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
【摘要】互聯及技術由來已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十分普遍,而且,在互聯網領域中,這種思維日漸火熱,并且像一股浪潮一樣影響到中國金融領域,正是如此,互聯網+金融的新型模式打開了傳統金融止步不前的僵滯格局,并且成為發展普惠金融、創新金融產品及服務模式、豐富金融渠道的有力保障。目前中國金融在互聯網思維下的影響甚大,本文簡單以農業銀行為例的變革予以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 思維 中國金融
2015年,政府報告中正式出現了“互聯網+”概念,更是在普惠金融渠道中引入互聯網金融,由此可見,“互聯網+金融”逐漸成為中國金融和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和新形態。為此,中國金融應當利用互聯網思維開展互聯網市場,并且重新定位服務模式和新興人群,并且傳統思維,實現全新的金融業務體驗。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和挑戰
(一)移動支付取代傳統支付
當前互聯網金融的支付方式主要為移動支付,利用無線通信技術以及移動通信設備對貨幣價值予以轉移,進而清償債務。隨著金融與互聯網的結合發展,全球移動支付交易總額呈現出急劇上升的態勢,預計2016年可以高達6169億美元。中國移動手機目前已經成功取代PC端成為最主要的互聯網就途徑。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支付快速發展,為中國金融提供了巨大的商機,與此同時,也將競爭格局予以重新洗牌,中國銀行的地位得到削弱。
(二)行為模式和消費習慣變革
互聯網技術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在滲透于金融體系,改變傳統服務渠道模式,當前的消費者更加趨于知識化和年輕化,移動技術和社交媒體的變革促使價值訴求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服務和產品的品牌及口碑愈加重要。互聯網技術將金融信息和商務信息融合,從一定程度上將傳統銀行服務渠道“孤立化”,降低客戶對于銀行的依賴性,對于傳統銀行來說無疑是致命挑戰。
(三)信息中介取代資金中介
互聯網金融平臺借助云計算和搜索引擎的特性,為客戶提供了一個信息透明化的市場,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性,企業能夠獲取原本在傳統銀行中掌控的諸多信息,促使在線貸款成為可能。
(四)互聯網金融影響中國金融格局
互聯網金融的最大優勢便是能夠實現直接觸資,在保證經濟增長同時降低交易成本,從而獲取社會效益,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加劇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的態勢,比如余額寶等,搶占了銀行大量的活期存款[2]。
二、互聯網思維下中國金融的變革
(一)搭建電商平臺
對于互聯網金融發起的挑戰,中國銀行穩中求變,逐步做起電商聲音,其中,2012年建設銀行提出“善融商務”金融服務平臺,實現金融服務和電子商務的融合,2012年交通銀行提出“交博匯”,解決客戶全流程的電商商務問題,2013年中信銀行提出“E中信”與“金融商城”,實現線上辦理繳費、信用卡、理財、基金等業務,并且提供電商銷售平臺,2013年工商銀行提出“支付+融資”一體的綜合電商平臺,旨在應對互聯時代挑戰。
(二)布局移動金融
移動支付在改變支付體驗的同時,還為第三方支付、移動運營商以及商業銀行提供了發展給予,當前已有17家商業銀行推廣收集銀行客戶端,并利用轉賬優惠等方式吸引客戶,將手機銀行從傳統查詢平臺轉變為融合金融服務、移動生活及支付結算等應用的平臺。2012年,工商銀行提出移動生活服務,實現手機充值、電影票、機票等生活服務和快捷支付的一體化。
(三)試水線上融資
2013年招商銀行提出“小企業e家”線上P2P網貸業務,2012年光大銀行提出“企業供應鏈線上融資系統”,2013年平安銀行提出“平臺小額貸款”,旨在利用eBay賣家交易數據分析其商鋪經營狀況,進而提供小額貸款服務。
三、互聯網思維下中國金融的成效和不足——以農業銀行為例
(一)電子銀行標桿網點
為了適應時代要求,福建農業銀行分行提出《電子銀行標桿網點建設實施方案》[3],明確標桿網點的考核要求、活動策劃、自助設備的管理等,當前已有二十余個標桿網點,并且在精品網點中實現Wifi建設,促進手機銀行推廣。
(二)強化商業聯盟
緊握Android版客戶端和iPhone版客戶端更新的機會,提高手機銀行的擴展力度,尤其是智能手機客戶端,深化高端客戶群。移動支付方面上線了SIM-ALL模式,伴有空中圈存和電子現功能,領先于當前應用的“金穗沃易付卡”。促進了話機IC卡變革,保護話機升級后受理IC卡,最后,在終端上實現非接觸和接觸兩種方式的小額支付功能。
(三)推出電商分銷寶
牢牢掌握京東、拍拍、淘寶等電子商務平臺的市場契機,推陳出新,推出電商分銷寶,根據企業渠道訂單,予以統一管理,其應用得到了駱駝、格男仕以及古由卡等客戶的認同,具備良好的推廣價值,其次,農業銀行還應用了“服務外包+產品渠道部門+客戶部門”的聯動營銷模式,整合營銷團隊予以項目管理,從而提高影響的精準性及效率。重視“三農”服務,發展農林漁牧等領域電子商務,實現冷鮮肉、蔬菜、水果等產品的網絡銷售,便于采購,提高現代化農業流通體系建設以及農業產品化升級。
和同業領域對比,農業銀行的互聯網金融跟進及應用仍存在諸多限制因素,從而對產品推廣成效及業務創新進程造成了影響。一是缺乏戰略認識,對于互聯網思維下的中國金融競爭態勢缺乏認知能力,并沒有在創設市場和提高客戶粘合度的角度上考慮戰略高度,從而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新技術、新業務以及新理念缺乏推廣力度;二是機制保障不合理,互聯網金融中營銷、體驗和產品是其實力的重要體現,相對而言,農業銀行渠道協同性缺失,各部門各自為戰,對于產品研發、營銷維護、數據挖掘以及客戶體驗等方面依舊有待提高。
四、創新互聯網思維對策展望
(一)智慧網點建設
促進智慧網點的建設,協同線下渠道和線上渠道,一是構建智慧銀行旗艦店;二是發展小型體驗銀行;三是構建后臺一體化服務運營保障體系。
(二)移動金融業務的產品創新
整合網上銀行、銀行卡和移動支付等支付方式,積極研究新型支付模式,并且構建業務增長點,一是創新移動支付產品;二是提高近場手機支付推廣;三是對手機銀行發展策略予以調整。
(三)搶占電子商務市場
積極調動銀行資源,促進技術和產品的創新,加強用戶售后服務、物流、信息、支付、網上購物等環節的體驗,擴大電子商務市場份額,一是豐富支付結算功能;二是推廣電子商務服務平臺;三是創新O2O電子商務模式。
五、總結
總而言之,互聯網金融已是未來銀行發展的大勢所趨,所有的中國銀行均應當重視互聯網思維,審時度勢,改革創新,確保中國銀行在時代發展洪流中屹立不倒。
參考文獻
[1]錢海利.2015年互聯網金融正顛覆的十大傳統行業[J].中國投資,2015(2):72-74.
[2]陸劍清.“轉型”與“升級”如何抉擇——銀行業應以“內涵式”發展思維應對互聯網金融潮[J].上海商業,2015(5):25-27.
[3]中國農業銀行福建省分行課題組.以互聯網思維引領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例[J].農村金融研究,201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