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的頒布為廣大美術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指導性建議,認真研讀美術課程標準下的美術教學內容,可以使我們對于高中美術教學內容有進一步的了解,從而更好地把握課改理念,促進美術教學工作的展開?!镀胀ǜ咧忻佬g課程標準(實驗)》將美術課程內容分為五大系列、九大模塊,要求課程內容具有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這些為美術教學工作者如何開展美術課提供了啟示。
關鍵詞:高中美術課程標準;高中美術教學內容;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啟示
一、《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下的
高中美術課程內容
(一)課程內容設置
高中美術課程采用學分制管理,既保證學生的基本學習,也給予他們比較充分的自由選擇機會。根據學習時間配置學分,按每周1課時計,修完1學期可獲1學分。因此,對每一課程模塊或者模塊中的具體學習內容,修習1學期(17至18學時)可獲1個學分,原則上以修習1個學分作為繼續選修和轉換學習內容的單位,但是要求每個學生必須修滿三個學期的美術科目(所選模塊或內容不加規定),即3個學分。在此基礎上,學生可繼續選學本科目其他模塊,以獲得另外的學分。高中美術課程內容可以分為五大模塊:美術鑒賞、繪畫·雕塑、設計·工藝、模塊、書法·篆刻、現代媒體藝術。
從高中美術課程內容的設置我們可以獲知美術課程設置結構更合理化,學分制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美術課程設置的五大模塊、九大系列可以提供給學生更多選擇的機會,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促進每個學生美術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課程內容要求
課程內容要求包含三個方面,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時代性要求課程內容體現社會進步和當代科技發展;反映各學科的發展趨勢;關注學生的經驗?;A性強調掌握必需的經典知識,注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的探索精神、旺盛的求知欲、堅持真理的態度以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普通高中課程內容既要進一步提升所有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更應為不同學生的發展奠定不同基礎。為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多樣化發展需要,適應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新課程在保證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各學科分層次、分類別設計了多樣的、可供不同發展潛能的學生選擇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對課程的不同需求。
二、美術教學內容應體現時代性、
基礎性和選擇性的概念解讀
(一)時代性
時代性一詞是被大家經常談論到的一個詞語,在詞典中時代性的解釋包含兩點,第一個是指歷史上以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為依據而劃分的時期,第二個是指一生中的某個時期。簡而言之,我們可以從以下兩點去理解時代性,即第一點為歷史時期,第二點為當下時代。
時代性一詞在英文中的釋義為“temporal spirit”,這里強調其永恒的一個屬性。那么,我們的美術課程標準要求美術教學內容應具有時代性,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注重藝術及藝術作品在過去的歷史時期所具有的特征或特性,在過去的時期涌現出的一些代表性物件或標志,另一方面要注重藝術及藝術作品在當今時代下體現出的時代精神。美國著名作家愛默生曾說,藝術最深刻的美質都是植根在祖國文化的故土里。這就指明了藝術和文化歷史具有深遠的關系,因此了解歷史有助于對藝術的研究。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藝術家是同自己的藝術一同成長的。他的藝術是和他所反映的人民一同成長的。藝術家是和他所創造的英雄一同成長的。這同樣說明了藝術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征。美術課程內容要求具有時代性帶給我們的啟示便是,在當今的高中美術課堂中,教師應該對當今的文化發展趨勢和藝術思潮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并可以將其融入課堂,將現當代的藝術和其他不同時代的藝術有一個比較融合,如此一來,可以幫助學生從時代、文化的區分來體會藝術的不同。
(二)基礎性
“基礎”一詞在英文中指foundation。它是指建筑物底部與地基接觸的承重構件,它的作用泛指把建筑上部的荷載傳給地基。因此地基必須堅固、穩定而可靠。從基礎一詞最基本的解釋中我們便可以獲知它的重要性。無論學習何種知識或者技能,只有打好基礎,后續的一切才能成為可能??梢哉f,扎實基礎是一切的根本。中國著名教育家蘇步青曾說“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我認為這是學好知識的秘訣”。著名教育家培根曾說“知識就是力量”,而偉大革命領袖列寧也曾有這樣的論斷“我們需要用基本知識來發展和增進每個學習者的思考力”。美術課程內容要求具有基礎性是有其重要意義和必要性的。在高中美術教學中,過去我們往往只注重基本技能的傳授,太過于強調技能而忽略了基礎知識的講解,殊不知美術教育理論知識是一切的基礎,只有將美術理論基礎知識扎扎實實掌握住,后續的一切才會成為可能。在今后的高中美術課堂上,教師應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真正讓學生扎扎實實打好基礎,為后續學習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選擇性
“選擇”即挑選、選取。選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古籍中便有很多記載,如在《墨子·尚同中》:“是故選擇天下賢良圣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意思為,所以人們就選擇天下賢良、聰明而口才好的人,推舉他立為天子,這表明了選擇的重要功能。總而言之,在古代選擇便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在當代同樣如此,現代的教學越來越多地提倡多種選擇性,因為學生是不斷變化并處于不斷發展中的人,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理念,我們應該盡可能多地開發美術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
三、對美術教育工作者帶來的啟示
(一)順應時代,與時俱進
1.課程內容體現社會進步和當代科技發展
人類的發展過程實際上也是科技的發展過程,從本質上來說正是由于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社會才得以進步向前。高中美術課程內容選擇也應該盡可能地體現社會進步和當代科技發展。例如,在高中美術現代媒體藝術內容系列中,教師可以很好地將現代科技融入到美術課堂。拿人教版現代媒體藝術課《發現美的形象》一課舉例,教師可以讓每個同學帶相機對生活中的美的事物進行觀察,并拍下來作為課上準備資料。這樣就使得美術課程和科技相結合,也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2.反映各學科的發展趨勢
這里談到反映各學科的發展趨勢,實質上指出了美術課程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課程,其所包含的內容常常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例如在美術中的“黃金分割”概念便與數學知識相關,青銅器一課更是涉及到了大量的歷史和文學知識。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不僅要交給學生美術知識,更要學會將各個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在教授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反映各個學科的發展趨勢、發展方向,做到與時俱進。
3.關注學生的經驗
關注學生的經驗在這里是指強調學習的生活化,注重學生自身經驗積累。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曾經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觀。他指出“學校最大的浪費是由于兒童在學校不能完全自由的運用他在校所得經驗;另一方面,他不能把學校里所學的東西運用于日常生活”。從這個觀點我們可以看出,教育與生活息息相關,應根植于生活而不能與生活脫節,否則是沒有意義的。
窺視我們當下的美術課程,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傳統的美術課程設置往往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忽視了學生心理、興趣和需要。拿美術鑒賞課來說, 美術鑒賞課往往內容龐雜、信息量繁多,很多教師為了省事,常常是直接將課本中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以美術流派、代表作品的方式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興趣、生活經驗等因素。往往造成的結果是,在課堂上學生對教師教授的美術理論和概念有了一個基本了解,這些知識并沒有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一個深刻的烙印,是很容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輕易忘記的。最重要的是,在美術課中并沒有使學生對藝術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有一個提高,沒有讓學生結合實際經驗對藝術作品獲得一個感知,無法獲得深刻的感受,那這樣的美術課堂是不成功的。同樣,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過“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觀點反對“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他反對學生對固有知識的死記硬背,對條條框框概念的循規蹈矩,認為我們需要的不是高分低能的人,而是真正讓所學知識能夠“學以致用”的人才。中西方學者都強調了教育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性。總之,注重學生的經驗對于美術學習十分重要。
(二)注重雙基、扎實技能
注重雙基、扎實技能是指高中美術課程在內容上應注重基礎知識的講授,扎實學生的基本功。當然這里的扎實學生的基本功最好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結合起來。具體來說,在課程講授方面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對全班學生制定一個基本目標,這個目標是可以保證大部分同學都能夠完成的基礎目標,同時考慮到一部分基礎能力比較好、能力比較強的學生,為了照顧他們的發展可以因材施教地進行更高學習目標的要求,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與因材施教相結合。例如在上高中美術鑒賞課時,教師應將藝術作品的作者、風格、時代等基本知識予以講解,在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藝術作品的深刻內涵以及帶給學生的不同感受。
(三)注重課程開發,為學生提供多項選擇
美術課程綜合性極強,知識涵蓋面廣,為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多樣化發展需要,適應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美術教育工作者應注重課程資源開發。課程資源開發的途徑有很多,可以發掘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等資源,豐富美術課程內容,為促進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打好基礎。
作者簡介:
郭喜靜,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