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平 李宏
【摘要】英國廣播公司(BBC)根據但丁原著改編制作的廣播劇《神曲·地獄》獲得了2015年第19屆麥魯利奇獎廣播劇類第二名。本文從主題、人物設計、藝術特點三方面點評此劇的成功之處。
【關鍵詞】人性 三個但丁 魔幻 色調 節奏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神曲》是一部經典的世界文學名著,由意大利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但丁創作。恩格斯說:“但丁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也是新時代最初的一位詩人。”與其他中世紀的文學藝術作品一樣,由《神曲》第一部改編而來的廣播劇《神曲·地獄》有很強的神學和宗教色彩,但依然與當時真實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并且能夠喚起當今時代聽眾的共鳴。從廣播劇創作角度來看,此劇挑戰了廣播劇的先天弱勢,在人物設計方面很有新意。
一、關于主題——人性的罪孽和美德
《神曲》一共三篇,地獄、煉獄和天國。2014年英國廣播公司(BBC)據此改編為三集系列廣播劇,其中第一集《神曲·地獄》獲得2015年第19屆麥魯利奇獎廣播劇類第二名。地獄里面是什么樣的?什么樣的人下地獄?什么樣的人上天國?《神曲》表面上看是寫一個人的夢幻游歷過程,實際上卻在探討人類社會的一個永恒話題、人性中一個最本質的內容,這就是人性的罪孽和美德。
創作于中世紀(約1307至1321年)的《神曲》有很強的神學和宗教色彩,比如:作品從耶穌受難日(星期五)開篇到耶穌復活日(星期日)結束,整個結構(包括每一部)的具體設計都深受《圣經》影響。依照中世紀的價值觀,世人為了獲救,必須要克服種種誘惑來懺悔自己的過錯,求得上帝的寬容才能進入天堂。《神曲·地獄》通過描述在地獄受罰的各種人來勸世人向善,讓世人為了獲救而不去作惡。但丁把他那個時代里的各種罪孽都寫進《神曲》,讓犯下那些罪孽的人(真人真姓)都在地獄里受盡各種精神和肉體的煎熬,叛國、叛敵、詐騙、偽造貨幣、殺人,就連暴食者都下了地獄,在地獄中成了有三個頭顱的地獄看門犬的食物。
詩人但丁認為,從地獄到煉獄,一直到最后升入天國,是一個人一生在現實生活中艱辛跋涉的象征,是人類戰勝罪孽、洗滌身心、構建美德的過程。但丁在《神曲》中真實地描繪了人性本質的正面與負面,他分析歸類身邊真實的人,覺得應該進地獄的全都放在地獄,應該進天國的全寫進天國,他形象化地展示了人性的罪孽和美德,以及這種罪孽和美德相應的后果,重新定義了人生目標,幫讀者提供了在真實世界里進行選擇的洞察力。聆聽這部廣播劇,會讓人有一種跨越時空與但丁對話的感覺。但丁仿佛跨越幾個世紀在和我們說話,告訴我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是罪孽什么是美德、人在活著的時候應當如何選擇。而這是人類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物所具有的永恒的話題。表達這樣一個主題的作品,永遠也不會過時。這是《神曲》能夠在歐洲流傳,并在世界范圍內被奉為經典的主要原因,也是英國廣播公司把這部經典改編成系列廣播劇的現實意義。
二、關于人物設計——三個但丁、多種功能
《神曲·地獄》這部廣播劇最大的特點在于:劇中出現了三個“但丁”,同一個人物形象卻有不同的聲音角色,這樣的設計直接挑戰了廣播劇的短板。廣播劇是“聽”的戲劇藝術,和其他藝術形式相比,廣播劇最弱之處在于聽眾看不到人物的形象,只能通過聲音去辨識。所以一般來說廣播劇中人物設計都相對簡單,一個人物形象就是一個聲音角色,以方便聽眾理解。但是《神曲·地獄》直接挑戰了廣播劇的這個短板:“但丁”這一個人物形象有三個聲音角色,彼此的聯系與邊界都很清晰,完全依賴聽覺就可以辨識,沒有一點混淆,是一種對聲音表現力的成功探索,體現了主創人員對聲音表現力的信心和對廣播的自信。這是一種可貴的職業自信。
劇里的三個但丁(Dante Alighieri),首先出現的是年老的但丁(Dante),他有兩個功能:第一是翻譯《神曲》原作中的片斷,這些原作片斷起到了串聯全劇的作用,由意大利語先讀出,老年但丁直接譯成英語,劇本中標記了(V.O.)的臺詞都是意大利語的翻譯;老年但丁的另一個功能是“解說”,他在回望和反觀自己的人生之路。廣播劇是從他的回憶開始的:35歲時的青年但丁在一個星期五(耶穌受難日)迷失在一個黑暗的森林里。整個地獄之旅中,老年但丁常常會跳出劇情談后來自己的思考。老年但丁的設計展現了原作的魅力,更顯示了這部廣播劇的思辨性。作品的思想性、主題的深刻性很多時候是依靠老年但丁的“解說”完成的。
第二個出現的是詩人但丁(Dante as Poet),他是故事主線的敘述者,描述穿越地獄之旅的所見、所聞、所感,他的主要作用在于推動劇情的發展,他的臺詞都是畫外音。第三個但丁就是和導師維吉爾(Virgil)走上穿越地獄之旅的朝圣者(Pilgrim)。他是劇情的一部分,直接與各種角色對戲,是劇中的兩個主角之一。詩人但丁和朝圣者是同一個時空里的但丁(年輕時的但丁),由同一位演員出演;不同的是,朝圣者直接在表演地獄之旅中年輕但丁的經歷,詩人但丁則是在講述廣播劇無法直接呈現的年輕但丁的內心感受、所處場景以及其他需要交待的背景等。
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設計就是貝雅特麗齊(Beatrice),她是一個真實的人物,是但丁終身摯愛的女性,她引領但丁在人生迷茫失落的時候走出困境、走向光明,她是《神曲》的第一號女主角,是人性美德的化身。在這部《神曲·地獄》廣播劇中,她并沒有直接現身,只出現在兩個男主角的對話中,但她依然是實際上的女一號,是但丁(朝圣者)跟隨導師維吉爾走完恐怖地獄之旅的精神力量,是這部劇的靈魂。
三、關于藝術特色——魔幻大片與內容相諧
由《神曲》改編而來的三集系列廣播劇各有各的藝術特點,比如第三集《神曲·天國》的主創人員用了大量的宗教音樂,呈現出一種恬淡圣潔的特質,至善至美,燦爛輝煌。而第一集《神曲·地獄》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是“魔幻”,聽起來就像在看一部魔幻大片。
但丁原作中描述的地獄是一個上寬下窄的大漏斗,一共9環。罪人的靈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分別接受不同的嚴酷刑罰,越向下控制的靈魂罪惡越深重,直到地心。主創人員用聲音成功地呈現了地獄特質:地獄中種種神奇的景象,如阿刻戎河的地獄渡船,旋風席卷的貪色之環,鋼鐵城墻的冥府,墜落火球的灼熱沙地、糞池、黑洞、毒蛇坑,冰凍著頭顱的湖面;地獄里的各種角色,如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三個頭的惡犬、人面毛爪的格律翁(龍)……通過聽覺都可以想象出一個個畫面,連綴起來就像是一部魔幻電影,其中“樹”(自殺者的魂靈)的音響最為獨特。經過技術處理后的“樹”的話語更形象地傳達出自殺者內心的壓抑和絕望。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魔幻大片”中很多音響都是由真實的物品創造的。鐃鈸、鋼琴、雨傘、米布丁、舊桌布、塑料泡、錫箔紙、茶壺、石子,都是音響師創造魔幻效果的道具。當然,還有演員的演播,地獄里各種哭、悲嘆、憤怒、哀號、尖叫,十幾位演員用他們出色的演技、特色鮮明的聲音,逼真地、層次分明地呈現給聽眾。
此外,主創人員很好地把控了全劇的色調和節奏。但丁原作中的地獄是懲戒罪孽的地方,色調凄幽、陰森。但是如果整部58分鐘的廣播劇都是這樣的色調,聽眾一定會被壓抑得逃跑。所以此劇的開頭、結尾用的都是同樣一段溫和、安靜的音樂,之前吸引聽眾進入“地獄”,之后安撫經歷了驚心動魄的地獄之旅的聽眾,也為聽眾營造一個回望、思考的氛圍。節奏方面,地獄里充滿了悲泣、哭號、憤怒,但貪色之環關于“愛情”的講述卻凄美動容,背叛者的獨白也“娓娓道來”,這樣的“輕”“柔”處理調和了整部廣播劇的節奏,創造出一種帶領聽眾追隨劇情發展的吸引力。
(作者闞平系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李宏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學會秘書長)
(本文編輯: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