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宏
【摘要】現階段實施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對農村勞動者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意義已超出了改造傳統農業為現代農業的功能,它將在產業結構調整、國民經濟發展以及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大安鄉 人力資源開發
今年初,永勝縣委工作報告提出了建立人力資源強縣的目標。根據這一目標,大安鄉是全縣的山區少數民族鄉,建立人力資源強鄉,如何加大人力資源的開發是需要思考的。
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內涵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主要是指通過認真分析農村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等因素,加大對農村人口生育、醫療保健和教育培訓等方面的投資,努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思想、文化、技術和身體素質,促進農村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學利用,以充分發揮農村人力資源的積極作用,推動農村經濟不斷增長。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指出,在美國經濟半個多世紀的增長中,物質資源投資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資本投資增加3.5倍,收益卻增加了17.5倍。舒爾茨教授還指出,從1919年到1957年,美國38年中的生產總值增長額,49%是人力資本投資的結果。舒爾茨高度重視人力資本投資在傳統農業改造中的作用,指出人力資本是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農業科技和農民教育是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兩大方面。當然,現階段實施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對農村勞動者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意義已超出了改造傳統農業為現代農業的功能,它將在產業結構調整、國民經濟發展以及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大安鄉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基本概況。大安彝族納西族鄉位于永勝縣城西北53公里,境內居住著漢、彝、納西、白、苗、壯、傈僳、藏、普米等9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1459人,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山區鄉。全鄉轄大安、培元、永安、梓里、光美、水坪、寶坪、永樂等8個村民委員會,9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552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13人,農業人口3413戶15016人,貧困人口7688人,占49.5%,是全省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大安鄉人力資源現狀呈現以下特點:
(一)農村人力資源存量大,質量低。農村人力資源的數量首先取決于人口總量及其通過人口的再生產形成的人口變化。2015年統計年鑒顯示:2015年,大安鄉農村人口總數為15529人,占全縣人口總數的比例第11位。大安鄉農村人力資源的質量特征集中表現為農村人力資源整體素質偏低。首先,從文化素質看,文盲半文盲人口仍然存在。2015年,平均每百個勞動力中,文盲或半文盲1.67人,小學文化程度5.47人,初中文化程度59.28人,高中文化程度17.3人,中專文化程度2.47人,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1.81人。其次,從技術素質看,農村勞動力技能低,結構不合理。大安鄉農村勞動力資源中,中專、大專及以上有知識、有文化、掌握某方面技術的新型農民僅為2000余人,約占鄉村勞動力人口的13.3%,數量極為有限。再次,從思想素質看,農民思想觀念落后,適應市場經濟能力較差。大部分農民因循守舊,思想觀念落后,缺乏市場經濟主體意識、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和進入市場、尋求發展的內在沖動,缺乏根據市場變化來調整和組織生產的能力,與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需求不相適應。
(二)農村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不利于農村經濟快速增長。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三大產業從業人口結構不合理。2015年,在農村從業人員中,農林牧漁業人數為8000人,是三大產業中份額最大的,約占53.6%,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仍然偏高。2015年,大安鄉從事第二、三產業的農村人口分別為3000人、200人,分別占全鄉農村人口總數的19.93%和1.33%。其次,行業分布不合理。2009年,大安鄉農村勞動力人口總量為11000人。科技、經濟、工程等農業一線人才力量薄弱。人力資源行業的畸形分布,限制了人才整體優勢的發揮,間接造成了人才這種稀缺資源的浪費,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
(三)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機制不健全。目前,大安鄉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機制尚不健全,阻礙了良好的人才環境的形成和人力資源整體優勢的發揮。集中表現在:第一,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第二,人力資源引留機制不健全,近年來,大安鄉農村人才外流現象比較普遍,大量青壯年人才外出打工或上學,留守人員則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主體結構性的缺失給實施大安鄉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帶來了一定困難。
三、大安鄉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制約因素
(一)重視程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農村大多數地方對農民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重視程度不夠。其一,不少領導及群眾的教育觀念落后,許多人僅僅把農村基礎教育當作是以走出農村進入城市為目的的升學、就業的手段;其二,職業教育則因農村的職業學校在師資、經費、設備等各方面的困難而有名無實;其三,鄉鎮的農民培訓機構較少,對青少年和農民下一代的培訓重視不夠,既沒有現實的有效途徑,也沒有一套系統的教育體制來保障。
(二)人均收入偏低,開發成本過高是制約其人力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因素。2015年,大安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500元,比上年增長7.4%,較全縣來看,仍處于較低水平,與整體實現小康也有一定的差距。受收入水平制約,農民不得不首先滿足自己的衣、食等基本生活需求,在沉重的基本生活開支壓力下,他們不得不減少在教育、醫療保健等方面人力資本投資,忽視教育、健康投資等對改善自身福利的重要性。
(三)二元經濟結構的制約城鄉分離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產生了極為不利影響。首先,現行戶籍制度是制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制度根源。長期以來,以戶籍制度為中心的城鄉分割的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社會保障、土地等一系列維護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制度以及與戶籍制度相關的一系列制度壁壘使得農民無法和諧地融入到城鎮現有的社會經濟組織內,成為一定的流動人口。流動人口的生活狀態處于進退兩難的狀態,影響了農民向城市“進軍”和“駐軍”的信心和決心。其次,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導致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長期以來形成無視城市和農村在教育環境、教育資源上的巨大差別,致使農村教育發展長期滯后,失去了對人才的吸引力,農村人才大量流失。
(四)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法律法規的健全與完善,是我國進行人力資源有效開發的必要條件。目前,農村關于教育的法律只有《憲法》和《義務教育法》,這只從總體上規定了公民享有的受教育的權利義務,但在實施上卻沒有嚴格執行。
此外,農民工培訓,農村職業技術培訓及其他教育方面缺乏基本的制度安排,沒有相關的法律保障。
四、加強大安鄉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
(一)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努力提高勞動者素質教育。根據大安鄉農村教育、經濟發展的現狀,加強農村人力資源的教育開發應做到:首先,繼續加強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同時,要轉變基礎教育辦學方向,把農村義務教育的主戰場轉到農村經濟建設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讓青少年學習與實踐相結合,了解農業科技新知識。其次,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通過發展村級、鄉級、社會3個層次的教育,向農民傳授農業基礎文化知識,進行科學實用的農業技術培訓,拓寬就業渠道,對農村中一些優秀青年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民進行系統的農業科技和農村現代化所需各種知識的教育,培養農村的高層次科技人才。
(二)加快制度機制創新,優化配置人力資源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運用有效市場理論,通過制度和機制創新,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營造適宜人才發展的外部環境,是人力資源開發急需解決的問題。首先,應加快體制改革步伐,進行行政機構改革,集中力量搞好人力資源市場化運作,為人力資源市場化運行提供各種有效服務,提高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建立健全農村實用人才激勵機制,實行待遇傾斜等各種優惠政策,穩定農村實用人才。再次,減少戶籍制度對人力資源市場準入的限制,取消現行的人才單位所有的限制,消除人才流動的人為障礙。最后,建立健全人力資源開發的法律法規。創造一個市場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實現市場的規范有序運作。
(三)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必須采取各種措施,促進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一是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二是要優化產業結構,增加就業容量。重視農業本身的發展對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的貢獻,調整3次產業間結構,促進農村人力資源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實現農村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不斷協調,提高農村內部吸收就業的能力。三是要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通過政府信息網絡的建設和完善,盡快把緊缺崗位信息盡快提供給農民,并加以正確引導,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四)增加政府投入,加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投資力度國家是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投資者,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首先,政府應加大農業投入,改善農業發展條件。其次,政府應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最后,政府應加大農村醫療衛生保健事業投入,幫助農民群眾抵御疾病風險,促進勞動者生產能力和身體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