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松怡
【摘 要】國土資源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是人民安居樂業的最基本保障,是保證社會安全和穩定的基礎,因此,實現國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對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途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途徑
二十一世紀,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大規模工業發展導致環境遭到破壞,能源、礦產、土地等各種資源短缺問題也接踵出現,國土資源是我國重要的資源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注,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也導致了對國土資源需求增加。然而國土資源又是有限的,國土資源的有限性制約了人類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到對國土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加強耕地資源保護
必須堅持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制度,使耕地減少過快過多的狀況得到有效控制。而新增建設用地總量,特別是占用耕地的數量必須得到嚴格控制。建議在國土資源管理中,建立一套量化指標,考核建設占用耕地的功過是非。一是確立基本農田保護率概念,以各省基本農田保有量占劃定基本農田數量的比例衡量各省基本農田的保護力度;二是計算建設用地占用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的指標,以此考核各省調整供地結構的力度及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盲目膨脹;三是進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和復墾力度,“挖潛補虧”。
二、大力推進城市土地集約利用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是緩解我國人地矛盾尖銳、促進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土地粗放利用方式轉變、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和重要途徑。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城市建設占用大量優質耕地,城市存量土地以及新增建設用地粗放、低效利用的現象普遍存在。本次研究表明,我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仍然整體偏低,絕大部分處于一般集約或中度粗放狀態,加強和推進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勢在必行,也大有可為。此外,我國城市土地利用集約水平具有明顯的空間分異規律,東、中、西部地區存在明顯的遞減趨勢,這一趨勢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現狀相吻合。
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外延擴大城市規模的想法顯然不太現實,應該以挖掘城市內部潛力為主,集約利用城市土地。具體措施包括: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可操作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考核體系,全面、客觀、合理地開展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工作。加強對已經非農化的土地利用狀況監測,及時評測其利用效益。用綜合考評的結果作為城市建設用地規劃指標取得的依據,并作為各類建設用地供地的參考依據。應盡快出臺我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以推進土地集約利用。
指導和推廣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新技術,走立體化綜合開發和強化土地整理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之路。依靠科技提高土地的投入產出率,變外延擴展為內涵挖潛。通過農業生產技術改良,保證在人均糧食產量增加的前提下節約耕地;通過建筑新材料和新技術,保證在不影響城市生態和景觀的基礎上節約居民點建筑用地,為居民提供更多的用于休閑的空地,增加宜人環境帶給人們的享受。
深入研究、建立鼓勵城市集約用地的激勵機制,營造合理、優化、集約配置土地資源的環境和條件。要繼續深化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在現行憲法規定的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兩種產權制度下,進一步明確產權代表的各項合法權利和權益,從而克服因土地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未來收益權不確定而難以形成長期性投入激勵機制的問題。構建新的稅費調控體系(如空地稅、地產稅),依靠財稅政策,引導和調控土地集約利用。
三、完善資源定價機制,以市場機制促進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
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是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容。合理開發利用、有效保護的前提之一,就是建立合理的資源定價機制。當前在國土資源管理實踐中,與可持續發展背道而馳的突出問題就是資源型產品定價混亂,定價機制不合理,有相當一部分資源型產品基本上是以行政定價為主,市場波動僅作參考。比如,土地價格看似由招拍掛方式競爭形成,市場化程度較高,實際上起決定性作用的仍是行政干預的因素,行政至少可以決定在什么樣的價位下是否出讓某塊土地;石油價格是參照國際市場由行政定價,由此經常引發“價格倒掛”的矛盾;煤價雙軌制,電煤價格有國家的優惠與補貼;農用礦產品(各種化肥)價格,國家要考慮農民承受能力而力求低水平的平穩。
不合理的資源定價機制導致了資源市場價格的嚴重扭曲,具體表現為自然資源無價、資源產品低價以及資源需求的過度膨脹。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資源的浪費!
過度開發和過度浪費,同時也使國內相關企業陷入市場波動的兩難困境。價格上漲,難以承受生產成本過高的負擔;價格下跌,難以承受效益滑坡的痛苦,甚至還會帶來國際收支失衡和匯率上升的壓力。由此形成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是粗放的,資源產出效率低。
建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市場化的改革取向,更大程度、更大范圍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逐步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關系,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的價格形成機制,為建設節約型社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造良好的價格體制條件和政策環境。
四、建立重要礦產資源品期貨市場,促進礦產品供需協調發展
目前,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礦產品供需矛盾突出,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著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特別是資源全球化發展進程加快的今天,建立和完善一些重要礦產品的期貨市場,促進資源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對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發展、完善期貨市場,利用期貨市場,是今后中國解決能源和各類礦產資源的供給和在其價格上更有發言權的重要平臺。因為期貨市場是直接反映市場上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反映了市場短期與長期的問題。中國加強對期貨市場的利用,一方面可以規避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體現中國在市場的作用,提高在市場上的發言權。
五、采取綜合措施,不斷提高礦產資源國際競爭力
礦產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在我國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時代,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增長旺盛。在經濟全球化和資源實施全球配置的年代,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非常必要。但對于一個發展中大國,必須“立足國內”,這是解決礦產資源供應的基點。根據我們的研究分析,作為重要能源的石油,我國的石油安全度不高,總體處于“脆弱的安全狀態”;一些大宗礦產,如鐵礦石國際競爭力比較低,包括石油在內的大宗礦產對外依存度存在上升的趨勢;以鎢礦為代表的優勢礦產,盡管整體上國際競爭力較高,但競爭力下降的趨勢令人擔憂。為此,無論對于優勢礦產,還是大宗短缺礦產,我們都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趙立斌.國土資源管理可持續發展路徑探究[J].科學中國人.2015(30)
[2]李娜.關于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科技致富向導.2012(27)
[3]陳鐵雄.全面提升國土資源綜合保障能力[J].今日浙江.2015(22)
[4]魏明輝.促進我國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措施[J].吉林農業.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