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浩
摘 要 《科學革命的結構》這本偉大的著作在出版問世后在實際上已經因為它自身學科的科學性不再那么局限引起了大批感興趣的讀者的關注,是因為它將社會科學與哲學、歷史有效的聯系在了一起,讓科學進步的過程的邏輯經驗(實證)主義就是真理的觀點再也無法站得住腳。《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的“范式轉變”的思想對自然科學中的具體科學發現起到了理論性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科學發展;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為什么《科學革命的結構》這樣一部關于科學史的研究著作從初版面試后就能有引起世界各國科學家如此的高度關注。托馬斯庫恩在這本書中所澆灌的心血引起世界各國的名學大家的深厚興趣,乃至出現了一股延續至今的研究和評論的“庫恩熱”。
所以,科學在大部分人看來是一種發展過程,是一個一直向真理接近的過程。可是,在托馬斯庫恩看來,這卻是不正確的。從庫恩的角度來說明,科學技術包含的發展規律的作用的內部因素和政治、經濟、經濟、文化特別是心理等的重視科學的外部因素,才是科學的發展過程逐漸走向成熟的兩個條件。也就是因為對科學的影響的這兩個重要條件,在托馬斯看來,科學就不會像書上寫的那樣一板一眼,而是長期累積知識的結果,庫恩被科學家們稱之為范式的支配。
1 范式
庫恩認為,“范式是共有的范例”。就像我們在學習物理定理時一樣,當得知一個定理之后,需要熟悉例題解答的每一個過程,通過具體對物體常規定律的應用來領悟如何真正掌握物理的知識,能夠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同時,在此理論基礎上,每每面臨新的問題到來時,與已知的知識理論進行類比,從而推知新的結論。
范式具有如下特點:
(1)范式在一定程度內具有公認性;
(2)范式是一個由基本定律、理論、應用以及相關的儀器設備等構成的一個整體,它的存在給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研究綱領;
(3)范式還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可以看出,在庫恩的范式論里,范式歸根到底是一種理論體系,范式的突破導致科學革命,從而使科學獲得一個全新的面貌。庫恩對范式的強調對促進心理學中的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由于范式概念是庫恩整個科學哲學觀的中心,他試圖以此來概括和描述多個領域的現實科學,而不僅僅是對科學史和哲學感興趣,因而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對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說明。
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庫恩列舉了21種范式的不同含義,概括為以下3個方面:
(1)作為一種信念、一種形而上學思辨,它是哲學范式或元范式;
(2)是作為一種科學習慣、一種學術傳統、一個具體的科學成就,它是社會學范式;
(3)是作為一種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個解疑難的方法、一個用來類比的圖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構造范式。
所以,雖然范式的首要含義在哲學方面,這也是庫恩范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庫恩的創見和獨到之處則在于范式的社會學含義和構造功能。比如“范式”在心理學領域是否同樣有它的道理呢?據我所知,傳統的心理學領域,至今仍無“范式”。在此我會有點疑惑,庫恩的范式概念真的能應用于所有的學科嗎?還是僅限于自然科學領域?如果社會科學沒有范式,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范式理論本身出現了“危機”,需要經歷“革命”呢?也許我們從“范式的范式”即“元范式”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能有更多啟發。
2 科學革命
常規科學就是處在和平間歇期的一種科學活動,但常規科學不可能永遠解決反常,當反常越來越頻繁時,危機便產生了,從而導致科學革命。更換工具就是科學革命,即拋棄了對一個范式的信仰而信仰另一個范式。
然而,當常規科學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碰到了公認的反常的表征、當遇到新的理論時,則會遇見不能逃避的危機。科學共同體們,常常堅定地守著他們自己認為可以解決問題的范式,這同樣是作為科學家避免不了地需要他們的思想。畢竟,只有對承諾的新人、并且相信全部的謎題都有它相應的規則,并且還有所有的謎題有謎底的條件之下,科學共同體們才能如同陷入科學探索的領域中。這種堅定,本是作為范式發展的理論基石,以防被不值得在意的危機所傾覆,可是,理論的基石如果太過,也同樣會意味著,當新的范式試圖庖代舊的范式時,所遇見的重重困難。讓科學共同體們拋卻現有的范式,就像是讓他們改變之前的信仰,不言而喻其艱難的程度。
在不同范式當中,總會有一套很完整的概念系統是適合自己的,也因此在不同科學共同體中形成不同的大局觀。不同范式的科學共同體們在互相爭論自家的觀點時,有時常常同一個詞在他們不同的世界內有著不一樣的用法,于是便造成了科學家們無法逾越的隔閡。
范式和范式之間,終究是沒有妥協的,始終只能是以一種代替另一種的革命的方式,才能擺平沖突。革命的完美解決,首先是科學共同體中的一少部分人,因為對新范式解題能力的了解然后加以信任,也可能是對他在未來發展的信念而做出的改變,進而在該范式領域中,為之不停地探求真理以說服其他科學共同體的革命過程。
在科學革命發生之后,科學家們在新的范式指引下發展常規科學的傳統,一旦這個傳統出現了危機,就會再一次醞釀著下一次科學革命。
托馬斯也給讀者好好的上了一課,對于萬事萬物,我們要抱著質疑,清醒的態度。如同本書中于范式,庫恩在他的書中提出的問題比他所能解決的問題多得多。但即使想面面俱到地羅列一些有意義的間題也是不可能的。
參考文獻
[1]托馬斯·庫恩著,金吾倫,胡新和譯.科學革命的結構(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07).
[2]胥明琳.淺析托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和科學發展模式[J].魅力中國,2011(01).
[3]張帆.帶你了解一個真實的庫恩--對何尼根-徐能教授的專訪[J].哲學分析,2013(02).
[4]謝江平.從劃界問題看庫恩的科學觀——兼談庫恩與波普劃界之爭[J].前沿,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