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滿囤
【摘要】生活是學習知識的源泉,我們的生活與空間、時間、數、量、形 等息息相關,生活中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數學與生活是無法剝離的,我們在課堂上要聯系生活實際,在作業的設計上也要貼近生活,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使之產生親近感,變得具體而生動,誘發學生動手、動口又動腦,想辦法探求解決問題的過程,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創新的精神,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
【關鍵詞】數學;生活情境;實際;趣味;培養;能力
教師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通過數學活動的教學,實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活生生的數學。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把抽象的數學還原于生活呢?我認為應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入手:
一、讓學生感知數學的趣味
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知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數學的魅力。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感受到數學的用處。如教學《負數》時,用大屏幕顯示: 明明戴著帽子、圍巾,穿著厚厚的羽絨服,正在雪地里艱難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時地落在他身上。(停留數秒,讓學生感受此刻創設的情境) 師:如果你是天氣預報員,請問,此時此刻的溫度是多少? 生1:零度以下13攝氏度。 生2:零下15攝氏度。 生3:0度…… 通過屏幕的情境展示,讓學生聯系到自己的生活經歷。雖然“天氣預報員”的誤差較大,但在同學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這就比較自然地引出負數的概念。如此引入,給學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導航,把僵化的課堂教學變成充滿活力的學習樂園,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吸引學生的參與,變 “苦學”為“樂學”。
二、讓數學從學生生活的周圍環境中展開
公園、動物園的花草樹木、各種動物,玩具物品、設施,超市里琳瑯滿目的商品,馬路上鏻次櫛比的建筑等,這些學生常見的生活環境,都是教學數學的好材料,充分利用這些環境展開教學,就能有效的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比如,孩子對秋天的落葉非常感興趣,為此,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討論、思考想出了用幾何圖形在樹上貼標記來區分落葉的和非落葉樹的方法;在分組實地探索中,又通過個人觀察、小組合作交流、集體分享等形式積累了計數、分類、方位等數學經驗。在進行隊列操練時,根據男生、女生或個子的高低,可以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觀察所處的位置,從而對學生進行分類、排序教學。還可以讓學生在回家時統計自己周圍的門牌號碼,從而讓學生認識各種物體所處的位置,認識方位,“誰在誰的前面,誰在誰的后面”等,同時也使學生對數字的排序或大小有了一定的認識。
三、創設生活情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要聯系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的習慣,努力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例如:在二年級的一堂數學生活興趣課上,有這樣一道題:水果店里有三種水果,梨每千克5元,橘子每千克8元,蘋果每千克4元,用40元可以買到哪些水果,各多少千克?經過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設計出多種購買方案。有的學生還將自己購買的方案講的頭頭是道,理由十分充足。這樣,學生在掌握新知的過程中,手、眼、耳、口、腦等各種感官協同參與活動,不僅發展思維,培養了創新意識,而且培養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就促使學生在學習時,把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聯系起來,就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了。學生把學習知識與實踐活動聯系起來,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產生有意義的學習。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把教材上的知識生活化,利用一些有意義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學內容,使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數學是無處不在。
四、深入生活,搜集“生活中的數學”
應鼓勵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的概念與語言,反映和描述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數學”,并將它與書本知識有機結合,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總之,數學教學要注重生活實際,教師要充分挖掘數學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善于捕捉、獲取、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就能使數學教學“生活化”,使現實問題“數學化”。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實踐中,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即數學來自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