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英 楊磊
摘要:動畫藝術形式的視覺化是由動畫造型構成的,在動畫的創作過程中,動畫造型是基礎內容,同樣也是動畫片的重要組成成分。在動畫造型中,包含了大量的美術樣式,形式多種多樣。在進行造型設計的時候,造型師一般會運用擬人化的設計,賦予動物、植物等特有的行為和性格等,把觀眾帶去到一個神秘的王國。這不單單為動畫創作出了多種樣式,同時也使整個動畫片更加具有審美效果。
關鍵詞:動畫造型;擬人化
中圖分類號:J21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95-01
在動畫片中,總會有一些具有獨特風格的角色,這些角色表情生動,個性突出,能夠深深地吸引觀眾的眼球。動畫片中的角色已經被賦予了思想和情感。當動畫角色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會感受到角色的情緒和情感,每一個動畫角色都有著自身的感染力,使觀眾隨著它一起笑,一起哭。相比較色彩給人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更加震撼。這樣的造型在不久之后就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為我們的影片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所以,在創作動畫片的時候,我們必須重視造型設計。
一、動畫造型中的擬人化風格
近幾年來,我國的動畫制作手段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我們設計的動畫造型的風格也逐漸變得多種多樣。我們如果要將其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寫意類、寫實類、擬人化造型設計這幾大類。擬人化造型設計一般事應用在動物和植物身上,我們賦予動物和植物一些人的情感和行為,給觀眾呈現一種更加生動更加形象的畫面,我們也把這種手法稱作是 “夸張化的造型設計”,我們在動畫片中會經??吹竭@種創作手法。與此同時,擬人化造型設計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幾點:人性化的行為舉止;植物或者動物的外形;與人類正常的生活習慣相符。像 《雪孩子》中的雪孩子、 《美女與野獸》中的野獸、 《獅子王》中的獅子等。擬人化的造型設計并不是單純地夸張,也不是單一地進行變形,這是一個有目的的活動。擬人化造型設計風格感和形式感都非常強,為我們呈現出不一樣的審美特征,支撐著整個影片的質量。
二、擬人化造型與動畫創作的關系
1.擬人化造型為動畫創作賦予創造性和想象力。
我們賦予了動畫生命,擬人化造型是我們不斷地觀察現實世界,把我們的觀察進行整理,概括出一個具體的形象,為觀眾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我們可以說,這種手法把我們的現實生活重新定義,賦予了很多沒有生命的物體以生命,這些物體具有了語言和性格,這些擬人化的形象展現在觀眾的面前,為觀眾呈現出一個個性鮮明的形象,為觀眾營造出一個多變的故事情節,各種服飾之間的組合以及時空的交錯,這些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為觀眾呈現出一出絕世盛宴,把觀眾帶去到了一個虛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雨滴會說話,魚兒可以自由翱翔,茶杯可以唱歌跳舞,精靈是人類的好朋友,汽車可以與人為伴。我們可以看出,擬人化造型賦予了整個動畫片極大地想象力和創造力。
2.擬人化造型為動畫創作增添趣味性幽默性。
與寫實造型設計風格相比,在擬人化造型設計中,我們需要運用更加有趣更加活潑的形式把制作者的思維情感表現出來,使動畫片具有幽默的風格。動畫片的造型設計直接關系到動畫片的整體風格,這也決定了這部動畫片是否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能否帶給我們一場視覺盛宴。因此,擬人化造型設計不僅僅能夠表現出角色的形象,還能夠展現出角色的趣味性,這樣就使整個動畫片更加生動形象,更加具有吸引力,能夠帶給我們別具一格的幽默感。在擬人化造型設計中,我們會運用一些非常有趣非?;顫姷男问奖磉_制作者的思想情感,把動畫片的風格確定下來。舉個例子,在動畫片 《櫻桃小丸子》中,小丸子是主角,我們在表現她的人物性格的時候,運用了多種夸張又簡單的表情,與動畫片中的形象非常吻合。小丸子的爺爺,腦袋長又圓,一根頭發都沒有,但是卻突出了他的年齡特征,使這部動畫片更加具有趣味性。在動畫片 《哆啦A夢》中, 哆啦A夢是一個圓形的整體,就連它的手掌都是一個圓形的,這就使得這個動畫形象的整體非常協調。觀看 《哆啦A夢》的主要是兒童,所以,這個動畫形象設計得非常簡單,符合兒童的心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輕松、簡單的擬人化造型,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幽默的故事情節,這樣其實更加受歡迎,也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對于幼兒而言,這樣的設計能讓他們感到非常有趣,極大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這就是擬人化造型的優勢所在。
3.擬人化造型有效增強動畫創作的可視性。
動畫是通過視覺來觀察的,所以我們說,它是一門視覺藝術,既然是視覺藝術,那么就離不開圖像,圖像越細致,就越能服務于整部動畫片,動畫片也就更加有趣味性。像刻畫表情、塑造局部等都能夠使動畫片的可視性增強。在擬人化造型中,很多角色都是比較卡通化的,他們的頭和軀干并沒有明確的分明,身體都是胖乎乎的,這些都有利于表現角色的可愛形象,非常具有趣味性。擬人化造型的模式并不固定,因此,即使是實物,也可以有人的身、頭等。這樣能夠使劇情更加豐富,也更利于大家理解。
參考文獻:
[1]孫薈.淺議動畫造型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J].科技信息.2011(24)。
[2]楊靜.從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到現代圖形創意表現形式[J].美術大觀.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