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盼盼
摘要:現代政治是政黨政治,這表明了政黨在現當代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與政黨相關的基本理論包括政黨的含義、結構、功能以及政黨組織等相關概念。政黨無論被視為實現民主的手段,還是被看成專制壓迫的根源,政黨在國家與社會、政府制度與社會利益集團之間都起著重要的鏈接作用。
關鍵詞:政黨;類型;政黨制度;功能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52-01
一、關于政黨概念的涵義
中西方學者關于“政黨”概念的定義林林總總,莫衷一是,概括之,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一)認為政黨是個人或團體建立起來的組織,或是一種政治權力的組織機構。如《美國百科全書》(1980年版)給它下的定義是:“政黨是由個人或團體為了在某種政治制度內,通過控制政府或影響政府政策以期行使政治權力而建立起來的組織。①美國政治學家索拉福還認為:“政黨可以說是政治權力的組織機構,其特征是獨占政治功能,穩定的結構,排他性的黨員以及支配競爭的能力。②
(二)認為政黨是選舉或革命的手段和工具。當代美國政治學家哈羅德·D·拉斯韋爾認為,政黨是在選舉中規劃廣泛問題及提出候選人的一種團體。《新時代百科全書》的定義是,“政黨,是為爭取選民投票支持它所提名的候選人而高度組織起來的集中統一的團體。” ③這一定義并沒有說明政黨為何可以成為選舉或革命的工具,同時,它把政黨僅限于選舉或革命的工具,實際上忽略了政黨的其他社會政治功能。
(三)從馬克思主義視角觀察政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學說,把政黨與階級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科學地揭示了政黨的本質。結合政黨發展的歷史與現實,我們可以對政黨概念下這樣的定義:政黨是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集團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積極的分子所組成,具有共同的政治綱領和理論主張,采取共同的行動,為參與、取得和鞏固政權而組成的政治組織。
二、政黨的分類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從不同的視角,根據不同的標準把政黨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比如按照政黨是否具有法律地位而把它們劃分為合法政黨和非法政黨;按照政黨是否掌權而把它們劃分為執政黨、參政黨和在野黨;按照政黨在議會中占有議會席位的數量而把它們劃分為多數黨和少數黨;按照政黨的政治主張和意識形態傾向劃分為保守政黨、激進政黨和中間政黨等。
根據政黨組織特點劃分政黨類型,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據此,各國政黨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核心會議型政黨:以領導成員會議和活動為核心,組織松散,政黨活動圍繞選舉而展開。歐美保守黨、自由黨、民主黨、共和黨等都屬于此類型政黨。
(二)支部型政黨:根據地域建立自上而下的支部化組織,廣泛招募成員,實行相對集中的職業化領導,議會黨團在議會中具有高度的紀律性。
(三)單位化政黨:成員被組織在小的單位中,橫向溝通少,禁止內部派別活動,實行高度集權的領導體制。共產黨組織被認為是這種類型政黨的典型。
三、政黨制度
所謂政黨制度,是指由國家法律所確定或在實際生活中所形成的關于政黨的地位和作用,政黨之間的相互關系,政黨執掌政權或參與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規則或規定。
各國的政黨制度完全不同。政治學家依據政黨的數量把政黨制度劃分為一黨制、兩黨制和多黨制。
(一)一黨制。所謂一黨制是指國家政權完全由一個政黨單獨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實上都不允許其他競爭性政黨存在的制度。實行一黨制的國家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集權主義國家,另一種是民族主義國家。
(二)兩黨制。兩黨制是由兩個主要的政黨占據統治地位并相互競爭取得政府的權力的政黨制度。兩黨制的主要特點是:①在政治體系中,盡管也有著一些小黨存在,但是,只有兩個主要的政黨真正擁有選舉和立法的有效實力,具有贏得政府權力的現實可能性。②以選舉為基礎,兩黨中贏得選舉的政黨(多數黨)一般可以單獨執政,而另一個在選舉中失敗的政黨(少數黨)則成為反對黨。③政府權力在兩黨之間輪流交替,二者之間都可以通過選舉上臺,一方執政,另一方成為在野黨。
(三)多黨制。多黨制是指兩個以上競爭性政黨并立角逐政府權力的政黨制度,多黨制的存在降低了一黨執政的可能性,增加了聯合執政的機會。在當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實行多黨制,發達國家有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冰島、丹麥、挪威、瑞士等。
四、政黨的功能分析
(一)實現利益聚集和表達的途徑。政黨是其成員和選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個政治體系結構中,政黨是一種利益聚集的機構,也是聯系統治者(政府)和被統治者(民眾)的橋梁。政黨是一個雙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達渠道。它通過綜合、選擇和簡化等方式,把社會成員的個別需求轉化為易于操控的集體性建議和方案。
(二)形成和培養政治精英的渠道。政黨是招募精英和培養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徑。它提供了準備,選擇和培養國家各級領導人的重要機制。它像是政府部門的門衛,控制著個人進入政府的程序。它選拔政治精英,通過多種方式培養組織精英的實際政治能力。在許多情況下,政黨為政治家提供了培訓的場所,為它們提供了從事政治活動所必須的技術、知識和經驗以及職業結構。
(三)實現社會化和政治動員的途徑。政黨是形成、教育和影響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實現社會化的機構。政黨以其意識形態、理論綱領和方針政策主張和競選綱領動員民眾。在當代社會,它更是成員或選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黨一貫致力于影響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黨甚至不關心某個具體政策和候選人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政黨變成了人們記憶和情感寄托的實體。
注釋:
①轉引自吳惕安,俞可平.當代西方國家政治理論評析[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4.
②轉引自王浦劬等.政治學基礎(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
③轉引自王惠巖.政治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參考文獻:
[1]王浦劬等.政治學基礎(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
[2]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
[3]燕繼榮。政治學十五講(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