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用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獲得較大容量的知識,同時充分培養和錘煉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呢?教師應該進行有效教學,把課堂這個學習的主陣地還給學生,其基本目標應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一、課前預習,學法指導
預習,是上好一堂語文課的前提,這個環節必不可少。在預習過程中,可以是自學,同位互學,也可是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巡視其間,還可適時解決學生所提出的個別問題。
1.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讓學生樂于預習
設置懸念。小學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對未知的事物總是想探個究竟。我總愛設置一些懸念,刺激學生的探知欲望。如在預習《爬山虎的腳》一文前,我是這樣說的:“人和動物都有腳,可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種有腳的植物。想知道嗎?”我隨即拿出綠色植物爬山虎,學生增大好奇的眼睛,爭相讀起課文來,寥寥數語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能調動學生想讀課文的欲望和積極性。
適時鼓勵。學生在預習課文時,我隨堂巡視,看見誰的預習效率高,我就及時表揚。這樣,學生也能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心存一份成就感。
同桌競爭。同桌成為預習課文的對手,在規定的時間內,看誰出色完成預習任務,并且還創造性地提出一些問題,進行思考,那他(她)就是贏家,可得到老師的獎勵。
2.注重預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預習
讀:通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課后“思考、練習”,了解重點難點。
查:就是工具書。對于讀不準的字音,老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查工具書,讓同伴之間相互交流,在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收獲知識。
批:就是在書中圈點批畫,我教給學生各種預習符號,讓學生充分、有效地運用,如好詞佳句“ ”,生字“△”,多音字“· ”,不懂的句子或問題“?”等。
思:就是思考。學生通過讀課文,必須思考,我讀懂了什么?包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學生能夠用簡短的話進行概括)以及文本所提供的多個方面的信息(因人而異)。
3.長期堅持,步步落實,讓學生勤于預習
在每篇課文開講前,我都安排了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在我的指導下進行預習,嚴格督促學生按照預習要求和步驟進行預習,發現錯誤及時糾正,隨時解答學生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并組織學生開展預習經驗交流,提倡互學互幫,互相督促。在學生基本掌握預習方法后,逐步把預習活動放在課外進行,但都要進行預習情況的檢查,久而久之,使預習活動切實落實,養成習慣并勤于預習。
二、課中演繹,善學善思
1.抓好題眼
每個課題,從某個方面或某個角度提示了文章的內容,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有時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魚游到了紙上》一文,我讓學生讀課題,學生馬上就提出了問題:“奇怪,魚離不開水,怎么會游到紙上呢?”我笑而不答,學生興趣陡增,迫不及待地就去讀課文。
2.關注課堂的生成和學生的質疑
課前,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備課固然重要,但學生在課堂中的生成資源也很難得,要加倍呵護,充分利用。同時,也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要運用靈活的教育機智,巧妙地引導學生解決,不可“封殺”。
3.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和時間
上好一堂語文課,不在于老師的贅講,而在于精講,引導學生多讀多思多悟多感。因此,課中要留給學生相當的時間讓他們去“表演”。如上《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時,引導學生想象金魚的動態。看文中插圖想象人們對聾啞青年的贊嘆,學生根據不同年齡的人對其大加稱贊,效果很好。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開拓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到一定的成功感。
4.關注學生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不能流于形式,要有針對性,也要體現它的有效性。最好是4人一小組,對有異議的問題或是有多種答案的問題進行小組探究學習。
5.適時鼓勵和表揚
在贊揚聲中長大的孩子最有自信。不管哪個層次的學生,只要有積極的表現,老師就應該戴著放大鏡去發現,及時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甜蜜,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課后練思,余音繚繞
一堂高效的語文課,不管是文本資源,還是教師的人格魅力資源等,學生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與熏陶,或多或少地接受一些知識或是做人的道理。因此,老師應從“雙基”和技能等方面留給學生一定的作業,讓他們進行鞏固與反思,有所得,有所獲。
學習語文的過程是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則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那么,我們老師一定要把學習的陣地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湖北省長陽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