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卿梅
摘 要 臨近畢業大學校園的極端事件層出不窮,無不折射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岌岌可危。對于這批接受高等教育的未來人才,心理健康問題是不可忽略的一大難題。本文從當代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類型和應對措施兩方面來論述。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應對措施
近些年隨著經濟轉型的腳步、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大學生自殺或者兇殺案件的發生呈上升狀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步被政府和學校所重視,提上日程納入教學范疇。但是由于我國國情普遍對心理健康問題認識的偏差和大學生尚不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依舊是大學生教育板塊需要重視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我國當前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
1.1 由于環境不適應而產生的心理落差問題
大學的學生大多來自與全國各地,年齡均居于“90后”,獨立意識強生活自理能力卻比較差。時代早就獨生子女較多,以擁有獨立生活空間為常態,缺乏分享合作能力,對于大學生寢室生活難以適應,同時存在室友、同學的相處問題。對于日常事務洗衣整理床鋪等生活能力此前基本靠家長包辦,進入大學后同時在經濟場也基本上依賴家長。遠離家庭又以來家長,和學生交流困難情感比較孤獨,面對家長卻無法深入溝通,針對這樣的矛盾生活狀態,沉默寡言、疏遠集體,長此以往必成問題。
1.2 由于學業問題而產生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的學習內容專業性比較強,需要具有較強的學習自主性和探究性能力。然而大多學生在學習方面尚處于中學傳統“填鴨式”教學狀態下,老師布置任務學生完成任務,缺乏自我約束和監管能力。在大學這個自主性很強的環境里,這類學生基本上處于放任狀態,專業學習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逐漸對學習失去信心和興趣。對于學業的這種失敗要么接受破罐子破摔放任自流,要么無法接受這種后果卻短時間無法改變處于茫然狀態。有一部分學生屬于調劑專業等情況,對所學專業完全沒有興趣,喪失學習動力和能力。還有一類學生對學習非常努力,也很喜歡所學專業,就是學校效果特別不理想等等,以上各種情況群有可能導致學生情緒不正常,久而久之形成心理問題。因此教師及時引導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1.3 由于人際關系而產生的心理不適應
大學校園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其經濟狀況、文化差異、生活習慣各不相同,基于性格差異,很多大一新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往往由于缺乏經驗而產生弱勢心理態度,消極退縮怕結果不好而封閉自己,在學校除了寢室室友外很少與外人交往,孤僻憂郁、膽小慎言,久而久之造成交往障礙,緊張成為心理常態,不僅影響生活心理,對于整個人生的發展都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另外大學生基本上都在16-25歲年齡段,對于異性的情感需求較為強烈,有些學生由于缺乏經驗而陷入情感漩渦,執著而無法自拔導致思想極端化,甚至走向自殺之路的也不乏其有。
1.4 由于畢業而產生的心理矛盾
畢業對于每個大學生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階段。畢業意味著大學學業就此結束,能否順利完成畢業論文、能否順利完成畢業答辯是其首先面對的壓力;畢業意味著將要工作或者順利踏入高層學府,能否順利找到一份和心意的工作,工作中人際關系如何,能否順利通過實習期;讀研則面臨著復試能否成功,有些同學甚至考慮研究畢業時就業狀況會怎樣;畢業了是成為畢婚族還是趕著畢業就分手的潮流好合好散。如此種種的壓力都不能自己所能控制,如此壓力無不影響我們的心理和情緒,這也是在畢業季高校學生自殺率高發的主要原因。
1.5 貧困大學生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
貧困大學生是大學校園里一個特殊的群體,隨著擴招政策的開放和財政貸款的優化,校園里這類人群的數目呈遞增狀態。由于貧困環境的歷練,他們的獨立能力更強,更是由于貧困的環境,造成他們自卑的心理感受,優秀的成績給予他們優越的心理感受,這種自卑與優越本身就是一種矛盾。走進校園他們承載著更多的希望和壓力,自身的家庭條件給與他們更加敏感、猜疑、在乎別人評價的特性。在這個大學校園莉,面對城鄉生活條件的差距、面對消費觀念的差異,如何正確處理積極樂觀地處理壓力與貧窮之間的關系,是防止其心理畸形的最大問題。近年來高校所發生的系列血案,無不透視家庭環境造就的性格對大學生生活的影響。
2 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
2.1 改變傳統思想觀念
傳統觀念里成績是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為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必須讓學生、家長和老師都轉換這樣的觀念。首先,在教師的觀念里,要平等對待學優生和學困生;輔導員需要對每一個學生熟悉了解且全面觀察,發現其優點和特長,并對其進行因勢利導,讓學生以一種積極健康、陽光上進的態度面對生活,面對成長。另外老師應積極和家長溝通,從家長角度改變傳統認知,尊重孩子的選擇,鼓勵學生從傳統學生角色走出來,積極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潛能,因材施教,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各類活動,拓展自己的視野和開發潛能,讓學生體會到課業學習不是
2.2 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鑒于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教育較晚,很多人對此概念都有一定的誤解,因此學校需要在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加強心理知識的普及,讓學生能及時正確的認識自我;并且開設專門的咨詢熱線或者咨詢部門,讓專業老師能及時幫學生排解心理不健康情緒。此外學校要開展專門的講座和宣傳,有針對性地普及一些管理情緒的方法或者自我心理管理的小知識,同時對輔導員進行專門的培訓,讓輔導員也能掌握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時解決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另外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打破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2.3 多方面學習心理衛生知識,增進自我了解,努力做到自我調節。
在學校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周期性地開設一些心理健康講座,也可以由心理咨詢老師在學校論壇專設心理開放討論區,不定期發表一些各種心理情緒下調整心理狀態的可操作性方法指導,學生不僅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或端口學習健康知識并且可以應用到生活中,而且老師也可以在論壇中通過查看學生們虛擬角色里暢所欲言的心理狀態,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有效掌握學生群體心理動態,將不良發展驅逐于萌芽狀態。
2.4 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多方面接觸社會。
學生生活在純凈的校園環境里,以其單純的學習經歷難以適應復雜的社會狀態。所以多鼓勵學生參與各類社會實踐中,早接觸社會真實環境,淺顯體驗挫折教育、批評或者失敗,不僅可以鍛煉其社會適應能力也可以鍛煉學生逆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對于學也不是太好的學生,可以再社會實踐找到其價值存在感,激發起積極上進的心態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并且積累社會經驗提升才干,從而達到內外兼修的心理健康狀態。
2.5 建立“同學——輔導員——心理咨詢師”三重預防機制。
任何心理問題的產生都不是一個瞬間迸發的火花,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潛伏期,在此過程常以異常行為、精神狀態加以佐證:如失眠、焦慮、發呆、失態、沉默寡言、厭學放縱等等異于正常反應的狀況。同寢室室友是大學生生活最親密的的人,輔導員可以以寢室為單位,建立寢室長負責制,盡早發現異常問題并介入干預。對于較嚴重的問題專業咨詢師也可以早些發現問題苗頭進行專業的心理干預,防治問題惡化出現極端事件。
參考文獻
[1]周國莉.從“90后”的心理特點看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消費導刊,2009.1:167-169.
[2]王泰寧.大學生學業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J].教育教學論壇,2016 (01):24-25.
[3]張孟麗,茹麗先,李曉光.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5.7(28):270-271.
[4]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科技咨詢[J]2005.
[5]元春梅.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新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