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海
摘 要 本文結合高中地理教學實踐,對高中新教材的特點進行了簡單的分析,以及在教學中存在的困惑和在今后教學中采取的一些措施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新課改;教學困惑;探索
傳統的地理應試教育主要偏重于對地理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在創新意識和個性健康方面的發展,特別是在能力運用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這顯然不利于新時代對創造型人才的培養,也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要。新一輪課程改革給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1 新課改教材的特點
現行這套人教版新教材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第一,教學內容上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并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圖幅數量增多(如第一章共有31幅圖),甚至許多地方采取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為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第二,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啟發性,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第三,新課程加強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析過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成為探究問題的過程,獲取技能和方法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過程。第四,教學過程中倡導師生互動,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動”中,專門設計了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內容。動手:引導學生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解釋地球運動規律;畫圖表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計算兩地的時差等。動口:引導學生說明生命出現應具備的條件;分析歸納太陽輻射隨緯度分布的規律;分析判斷太陽黑子的活動規律等。動腦: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總結八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和結構特征;分析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規律;用科學的術語解釋四季的形成原因和過程。
2 新課改教學的困惑
2.1 新教材在知識結構方面,較舊教而言更加不系統
這對于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處理好教材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我們地理教師都感覺到課時不夠,在活動的組織上時間難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讓每們學生都積極參于,那就只是走過場,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調動每位同學,那么時間難于把握,課時不夠,教學進度無法完成。
2.2 新教材、新課程改革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諸多的不配套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
我們現行的高一地理課程是一套課標四個板本(有中圖版、湘教版、人教版、山東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識結構等多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作為教師不可能不考慮這些。另外教材與教輔資料明顯不配套,現有的教輔資料還都是以舊教教為藍本,許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應的修改和刪減,但在練習中出現,如新教材中的地轉偏向力的內容已作了刪除,但在教輔中都出現了這些問題,在下一單元大氣的運動又出現了這一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教師該不該講,應講到什么程度,教師難于把握。
學校在教學資源、教學管理工作上與現行的高一地理新課程的要求嚴重滯后。學生的活動增加了,動手、動腦,動眼觀察的實際操作的內容明顯增多,但學校在教學過程中這些必要的教學輔助工具不足。如教師手中沒有掛圖,缺少應有的實物模型和多媒體演示實驗,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及以此產生的時差和太陽高度的變公等難以理解,這些都對新課改教學帶來困惑。
2.3 新教材對學生的困惑
由于初高中地理課程的要求不一至,出現嚴重脫節。新課程改革的初中地理,教材內容過于簡單,而高中地理在難度和要求方面上升輻度大。我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了解不夠以及學生傳統的學習行為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是我們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部分學生興趣漸無。
2.4 教師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
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引到和啟發,讓學生真正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新教材在知識體系雖不如舊教材系統,它注重的是教師如何給學生挖好溝,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師連坑一起挖好,而且越挖越深,這都使我們走進了高中新課改的誤區。另外教師在對待案例的教學時,教案和教師用書都沒有任何的解釋和說明,對于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才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
3 新課程教學的探索
針對以上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們也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具體而言,筆者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重視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改變過去教師“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我們努力做到轉變教師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向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朋友、指導者轉變。
(3)在教學過程中重視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我們的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無論結果如何……。
(4)進行集體背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信息收集,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與探討。多開展聽課評課校際交往活,取長補短,通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仍然處于探索階段,要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審美打下扎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旭昌.新課標下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J].教育革新,2010(04).
[2]林培英,馬賀山.普通高中地理課程分析與實施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