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紅
摘 要 市場營銷的觀念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處處可以見到營銷的影子,同樣也會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有所體現。本文將從營銷4P策略的角度出發,闡述營銷4Ps在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經濟;營銷;教育;教學
眾所周知,我們現在完全處于一個經濟社會,可以說,我們身邊的人、物、事都與經濟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而我現在想說的是,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也處處體現著經濟學,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營銷學4P策略在教學中的應用。
4P營銷理論(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Ps)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隨著營銷組合理論的提出而出現的。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營銷管理:分析、規劃與控制》進一步確認了以4Ps為核心的營銷組合方法,即:
產品(Product):產品并不單純指的是有形的東西,任何一種能被提供來滿足市場欲望和需要的東西都可以稱為產品。產品包括有形物品、服務、體驗、事件、人物、地點、財產、組織、信息和想法等。
價格 (Price):從經濟學的角度上講,價格是一種產品或服務的標價,廣義的看,價格是消費者為了換取獲得和使用產品或服務的利益而支付的價值。
渠道 (Place):產品或服務經過一系列的途徑,從而使之經過銷售到達最終使用者手中。
促銷(Promotion):銷售者以利用各種信息傳播手段刺激消費者購買欲望,促進產品銷售的方式來實現其營銷目標的方式方法。
這些營銷概念似乎只是在經濟方面的描述,但是其在教學方面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下面我們就營銷策略在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簡單的論述。
1 產品策略在教學中的應用
產品是向市場提供的,引起注意、獲取、使用或消費,以滿足欲望或需要的任何東西。在教學中,知識就是我們提供給學生的產品。一個博學的教師是在任何時候都是受歡迎的。學生對于教師的認可,更多的是對教師知識儲備量的認可,學生的年齡越大,對教師這方面的能力也就越注重。我們經常說,要給別人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教師雖然是在傳授學生單一的一門課程,看似簡單,實則需要眾多相關知識的輔助,這需要長時間的知識的積累,同時將知識深入淺出的講解出來,并能讓學生理解并認可是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作出適當的調整,這就同營銷學中,產品是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不斷的改進產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2 價格策略在教學中的應用
價格是消費者為了換取獲得和使用產品或服務的利益而支付的價值。目前的學習的費用是非常高的,除了正常的教育費用外,還會支付其他的一些費用比如培訓班的費用、教學資料的費用(包括紙質資料和電子資料的費用)、獲取知識所支付的時間成本等。根據經濟理論,我們在獲得某些東西的時候,需要考慮在獲得這些產品時所支付的成本與所獲得的利益——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性價比。任何人都想通過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需要支付一定的學費的,我們知道,即使在同一所高校中,專業不同,學費的價格也是不一樣的。這雖然不是決定學生在報考時考慮的決定性因素,但是絕對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
學生在選擇一門專業之前,價格因素是很大的一個制約方面。就我們熟知的一些藝術類課程,要取得一定的成績,需要在金錢上面付出很多。最簡單的講,比如一個人對鋼琴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想進一步的學習,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就是投入產出問題。在沒有取得成績之前,產出基本為零。但是投入是多少呢?首先要有一臺不能太次的鋼琴, 價格至少在三萬左右;同時要找到一個不錯的鋼琴培訓教師,現在就二線城市的市場價格一般在二百元每課時,再加上一些其他的日常費用,比如說交通費、資料費、考級費,或者是參加一些官方的或者是民間團體組織的所謂的各種比賽的費用等,就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來講,是一筆很大的開支。更何況,這種開支是常年累月的,學習的時間越長,支出也就越多。支出很大,但是收效甚微,可能有一些學生先天條件有限,到達一定的瓶頸期而停滯不前,投入產出比可能為零,所以,這是需要耐得住清貧的。相信很多人,尤其是家長在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問題時,都會望而卻步。所以,假如兩個資質相同的學生,所處的家庭經條件況不同,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一方,在藝術這方面所走的路可能要平坦一些以及更長遠一些。
古語有云:“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現在又何嘗不是一樣的情形呢?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支付的成本還遠遠不止這些,還包括諸如時間、精力等方面的成本,這也是不可忽視的非金錢方面的價格因素。
3 渠道策略在教學中的應用
在營銷學中,分銷渠道是指某種產品或服務在從生產者向消費者轉移過程中,取得這種產品和服務的所有權或幫助所有權轉移的所有企業和個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教學的最前線,充當著分銷渠道的角色。
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一定的教學輔助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在傳統的教學中,一塊黑板、一根粉筆、一條教鞭是最經典也是最是實用的教學手段。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多媒體教學日漸進入到課堂之中。同時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效果,微課堂也漸漸在教學中嶄露頭角,被廣大的學生所認可,也被眾多的教師所借鑒。所謂的微課堂是以“課程小組”為中心的互動學習社區。課程小組由需求和興趣產生,每個課程小組都是一個圈子,由多個課程小組形成了大圈子。這種教學方式主要是針對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及解題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相互學習,相互交流,進一步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我們一直遵循著“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經過幾千年的洗禮,雖然她仍處于“龍頭”位置,但是也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而微課堂的方式無疑是大膽的一種嘗試,并取得了不弱的“戰績”,無疑為我們的日常教學開辟了一條新的“渠道”。但作為一個新鮮事物,其發展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要被廣大的教師、家長和學生接受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正應了我們經常所說的那句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4 促銷策略在教學中的應用
在現代的教育教學中,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一句話:“要想給別人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作為一個合格的教師,要有足夠的理論知識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有足夠的人格魅力。在如今的社會,一個新興的詞匯,廣泛流傳,那就是“眼球經濟”。所謂的“眼球經濟”又稱之為“注意力經濟”是指依靠吸引公眾注意力獲取經濟收益的一種經濟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雖然我們不是從中獲得經濟收益,但是我們同樣需要得到學生的關注,提升學生對教學的興趣,都是為了吸引公眾的注意了,只是所要達到的目的不同罷了。但是如何吸引學生的眼球呢?在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所采用的方法是存在一定差別的。
中國有句古話:“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都喜歡善心悅目的事物。年紀越小的學生對于漂亮的事物越是喜歡。比如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問到他們喜歡老師哪一方面時,更多的回答是老師漂亮、溫柔,其次是這個老師在上課是課堂氣氛都多么的活躍。而對于老師的理論知識是否豐富,小朋友一般情況下是注意不到這些的。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會更注重教師的業務素質,但是在面對相同業務素質的教師時,學生會更喜歡年輕、漂亮、富有朝氣的年輕教師,因為這些符合這個年齡階段的審美。進入到大學階段時,學生會被教師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上課的狀態、專業知識能力、社會生活閱歷等都是非常吸引學生的眼球的。為了抓住學生這段時期的特點,將這些學生很看重的東西,融入到課堂之中去,難道不就是促銷在教學之中的運用嗎?
營銷無處不在,教育又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即使不是處于教育第一線的教師,適當的了解一下學生的心理也是很有必要的。古語云:“活到老,學到老”,教育事業貫穿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將先進的經濟學的理論與教育教學相結合,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美)科特勒(Kotler,P.),(美)阿姆斯特朗(Armstrong,G.)著,郭國慶等譯. 市場營銷原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