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顧斐斐 顧元國
摘 要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面臨逐漸消失的危機。研究表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巨大的價值。以中國為例,如傳統武術、拳術、舞龍、舞獅等,都可以用來健身、養生、休閑、教育等多種功能。因此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保護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關鍵詞 體育 非物質文化遺產 價值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是中華名族幾千年的文化核心,是整個中華文明繁榮昌盛的根基所在。體育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國體育的發展迅速,已經躋身奧運體育強國。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形式多樣,它與每個年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宗教信仰等方面密切相關。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很多傳統的體育文化遺產遭到肆意破壞甚至消失,一些技藝不能得以流傳,具有獨特中華文化內涵的民族體育文化正在慢慢消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巨大的價值,是祖先遺留給我們的財富。但是現代人們的認識和保護意識比較薄弱,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留存面臨嚴重挑戰。
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及現狀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群體或個人認為具有游戲、教育和競技特點的運動技能或運動藝術,以及在實踐這些技藝與技能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器械、相關實物和空間場所等。我國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先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根據當時社會發展的需求,創造和積淀下來的傳統體育文化,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區域文化得以展示的重要載體,體現了我國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價值觀念和審美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重要的價值。
我國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嚴重的危機,許多傳統體育項目,具有民族特色的技藝消失,發掘與保護困難重重。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轉變,發達的交通工具、先進的電子產品等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每天的生活離不開手機和電腦,人們更注重的是享受生活。傳統的體育與時代格格不入,許多技藝的傳承人也被現實社會同化,面臨傳承人斷代的危機?,F代體育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較大的沖擊,現代的人們更多的關注新興的體育項目,如籃、排、足、乒、羽、網等比較熱門的體育項目,忽視了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商業利益存在矛盾,在相同的條件下,現代的人們更看重經濟利益。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嚴重缺乏,好多傳承人迫于生計,更多的放棄了自己父輩遺留下來的技能。民族地區保護的意識淡薄,大都重視申報和開發,開發后的保護管理得不到足夠重視,得不到延續性,開發后如何長時間的保護又是一項難題。
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及保護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的歷程,是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發明創造出來,并被廣泛運用的運動藝術和技能。經研究表明具有以下價值:(一)歷史價值;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出了不同歷史時期民族文化發展的歷程,見證了歷史的發展。(二)體育價值;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很多傳統體育項目被現代人們廣泛喜愛,具有健身休閑的功能,達到體育鍛煉的目的。(三)文化價值;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子文化,與歷史事件、階段、人物緊密相關,是歷史發展的證物,對研究歷史有著重要的價值。(四)教育價值;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和科學知識,有大量獨特的藝術技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五)經濟價值;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少數民族項目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是旅游產業的重要支柱,能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六)養生價值;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類體育養生項目,具有延年益壽,增進健康的價值。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巨大的價值,需要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克服保護的種種難題。第一,加大宣傳的力度,讓人們深入了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保護意識;第二,重點加強區域性保護,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加強對民族特色遺產的保護;第三,加大對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給予他們更好的社會保障,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第四,構建社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體系,融入到社區文化中,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第五,重視學校教育的傳承,開設部分傳統體育類養生課程;第六,開展全面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
三、結語
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存在形式多樣,是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中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具有重要的價值,正面臨著逐漸消失的危機,需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加強保護意識。重視普查、申報和開發工作,讓更多的項目得到應用,得到保護與傳承。
參考文獻:
[1] 崔晉靜,中國體育非物質遺產的存留狀況[J].體育史分會.
[2] 伍娟,林志軍,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年10月,第30卷第5期.
[3] 鐘典模.非物質體育文化遺產的價值與繼承[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9月,第32卷第5期.
[4] 祝成.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4.
[5] 邵玉萍.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校教育傳承保護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12月,第47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