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生
【摘要】債權人在主債務人破產前對債務人、保證人提起訴訟,在法院受理主債務人破產案件后取得生效判決的,債權人在破產程序未終結前有權對保證人單獨提起強制執行申請。確認債權人申請執行的權利對保障其合法利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主債務人保證人破產程序申請強制執行
案情概要:2014年4月20日,債權人向債務人提供借款1000萬元,雙方簽訂《借款協議》對借款期限、借款利率等進行約定,許某一、許某二為債務人上述借款提供連帶保證。借款到期后,債務人未按約定還款付息,債權人訴至法院,要求債務人償還借款本息,許某一、許某二對上述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案件審理過程中,法院于2015年8月21日受理債務人破產清算案,債務人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債權人向債務人申報債權,并請求法院繼續開庭審理該案。后法院認為債權人的給付之訴應依法調整為確認之訴,并判決:1.確認債權人對債務人享有本金債權1000萬元及利息;2.許某一、許某二對債務人的上述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法院判決后,債務人破產程序繼續,許某一、許某二未履行清償義務,債權人向法院提起執行申請,請求法院強制許某一、許某二向債權人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是否可以向法院對保證人申請強制執行存在較大爭議,筆者認為債權人有權對保證人申請強制執行,理由如下:一、案件符合申請強制執行條件,在沒有明確相反規定的情況下,債權人有權對保證人申請強制執行。
(一)案件符合申請強制執行條件
新出臺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四百六十三條對執行依據的特征作了更進一步明確規定,即要求權利義務主體明確和給付內容明確。本案中,法院判決確認債務人欠款本息金額,并明確保證人對該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權利義務主體明確、給付內容明確。執行依據須是命債務人給付,因其乃執行依據具執行能力之要件。本案對于債權人和保證人而言明顯屬于給付判決。因此本案判決書符合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四百六十三條規定的可申請強制執行法律文書應當具備的條件,屬于給付判決。現保證人未根據判決結果履行義務,債權人有權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六條規定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二)擔保法司法解釋第四十四條并未限制債權人申請強制執行
有人根據擔保法司法解釋第四十四條提出:(1)債權人不得既申報債權又向保證人主張權利,二者只能擇一;(2)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擔保責任的,只能在破產程序終結后六個月內提出,破產程序終結前不得提出。
筆者認為本案適用執行時效制度,不適用擔保法司法解釋第四十四條關于保證期間的規定。同時,筆者認為即使在保證期間的框架內,上述主張仍不應成立,理由如下:
(1)一般情況下,債權人有權同時要求債務人、保證人履行付款義務,這種權利在沒有明確相反規定的情況下不應受限。而該第四十四條中并未明確規定申報債權和要求承擔保證責任二者是擇一關系,并沒有明確限制債權人同時提出主張。而且筆者更傾向于認為,四十四條是對債權人同時主張的權利進行重復與確認。
(2)四十四條第二款不是對債權人權利的限制,而是對債權人的權利補救。破產程序終結后,債務人主體資格消滅,此時保證人是否仍應對債權人在破產程序中未獲清償的部分承擔保證責任存有爭議。四十四條第二款正是用來解決這個爭議的,該規定確定了破產終結后,債權人未獲清償的部分仍可向保證人主張,期限為六個月。因而這個規定是對債權人權利的補救,而非限制債權人權利。
二、不允許債權人申請執行侵害債權人權益
在我國,民事強制執行,是指國家機關依債權人的申請,依據執行依據,運用國家強制力,強制債務人履行義務,以實現債權人的民事權利的活動。輕易否認債權人申請執行權可能導致其民事權利最終無法變現。
本案受執行時效制度規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九條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限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斷、中止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斷、中止的規定;根據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連帶責任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不中斷。因此,連帶責任保證中,主債務申請執行時效中斷的,保證債務執行時效不中斷。
本案情況中,債權人對保證人的執行時效并不因債務人處于破產程序而中斷,不受理債權人執行申請的,可能導致債權人因此超過執行時效,損害債權人權益。
三、一個問題
債務人破產重整中,對保證債權而言,同時存在兩個法律關系。一是債權
債務法律關系,是基礎法律關系;二是保證擔保法律關系,建立在基礎法律關系之上。兩個法律關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獨立。同時,兩個法律關系還會相互影響:同意債權人對保證人的執行申請后,如果財產分配前,保證人在執行程序中償還債務的,則此時已申報債權金額如何處理?
從債務人及其他債權人的角度考慮,債權人在分配前從保證人處獲得清償的,應當降低申報債權金額,否則會影響債務人負債總額,進而影響債務清償比例。但如果調整債權申報金額,問題也依然存在。首先保證人的還款會導致的調整實際增大了保證人需要承擔的擔保范圍,保證人履行還款義務卻增加自己的義務和負擔。其次,這樣的調整這會導致破產程序無法正常進行。
筆者認為,對于這一問題,現有破產、執行制度下,可以在受理債權人對保證人的執行申請后,暫時中止執行程序,待破產程序終結后再恢復執行。但中止執行程序實際上是以犧牲債權人利益來緩和破產程序和執行程序的矛盾。執行程序因債務人的破產程序長時間中止,可能導致債權人喪失某種時間上的優勢,導致債權人變成無法實際獲得清償。
對此筆者有建議可供考慮:由債權人與保證人共同申報債權。在內部關系上,保證人清償債務的,則債權人申報金額降低、保證人取得相應申報金額;在外部關系上,不論保證人清償多少債務,債權人、保證人共同申報債權總額不變,破產程序能夠順利進行。破產程序中也有類似共同申報的情形:企業破產法第五十條規定連帶債權人可以共同申報債權,因此共同申報在操作上應該是可行的。同時,債權人與保證人共同申報亦未違反企業破產法第五十一條規定。根據企業破產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債權人已申報全部債權的,保證人無法以其將來對債務人的求償權申報債權。現在由債權人、保證人共同申報債權,不屬于該五十一條規定的債權人申報全部債權的情形,保證人有權以其將來對債務人的求償權與債權人共同申報債權。綜上,共同申報債權模式下,既可保證破產程序的順利進行、保證保證人的求償權,同時又不需要中止對保證人的執行程序,維護了債權人的權益。
四、結論
本案情況在破產債務擔保案件中較為常見,確認債權人在此種情形下有權對保證人申請強制執行對于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當然,在保障債權人合法利益的同時,也應同時兼顧考慮破產程序的順利進行、保障其他債權人及保證人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王妮妮.民事執行依據的識別[D].蘭州大學法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2]姜世明.執行依據(一)[J].月旦法學教師,2014(140):40.
[3]江偉.民事訴訟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44.
[4]方玉強.破產重整中保證人的責任和權利[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