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瓊
摘 要 每當新的教學內容結束時,就常聽老師們說復習課太難上。有的老師將復習課上成了練習課,有的老師將復習課上成了問答課,有的老師將復習課上成測試課……。在復習課教學中我們應抓住 “四問”。一問知識與技能,二問聯系與區別,三問過程與方法,四問創新與運用。把握好課堂“四問”,才會讓復習課越來越精致,師生在課堂上越來越充滿活力。
【關鍵詞】復習課;問題;知識
1 知識與技能
這一內容學習了哪些知識?
這個環節是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知識的過程,目的是讓學生多說,盡量讓不同的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教師應根據學生回答,有規律地板書“樹形圖”或“腦圖”,從而加深學生對所知識的理解。
如:在復習圓時。
問:同學們,在第四單元,我們研究了什么內容?
生:圓。
問:圓的學習是分為幾大板塊來學習的?
生:三大板塊。有認識圓、圓的周長、圓的面積。
學生回答,教師隨機板書。
又如:在復習常見的量時。
問:在小學六年中,我們學了哪些常見的量?每一類量中又學習了哪些知識?
2 聯系與區別
這部分知識間有什么聯系?哪部分知識容易混淆?
本環節目的是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合理建構。在小學數學中,有些知識中概念含義接近,但本質屬性又有區別,這類知識學生比較容易混淆,必須把他們加以比較,以避免相互干擾。比較時主要是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學生看到進行比較對象的內在聯系,又看到它們的區別,這樣學的知識就更加明確了。
如:在復習常見的量時,教師可將長度、面積、體積單位板書在一起,。
問:這幾個計量單位之間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等活動來建構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通過舉例,明確不同計量單位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構建成系統的知識網絡,將三個量進行對比,很快地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如在 復習“比和比例”這一節中。
問:比的基本性質與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這兩個概念學生難以理解,也很容易將二者混淆。要理清兩者的聯系與區別學生必須先復習“比”和“比例”這兩個概念,理解兩個數相除,又叫做這兩個數的比,是這兩個數之間的運算關系。“比例”則是兩個“比”間的等量關系。“比”是由兩個數組成的,而“比例”則是由兩個比——四個數構成的等式。如3:5與3:5=9:15,前者是比,后者才是比例。這樣學生理解了“比的前項和后項都同時擴大或者都同時縮小相同的倍數(零除外)比值不變”這一比的基本性質后,再來理解“在比例里,兩個內項之積等于兩個外項之積”,這一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比較容易了。
3 過程與方法
你認為這部分知識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容易出錯的?什么最值得提醒大家注意?
這幾個問題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對于同一個復習內容來說,問題的答案常常是相互交叉出現或者重復出現的,所以在教學時,可以同時出示這幾個問題,并要求學生不要重復別人說過的。如:在學生整理完“圓的認識”這板塊后。
師:你覺得在這一板塊中,有哪些問題是平時自己練習中容易忽視,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生1:我認為說到直徑與半徑關系時,要強調在同一圓內或在相等的圓里。
生2:圓的對稱軸是直徑所在的直線,而不是直徑,因為直徑是線段,對稱軸是直線。
生3:畫圓時,注意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圓的半徑不是直徑。……
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無論教師在備課中放的位置有多低,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但是并不等同于學生的思考。學生之間的學習方法交流是更容易被認可和接納的。他們在交流的過程中不但彰顯了個性,而且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學,讓所有的學生又有了一個新的提高。這一環節不僅指向具體的知識點,還和平時的教與學息息相關。如學生想回答“最容易出錯的是哪兒?”就需要回憶平時作業情況,幫助學生分析錯誤的原因,我們才能針對性地解決他們學習方面的問題。因此,這個環節主要引導學生對在概念學習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經驗進行回顧,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積累學習經驗。
4 創新與運用
針對這部分內容,你還有什么問題不夠清楚?你會出題考考大家嗎?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提出數學問題,其主要目的是釋疑解惑和鼓勵學生創新。這是學生最喜歡的環節,也是學生最有成就感的環節,學生多以出題的方式參與。每一次的復習課,這個環節都會有驚喜等著我們。在復習《表面積與體積》時,學生就出這樣的題:一個棱長是6厘米的正方體,其表面積和體積相等。在復習《數的認識》時,學生出題:計數單位就是數位,自然數不是質數就是合數等等。他們出的題與我們的課前預設不謀而合,甚至出題的角度、出題的水平超出了我們的想象。老師不斷地表揚、鼓勵更激勵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形成了學習數學的良性循環。在這一環節,即使有的學生不會出題或沒有機會出題,但也有解決別人問題的機會,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數學的理念。
數學復習課是一片需開墾的地帶,只要我們善于思考、勤于實踐,復習課會越來越精致,師生在課堂上越來越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