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兵
面向未來,我將對十年以后的中國企業做出一個大膽的預測:
第一,十年以后中國將會涌現一批非常優秀的、具有全球視野與全球資源整合能力的企業,像IBM、通用電氣一樣征戰全球市場。
第二,中國會誕生一批像華為、聯想這樣的B類企業,超越任何家族的控制,真正具備現代企業制度,成為全球商業創新與社會創新的引領者。
第三,中國的優秀企業會與全球的頂級企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模式。中國企業正在走向全球,但中國企業全球征戰的經驗十分有限,然而美國企業全球化的經驗卻十分豐富,兩者可合作空間巨大。
第四,中國企業在“優術”上會有重大進展。中國經濟已取得巨大的發展,但企業管理的“馬步”和基本功還存在許多改進空間。到今天為止,能把年度預算做得真正到位的中國企業尚且為數不多,中國企業一定要過“優術”這一關。
第五,未來,中國企業在社會創新上擔當的責任將越來越大。中國的發展乃至全球的發展,給中國優秀企業家提供了許多創新空間,這個創新不僅僅是商業創新,也包括社會創新。
第六,價值取向繼續改善。十年以后會出現越來越多優秀的企業家,有理想、敢擔當,真正為興趣、為夢想創業創新,絕不僅僅是為創富而去創業創新。
第七,十年以后中國企業家能為解決全球重大的發展問題作出自己的重大貢獻。中國人必須有更多的全球擔當,中國人有這個智慧,也有這個能力,不僅僅解決中國的問題,更有能力解決全球性的問題,為全球挑戰貢獻智慧與解決方案。
如果十年以后中國企業在自己崛起的同時,能把中國企業崛起之道說得清楚、做得到,參與解決全球重大問題的發言權越來越大,我認為這可能就是新一輪文藝復興和啟蒙的開始。
中國未來的三個“新經濟”
王德培
后危機時代的一個顯著現象就是新經濟的登場,在危機還未結束的檔口,下一個經濟時代各種經濟的新成分、新模式紛紛登場。以新經濟為主的大變局正在顛覆既往的章法規律,讓以往的路數越來越吃不開。而把握新經濟發展的大方向是各行各業攝取下一波發展紅利的前提。
當前,中國未來的三個“新經濟”已然登場。
第一是互聯網經濟。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當下以互聯網為標志,是合的時代,之后行業細分將逐漸越來越明顯。新經濟是建立在信息技術之上的經濟,而信息技術正以超“摩爾定律”的頻率更迭,新技術與業務的融合便孕育了一個個新的子行業。未來2-3年內,互聯網經濟將經歷大爆炸式的野蠻增長期,一切行業,企業都無法獨善其身。
第二是體驗經濟。未來帶來經濟增量的主要是一種幸福指數,而幸福指數又體現在體驗經濟上,體驗經濟不僅是文化創意產業。體驗經濟的出現意味著城市交易的商品由工業品、看得見的物質變成看不見的物質,未來城市里交換的將是感覺、概念、信息、技術、時尚等。當商品、服務走到巔峰,超越物質的精神、感覺、情緒需求就自然而然成為消費的“主心骨”。
正所謂“體驗的快樂大于商品的快樂,消遣的快樂大于裝飾品本身,工作的快樂大于擁有財富本身”。體驗經濟大行其道的結果是,因城市所源起的功能,即交易功能被“擠”的退而居其次,消費、娛樂、享受躍升為城市的核心功能,甚至成為決定城市興衰的關鍵。
第三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它意味著傳統、經典的工業將被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在“工業4.0”的概念下,未來新工業將展現出一副全新的藍圖——在一個“智能、網絡化的世界”里,物聯網和務聯網(服務互聯網技術)將滲透到所有的關鍵領域,實現網絡化制造、自我組織適應性強的物流和集成客戶的制造工程,使得動態的、適時優化的和自我組織的價值鏈成為現實。人們將通過虛擬的,移動的方式展開工作,使傳統的行業界限消失,發展出全新的商業模式和合作模式,促進全新的信息物理系統平臺。
企業家的思想高度決定一個國家的軟實力
馬光遠
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經濟獲得了奇跡般的崛起,從全球最落后的經濟體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進入《財富》全球500強的企業截至2015年超過了106家,在排行榜上雄踞第二。事實上,在中國經濟崛起的背后,是中國企業、中國企業家和企業家管理思想“三重”力量共同支撐的結果。
經過近40年的錘煉,不僅中國的企業已經具有國際影響力,中國企業家的思想和精神更值得重視。如果說30年前,中國企業家還處于“編故事”的階段,現在則到了集中釋放其管理思想的階段。而其管理思想的價值其實一點都不亞于進入《財富》500強。
而總結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來的企業管理思想,對其進行歸納提煉,讓這些管理思想同“中國制造”和中國資本一樣,輸出到全球,也是中國經濟在國際上重要的競爭力和最重要的軟實力之一。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企業家隊伍群體,他們給中國社會所做的貢獻,除了創造物質財富,還有精神財富,即管理思想。
人才比戰略更重要
李開復
對于21世紀的企業管理者而言,人才甚至比企業戰略本身更為重要。因為有了杰出的人才,企業才能在市場上有所作為,管理者才能真正實現一個管理者應有的價值。沒有人才的支持,無論怎樣宏偉的藍圖,無論怎樣引人注目的企業戰略,都無法得以真正實施,無法取得最終的成功。
因此,企業管理者應當把“以人為本”視作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不遺余力地發掘、發現人才,將適合企業特點的優秀人才吸引到自己身邊。通常,一名經理人如果不能將10%-50%的工作時間投入到招聘人才的工作中,那么,他就無法讓自己的團隊獲得持久的動力,他就不是一名合格的經理人。
好的管理者重視員工的成長,給予人才最大的發展空間,為人才提供足夠的培訓和學習機會。我開始創立微軟中國研究院和Google中國工程研究院時,雇用的人才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剛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這些畢業生都非常聰明,擁有很好的發展潛力,都是來自中國各名校的頂尖人才。但是,他們普遍缺乏工作經驗。于是,我對他們采取的是“指導培養”的原則。
在微軟中國研究院時,每一位新員工加入后都會經歷3個月的培訓,我使用自己為他們設計的課程,一節課一節課地為他們講解各種相關的知識、經驗。而在Google中國工程研究院,培訓的時間更長,包括各種課程、到總部3個月的培訓,公司甚至還愿意出學費讓員工到斯坦福大學讀碩士。當然,公司安排的培訓并不是純粹的課程學習,同時也要求員工很快投入到具體的項目工作中。
在員工剛加入的初期,優秀的領導者會盡量分配給新員工一些不是特別緊急的項目并允許他們在項目中犯錯誤、積累經驗。經過這種實踐與學習緊密結合的培訓,幾乎每一位新員工都將得到長足的進步,很快就能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
關于未來創業的方向
蔡文勝
第一個方向是把閑置資源重新優化分配出來,例如Uber和Airbnb的模式。
第二個方向是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例如美圖秀秀把美顏部分和海報部分拆出來,做出了美顏相機、海報工廠。未來個性化和單一的功能會成為常態。
第三個方向是顛覆固有模式,例如小米跟58到家。小米是做發燒友的手機,在配置、款式甚至價格上,讓粉絲提出建議有參與感,等粉絲付押金才生產,減少了庫存量,直接從工廠發貨給客戶,節省物流系統。58到家也是如此,做統一標準化的服務,甚至可以投訴到家,比58同城的分類信息更標準更完善,用姚勁波的話說,就是“做一個新的58到家就是要把58同城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