夏令營或研修游的機會,都是直接參與跨文化交際,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機會。
二、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
由于不同的國家或民族有著不同的語言、地理位置、文化習俗、歷史淵源等,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時產生跨文化交際障礙在所難免,而這種由于文化差異而產生障礙的原因又可被細分。Edward Hall曾對“文化”定義如下:文化存在于兩個層次中——公開的文化和隱蔽的文化,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產生的文化障礙一定來源于文化差異,而這種文化差異更多的是體現在參與交際的成員對對方文化中的隱蔽文化的無知,即使是受過專門訓練的人也很難覺察。隱蔽的文化換句話說,就是隱性文化。目前國內外有一部分學者及其著作提出了關于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的概念。Kluckhohn曾提出有些文化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容易克服的障礙只是冰山一角,是那些顯性的文化部分,例如一個民族的語言、服飾、手勢禮儀、飲食習慣、文學藝術作品、建筑外觀等等;而更多文化障礙的產生是由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大部分造成的,比如觀念習俗、宗教信仰、社會交往規則、價值觀、世界觀、對時間和空間的觀念等。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和教育的奠基人之一顧嘉祖教授認為,顯性文化是指已暴露的文化,包括服飾時尚、城市規劃、建筑物、飲食習慣、家居風格、交通工具、通訊方式等;而隱性文化的范疇遠遠超過顯性文化。隱性文化主要來自精神層面,主要包括人的各種觀念,包括人權觀、勞動觀、婚姻觀、發展觀、宗教觀、法制觀、道德觀、個體與群體觀等等。而各種觀念的核心是價值體系,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質,對某種文化的特征起著決定作用。徐慧(2007)將日常交際用語和詞匯歸類為顯性文化,將價值觀差異和思維模式差異歸為隱性文化范疇。Bialystok(1994)認為顯性文化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且不受年齡限制,隱性文化是完全默會的知識,是一個民族的人從小到大在常年的無意識狀態下逐漸掌握的本民族的知識,是一種陳式化的意識,受到初學年齡的影響。謝怡(2007)提出了表層文化障礙和深層文化障礙兩個概念,前者指的是一個社會群體在人際交往中的約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如風俗習慣、語言、禮儀禮貌、言談舉止的行為規范等;后者指的是精神層面的障礙,如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方式等。這和顯性文化及隱性文化障礙的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她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過程中的深層文化障礙主要表現在不同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以及定勢與偏見三個方面。劉利群(2004)也指出:文化存在于社會群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包括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同時,它還潛伏在人們的思想之中,指導著人們的生產和生產活動,稱之為隱形文化。
綜上,顯性文化可通過文字和事實輕松表現出來,跨文化交際者通過一系列的學習觀摩可以直接歸納出來,它既有內容又有結構,是那些外顯的、處于文化表層的、相對靜態的、容易被理解掌握的文化現象。而隱性文化指那些短期不易被學習到的,內隱的、處于文化底層的、能夠支配語言行為的、難以被察覺和捕捉的文化現象,體現了文化與文化間最不同的特征,主要以各種觀念和價值體系為表現,體現了一種文化的核心,同時也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最難克服的,最主要的障礙。
三、跨文化交際中的隱性文化阻礙
以下以筆者任教的學校為例,分析該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里的學生在國內外的跨文化交際場合遇到的三種由隱性文化導致的交際障礙。
1.價值觀。一般的跨文化交際學者都認為價值觀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
價值觀是個人或群體所持有的一種是非觀念,或對某種事物的態度,它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是最深層和隱形的文化。在人與人的交際中,價值觀對他們的交際方式起到了支配作用,尤其在跨文化交際場合,價值觀的不同更容易導致交流受阻。比如下面的例子:
一個中英合作3+1項目中的男生,某日課間與口語外教Raymond(美國人)在聊天,由于平日私下關系比較好,Raymond就邀請該男生周末去他家做客,到時和幾個外國朋友一起做西餐招待他。該男生想都沒想就答應了。結果到了周六,Raymond發短信正式通知聚會的時間地點時,該男生早有其他安排,于是很不好意思的拒絕了他。導致這名外教有些生氣,回復他道: You know normally no one will say no to a free meal, we prepared this for you. 該男生事后覺得很委屈,他認為Raymond當天只是即興提出的邀請,類似于中國人常說的“改天出來吃飯啊”,于是就隨口答應了。
這是個失敗的跨文化交際中語言交際的例子,支配這種語言交際的正是中西方兩中文化中不同的價值觀。中國人信奉中庸之道,喜歡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經常會做一些“面子上的”寒暄,不想當面拒絕別人。這就是為什么西方人總覺得中國人辦事喜歡“繞彎子”,對小事不太信守承諾。西方人在進行交際時,一般說什么就是什么,交際的目的是“get things done”。以上的小例子中,外教Raymond是認真在發出邀請,也認為這個男生已經當面答應了邀請,就應該記得這件事。而該男生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認為外教只是在寒暄客氣,所以表面上為了“和諧”答應了,但沒想到真的會發生。表面上看,這次交際失敗是由不同的言語交際方式造成的,其實是由隱性的價值觀差異導致的。人的一切信念、想法、行為都是由價值觀支配的。
2.文化定勢。雖然我們沒有接觸過來自某種文化背景的人,但對他有一種既定的印象,英語中稱之為cultural stereotype(文化定勢)。文化定勢作為一種隱性的認知方式,在有效地幫助我們了解某種文化的同時也忽略了某一文化背景下的個體差異的存在,導致我們在與某類人交際時容易給對方貼標簽,造成跨文化交際受阻。
四、解決隱性文化阻礙的對策
第一、從學生自身角度
1.樹立隱性文化意識,提高文化敏感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體系中的學生本身應該培養自己對文化的敏感度,在各種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時刻觀察總結,勤于思考發問。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只滿足于語言的學習,認為聽、說、讀、寫掌握了就可以成功地在國外生存了。學生應有意識地多渠道地去了解國外的深層次文化內涵,包括價值觀、風俗規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以及非語言交際手段等,以便避免文化沖突。
2.培養移情能力,消除民族中心主義、偏見和定勢。移情能力是人的一項重要的情感能力,它指的是人能自主的避免民族中心主義這一障礙,不以本民族的價值觀念來評價和批判他民族的文化現象。移情的實現有六個過程:(1)承認世界的多元性;(2)認識自我;(3)懸置自我;(4)以別人的視角看待問題;(5)做好移情的準備;(6)重塑自我。學生應該注意培養自己的移情能力,學會用國際化視角來進行跨文化交際,求同存異,消除偏見和定勢。
第二、從教師和教學角度
1.在教學中全方位地引入隱性文化知識。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的中方教師多是有海外留學背景的,他們本身就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優質資源,較之本土教師,他們對隱性文化障礙有著更直觀的理解。不管是英語課程還是專業課程,海歸教師都應該結合自己在國外生活和學習時的親身實例來進行教學,將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或專業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輸有關隱性文化的知識,幫助他們少走彎路,更加順利地避免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潛在的隱性文化阻礙。
2.多渠道,多手段地進行跨文化訓練??缥幕浑H的訓練方式已經從最初的單純講授發展到今天的結合多媒體等手段來進行?,F在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教師也應該利用多種渠道為學生提供素材,除了傳統的書本,網絡、報刊雜志、電影、電視劇、國外的各類型電視節目、手機軟件等也應該被教師熟練運用到跨文化交際訓練當中。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請外教一起參與,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進行一種互動式的體驗訓練,讓他們分演跨文化交際場合的不同角色,然后自己演繹出可能出現的交際困難或障礙,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分析出現這些障礙的原因,最后由外教來闡述深層的隱性文化原因,從而幫助學生有更深刻的認識。
另外,也應該充分利用中外合作辦學中豐富的外教資源,除了常規授課,多請外教舉辦講座,參加學生活動等,多方面普及跨文化交際的知識。
參考文獻:
[1]離炯英.中國跨文化交際學研究20年述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跨越”與“超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
[4]Hall,E.T.Beyond Culture[M].Garden City,N.Y:Doubleday and Company,1976.
[5]顧嘉祖.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6]顧嘉祖.跨文化交際(外國語言文學中的隱蔽文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本文是安徽省教育廳2014年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應用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課程建設探究——以安徽新華學院為例》的部分成果。(項目編號2014jyxm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