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杰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59-01
一、寫作目的
金佩慶老師是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他所著《尋找做老師的感覺》一書是相當受人追捧的。我是一名大三的師范專業學生,今年九月我將要踏上實習崗位,明年我將正式成為一名教師。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給我一些做老師的啟發和靈感。
二、摘要
作為教師,傳道授業本分,授業是基礎,傳道是根本。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育的藝術在于溝通和鼓勵。另外,教師也要有創新意識,并且樹立長遠的培養目標。
三、關鍵字
溝通、鼓勵、微創新、長遠意識、幫管結合
四、正文
拿到《尋找做老師的感覺》一書,翻看一位經歷了風雨歷練而又善于冷靜思索的教育專家的心語,我覺得獲益匪淺。我即將成為一名教師,我有必要提前去醞釀和尋找做老師的感覺。
作為教師,傳道授業本分,授業是基礎,傳道是根本。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育的藝術在于溝通和鼓勵。當教師走入學生的心靈,用和風細雨澆灌出美麗的花朵,世界也變得五彩斑斕。
因此,優秀的教師,往往善于溝通。溝通是教師的最基礎專業能力,無論是教書還是育人,最終是通過師生之間,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來完成。有時老師與學生尤其是個別后進生關系處理不好甚至沖突,有時班主任工作辛辛苦苦為孩子卻得不到家長的積極配合等等,往往都與教師的溝通能力欠缺有關。有效的溝通的關鍵不在于我們說什么,而在于怎么說,什么時候說,更在于聽明白對方在說什么,想說什么。這也就是為什么老天只長給了我們一張嘴巴,卻有兩只耳朵的原因。
優秀的教師,也是善長鼓勵的教師。王金戰老師說過:優秀從何而來?要我說,當一個學生反復遭遇失敗的打擊,他就變成了差生;所以讓差生變好其實很簡單,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即讓學生反復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差生就變成了優生?,F在教育界都在提倡“賞識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實際是要求給更多的學生受表揚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師的鼓勵下能夠成才。同時鼓勵也是一個不斷進行的過程,這一過程不能拿同一標準來衡量,這一過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得到一種自尊感,一種屬于他自己的成功感,教師也就達到了鼓勵的目的。于是慢慢的,所謂的差生,也就戴上了“好生”的光環。
書中將教師的“學識魅力”定義為“核心技術”之一,我是極其贊同的。這一學識,主要指自己任教科目的知識掌握水平,以及與輔助教學的其它理論知識的儲備。正如知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教師只有通曉專業知識、教育心理學知識,才能選擇并實施最有效的教學。掌握專業知識,教講課才能靈活處理、創造性使用教材,才能在學生出現問題時準確地引領學生的思維回到正道上,才可能較自然地拓展教學資源。通曉教育心理學知識,教師才可能依據教育教學規律、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實施教學,已取得有效的教學成果。所以,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自己的個人價值,做一個學生所喜歡、家長所期望、自己所滿意的優秀教師。
在這本書中,我也很欣賞其中的許多“微創新”?,F如今“微格教學”、“慕課教學”等新型教學形式比比皆是,在一些小學,甚至還出現了“微信批改作業”等更加新穎而又接地氣的模式。由此可見,推進學校內部的微創新不僅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動力與途徑,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之路。
因此我覺得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師生之間顯然是不平等的。新課程體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是師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弊端。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教學的結果,甚至讓學生去背誦“標準答案”;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上,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掌握知識,掌握規律。傳統教學中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它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還要求讓每個學生擁有健康的身心,優良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要是學生自身不具備這樣的素質,那我們作為教師就努力去培養學生并使他們具備這樣的素質,不然的話教師再操心費力也會是徒勞。
我的父親也是一名教師,他經常會跟我聊起他在學校的種種事情。這次在讀了金佩慶老師的書后,也結合了我父親的教學經歷,我也有了新的想法。在尋找做老師的感覺的時候,要是時刻保持以下這幾種意識,定能事半功倍。
第一,教育要注意幫與管的意識相結合。幫與管是兩條截然不同的思路。幫是以被幫者為主體的,我要幫助你,大主意得你拿,事情得你干。管就不一樣了,管是以管理者為主體的,你得聽我的,大主意我來拿,走向什么目標,達到什么標準,都由我來安排??梢?,幫助者更傾向于替對方著想,而管理者更容易為自己著想。作為一個具有現代思想的新型教師,既要有幫的意識,又要有管的意識。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就好比老丈人和女婿之間的關系。幫和管大不相同,教師卻必須把它們結合起來,還不能生硬結合,而要有機結合,融會貫通;這還不夠,還要使二者分出主次關系。古人云:“相反者,實相成也?!眱炐憬處熐『蒙朴谠谶@看似矛盾的要求中找到某種和諧,而當老師的感覺就在這和諧中。
第二,教育要有長遠意識。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在本質上與短期行為勢不兩立??上?,現在事情并不如此。教師要求學生趕快提高及格率和優秀率,家長們則睜大眼睛盯著孩子的名次,考試分數幾乎已經成了生產指標一類的東西。現在大家都在講可持續發展,教育界的短期行為是可持續發展的最危險的敵人,搞短期行為的人找不到當老師的感覺。一個優秀的名副其實的教師,當然也很注意學生的眼前成績。但是,他更注意學生的“后勁”和長遠的發展空間。他明知道用強化訓練的方式可以快速提高學生的成績,但他會盡量避免這樣做,因為那會破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促使學生厭學,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他知道,當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教師的抉擇最能看出一個教師的精神境界。他也許會失去若干眼前利益,但是他真正找到了當老師的感覺,真正實現了自我價值。
金佩慶老師的書使我獲益匪淺,也十分感謝金老師引領我尋做老師的感覺。而也正是這樣的一種感覺讓我萌發了作為教師的思考和研究的念想。在不遠的將來,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我將付諸行動并且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