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3月的北京,乍暖還寒。京西賓館的審議會場熱火朝天。上海代表團60多位人大代表聚焦政府工作報告、“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建言獻策。無論是關涉發展大計的自貿區改革、科技創新,還是與百姓牽系的醫療、教育、文化等,改革與創新始終是會場的最強音,每一個議題均閃動著代表們的那一份深思與熱忱,就如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所言,要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關鍵詞:創新
“創新動力不足,首先與觀念問題有關。”金東寒代表說,不少高校教授認為,承接企業的項目不如承接政府或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項目檔次高。他以親歷舉例,他參加的國家獎評審中,曾有個非常好的產業化項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但奇怪的是列出了很多失效的發明專利,如果實施產業化前景相當不錯,會帶來很好的回報,可這位教授似乎對產業化沒有任何興趣,只是希望報個國家獎。他認為,高校要改革考核辦法,實行分類考核。要加大服務社會的考核權重,促使教授更加關注企業生產實際中的現實問題,為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貢獻力量。
金東寒建議,高校要與一些大中型企業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讓教授們有一個長期研究的方向,有穩定的經費支持,促成團隊合作,也可以使企業持續地提升技術水平,幫助企業開發出高端產品,實現校企雙贏。
朱志遠代表認為,要推進科教融合發展。這樣可以提高科技、教育的有效供給,是推進科技創新領域的供給側改革。他講了一個故事:詹姆斯·羅斯曼在2013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之前,就已成為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最初他在上科大只是授課,但看到科研團隊在這里共同挑戰前沿科學研究,感受到科教融合的氛圍,他決定在中科院的裝置上開展細胞成像研究,隨后他又在張江建立了實驗室。
“這說明,科教融合吸引了國際一流的人才和研究團隊,催生了新的前沿科技創新活力。”朱志遠說,“現在上科大有3位特聘教授都是諾獎得主,他們在上科大有任務、有團隊、有實驗室。”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陳和生代表說,“十三五”規劃注重宏觀上的謀劃和部署,必將對未來五年發展發揮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建議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增加研發投入,支持科技創新。許寧生代表說,要真正實現創新驅動,關鍵要有創新型人才。國家必須解決創新型人才的自我供給問題。人才資源要持續發展,創新型人才培養尤其要跟上,才能真正實現科技創新驅動。
【改革攻堅如何突破】
關鍵詞:自貿區
“上海自貿區所起到的作用,已超過我們原來的想象。”王戰代表說,總書記提出,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核心任務是制度創新。在王戰看來,其中的重要一環就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上海自貿區將審批制改為登記注冊制,就有幾萬家企業在自貿區登記注冊。但審批取消后,接下來就有事中事后監管的問題,此外還涉及到企業的征信制度問題,如果這家企業信用很好,那么我們在監管方面,可以做一些差別性的處置。”
他建議借鑒國際高標準自貿區協定關于貿易監管制度的最新發展趨勢,從供應鏈貿易的角度,在全球維修、再制造產業貿易監管、商業樣品免稅入境、貨物預先裁定等四個方面重點突破。
許羅德代表說,自貿區的核心理念是先行先試。“金改40條”是自貿區金融改革領域的重要內容,下一步最重要是如何落實好“40條”,增強上海在全球金融資產配置的能力和金融資產的定價能力。
“高水平的國際通行規則,都是信用經濟。”邵志清代表介紹說,以前是通過行政審批管理,現在簡政放權,如何做好事中事后監管?我們在自貿區內設立窗口、建平臺,搭建了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今年我們要在全市16個區縣建立子平臺,實現上海全覆蓋。全市的數據向子平臺開放共享。子平臺要支撐區縣的創新應用,也吸納區縣的特色數據。”
【缺少核心技術與核心品牌的支撐】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鋼鐵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去產能”的重點。何文波代表是“老鋼鐵人”,他說,鋼鐵業是產能過剩行業,只能走兩條路,一是重組,二是提質增效。但即使是產能過剩行業,也要優化產業布局。
“鋼鐵業是過剩產業,但新材料的需求量很大。如果發展基于鋼、鐵的新材料,空間是巨大的。”何文波說,上海鋼鐵產業可以加強創新和研發功能,著力發展新材料,發揮上海的信息、人才優勢,充分借助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契機,推動新材料領域研發。
王戰代表說,“十三五”規劃綱要正確闡述了供給側與需求側的關系問題,是在適當擴大總需求的前提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給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六點“藥方”。
在消費品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同樣迫切。葛俊杰代表從一根小小的牙簽看到了問題。“從國外帶回來的牙簽,不僅分大中小的型號,每個型號還有更細的分類,并可反復使用。這說明,把小小的牙簽做好,也有很大的產業發展空間。”
這根牙簽讓葛俊杰想起了上海的很多老字號正走向式微。光明的大白兔奶糖仍在銷售,但日本的“白色戀人”巧克力是赴日游客必買的伴手禮,值得學習。究其原因,大部分實體經濟的商業模式、發展方式老化,由于近年來成本持續增長,實體企業嚴重缺乏研發投入、品牌投入、管理投入,造成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模式轉型能力不強、供應鏈管理能力不強,缺少核心技術與核心品牌的支撐。他認為,以往中國經濟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但去年進出口總額出現負增長,說明原來的增長方式已經靠不住了,必須擴大內需,必須加強核心技術和核心品牌的謀篇布局。
【重建文藝創作現實關懷】
關鍵詞:文化改革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專列一段“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并將其置于大民生板塊;“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則強調,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拓展文化交流與合作空間,并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審議中,多位代表針對文藝創作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指出,如何將“高原”變“高峰”,考驗文藝工作者自身的努力,亦考驗社會的環境塑造。
奚美娟代表表示,市場化浪潮固然勢不可擋,但在市場面前,有追求的文藝工作者,要保有“定力”。奚美娟呼吁加強對青年文藝工作者的藝德培養和教育。“經紀公司不會教這些,但做文化的人必須有這樣的情懷。”
缺乏“高峰”的另一個表征,在于文藝創作中現實關懷的普遍缺位。包括奚美娟在內的多位藝術家,均呼喚重建文藝創作的現實關懷。這意味著廣大文藝工作者應當自覺投身基層實踐、植根現實生活,虛心向群眾拜師取經。
與此同時,“中國故事”的傳播方式,也需要在新的時代環境下創新發展。奚美娟坦言,市場講求利益優先,沒有傳統意義上“言傳身教”的人和機構,經紀公司難以承接這個職能。而當市場化成為愈發顯著的趨勢時,用什么方式填補青年文藝人才“再教育”的空白,以此提升其道德修養、實現品格完成,進而推動文化繁榮代代相承,成為其呼吁關注的緊要話題。
【單靠家庭養老愈發不易】
關鍵詞:養老
隨著中國老齡化加劇以及子女贍養負擔的增加,單靠家庭養老愈發不易。基于此,沈志剛代表建議政府把發展社區養老作為一件大事來抓,“特別是在我國經濟較發達地區,養老服務的目標可以設得高一些,達到‘801505,即享受社區養老服務的比例能提高到15%,機構養老比例能提高到5%”。
經過調研,沈志剛注意到,上海有許多老年人,特別是受過教育的老年人,不愿意住在養老院里面,而是希望能與三五知己、朋友同事,職業背景相仿的人一起生活。顯然,一般的養老機構難以滿足這些定制要求。他提出,能否探索在城市郊區建設養老小鎮,將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整合起來,“這樣做既降低養老成本,同時也可以大幅度提高老年人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上海的空巢家庭、獨居老人逐年增多,雖然各地設立老人夜間護理中心,但床位供應遠遠不夠。一些老人家務服務中心,一個志愿者要照顧5個獨居老人。”朱國萍代表說,老人就餐配置中心、老人救助中心、老人精神需求中心需求很大,這就需要居委會建立一個平臺,讓老年人的這些需求都能得到最大化滿足。她說,這次全國“兩會”,她也從居民中帶來很多建議,比如關于失獨家庭的救助機制、老公房安裝電梯等,“希望政府實實在在為老年人的幸福養老提供更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