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祖昱
房地產行業的時機稍縱即逝,不進則退,格局就看這一兩年,千億遠在眼前。
一、三四線城市的去庫存問題
在上一輪房地產的大發展中,綠城進入了太多的三四城市,而且都做了很多中高端的改善型項目,但這些三四線城市明顯購買力不足,在市場變化之后,這些城市的中高端項目就陷入了難以去化的窘境。而2015年的業績報中,毛利率的降低,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這些三四線城市部分項目結算的影響,不僅沒賺到錢,而且還賠了錢。
而且,這些項目庫存還不小,按照曹舟南的說法,目前三四線城市的庫存(含土地)約有1200億元,實際存貨約有700億-800億元,如果慢慢消化,可能要3、4年甚至5、6年。
二、成本控制問題
成本控制問題在中交進入后有了一定的改善,財務費用下降了10%以上,成本管控也做了非常細致的安排。即便如此,成本控制還不是綠城的優勢所在,特別是由于綠城長期做中高端開發,一旦成本控制不力,將最終影響到綠城的收益。
另外在—二線城市,由于土地溢價高的問題,也需要在各個環節,全方位的管控,做到在保證品質和質量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地控制成本,這樣才能有利可圖。成本這個軟肋對于綠城來說,也是需要投入相當的精力來解決的。
三、中交綠城的聯合效應尚未完全體現
確實,中交進入之后,對綠城在資金方面給予了很大的幫助,但這絕不只是中交能夠給綠城的。本來期望較大的投資方面,并沒看到特別明顯的效果和改變,僅在北京聯合拿了2幅地而已。2015年11月,綠城中交平安聯合體以57億元摘得北京門頭溝地塊,該地塊綠城的持股比例高達85%,2016年2月,綠城九龍倉中交約定以5:4:1股權比例開發新獲取的北京朝陽將臺鄉駝房營村地塊,從中交較低的持股比例中也可以看到,中交在拿地支持上也相對有限。
到目前為止,中交仍然保持著自己地產平臺的獨立運作,2個平臺還在各自為戰,尚未攜手。而綠城的股權結構來看,中交已經是第一大股東,掌握了實際上的管理權限,宋衛平也如愿去做了他最熟悉的首席產品官和生活體驗官——這兩項也是他最擅長、最拿手的方面。在這種情況下,中交完全可以投入更多的資源,但目前雙方聯合效應并沒有顯現,所謂的中交地產A+H股平臺也只是一個概念構想,推進步子并不快,還需要時間來等待。
綠城中交聯合之后,綠城將具備一般民企不具備的各方面優勢,如果再加上綠城自己的產品優勢、服務優勢、品牌優勢,應該會如虎添翼,再上臺階。當然,原先存在的這些問題也需要時間去慢慢調整,筆者倒是覺得步子可以再快點,房地產行業的時機稍縱即逝,不進則退,格局就看著這一兩年,千億近在眼前。當然,除了千億之外,還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