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江穎
摘 要 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的增加,就業壓力和形勢十分嚴峻,而單一的就業流向,導致到基層單位和西部等欠發達地區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數量少,人才分布不均勻。因此,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策略十分重要。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現狀; 策略
據統計,2015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49萬,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依然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雖然畢業生就業率不斷提高,但是選擇到基層或西部偏遠山區就業的畢業生仍然很匱乏,即使有,往往很大一部分都是選擇當“跳板”的地方。因此,積極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有利于人才結構的均衡,有利于平衡城鄉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1 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現實狀況
1.1 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結構性失衡
目前,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政策,如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特崗教師等,并且可以享受到許多優惠條件,但是仍有許多高校畢業生不愿意去基層和西部地區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方向仍以發達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為主,只有極少部分畢業生會選擇基層和偏遠省區。一份重慶沙坪壩區對16所高校大學畢業生求職報告可以看出,68.3%的人表示不愿意去基層工作,4.1%的人態度是無所謂,只有27.6%的人表示愿意。
1.2 基層就業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
由于基層經濟欠發達,各種條件有限,政策體制不配套,工資福利方面與發達城市還有一定差距,職稱評定也是參差不齊。另外,大學生的服務年限到期后,只有少部分崗位能夠享受正式的國家編制,大部分編制問題受限,由于我國現行的公務員錄用制度,許多都是需要公開招考的,且需要有基層工作年限,因此以基層工作為“跳板”現象較多,不利于人才的穩定。
1.3 就業觀存在沖突
面對基層就業,高校畢業生在就業觀上面臨幾種困境:一是時代觀念差異。高校畢業生正處在青年時期,積極性高,思想先進,思維活躍,而一些基層單位由于經濟欠發達,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導致大學生的理想和抱負難以實現;二是面子問題,大學生畢業一旦去了邊遠地區的基層,感覺自身的整體環境都是與落后、貧苦掛鉤;三是怕限制自身空間發展,邊遠地區基層經濟相對落后,就業環境差,給大學生在事業上和家庭上帶來限制。
2 當前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必要性探析
2.1 基層就業是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
基層是一個廣闊的社會平臺,是一個能鍛煉品格、意志、能密切聯系群眾的地方,同時是高校畢業生把理論用于實踐的地方。一方面,正確引導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有利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有利于大學生更一步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另一方面,到基層就業,能第一手體驗到民間實情,增進與群眾的感情,培養自身吃苦耐勞的品質,為實現自身的遠大理想打下堅實的基礎。
2.2 合理利用大學生人才隊伍結構,加強基層政權建設的必要
相對比較發達的城市而言,偏遠地區基層由于各方面條件限制,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比較落后,這些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著比較大的困難,需要脫貧致富,急需一批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人才服務于廣大基層建設中。高校畢業生通過到基層就業這種渠道,把新鮮的血液以及先進的思想、知識和技術帶到基層地區去,改變基層地區比較落后的經濟文化狀態,進一步協調城鄉區域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健康穩定發展。
2.3 減輕就業壓力的現實需要
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是黨和國家的一項人才結構的重大調整,是解決當前結構性失業和緩解就業難問題的重要舉措,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面向基層就業,是拓寬就業渠道的一種方式,有利于緩解當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3 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對策建議
3.1 從政府層面講,建立健全相關政策與制度保障,激勵人才
各地方政府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開展工作,依據地方特色出臺有利于基層就業的政策性條件。整合城市與基層地區間的資源,城市支持基層經濟,積極組織動員社會各界力量來支持基層經濟建設。改善到基層工作的大學生生活環境,提高其待遇和福利,為他們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后顧之憂,例如編制問題和職稱問題等。
3.2 從社會層面講,加強引導,做好宣傳
從社會層面講,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重在做好宣傳,讓廣大畢業生充分認識到制度提高基層就業的價值,提高其社會地位及尊嚴,讓社會形成并建立一種正確的理念,讓學生面向基層就業可以有堅強的后盾。加強社會積極正面的輿論引導,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各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大力宣傳黨和國家有關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各類政策,帶動全社會理解、關心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到基層一線服務,廣泛宣傳大學生在基層創業、就業的成功案例和一些先進事跡,讓其得到應得的成就感和尊重。
3.3 從學校層面講,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加強畢業生就業引導
從學校層面講,改善人才培養方案,加大畢業生就業引導。當前,各大高校應當完善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應以素質教育為基本,建立終身學習系統,從而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學校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目標,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使畢業生在基層就業方面有牢固的基礎,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基層社會,從而實現人生價值。此外,高校還應當加大畢業生就業指導的力度,通過舉行專題講座,拓寬第二課堂等其他形式,對大學生的創業和就業能力進行培訓,建立并引導學生面向基層創業的長遠機制
3.4 從自身來講,要轉變觀念,提升綜合素質
當前,政府和學校的正確引導固然重要,同時也要求大學生有端正的態度和正確的擇業觀。從一個角度講,大學生需要建立“工作只有是否適合之別”的觀點。面臨大城市激烈的生存競爭,在接近淘汰的邊際還在苦苦等候,死守大城市,還不如去到基層創業及就業,照樣能夠完成大學生的人生意義及價值。從另一個角度講,大學生應當了解自我,調節盲目攀高的就業觀點,調動就業期望值。樹立積極正確的成長觀、就業觀和人才觀,也要積極的參加社會調查及實踐等。知識技能的加強,基層工作的適應能力與服務能力都需要提升,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且運用到實踐中去,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增加基層工作的閱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以及準確的定位今后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梁梅,熊孝梅.對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若干問題的調查分析[J].高教論壇,2009(01).
[2]李莉.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思考[J].昌吉學院學報,2004(02).
[3] 楊光.淺析大學生基層就業[J].大眾科技,2006(01).
[4]梅清華.對當代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理性思考[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4(01).
[5]劉頌.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J].北京市計劃勞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