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真金
摘 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核心課程。由于該課程內容的廣博性、綜合性和抽象性,單一的講授型教學模式很難適應本課程的教學需要。實踐表明,在《原理》課教學過程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增強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4-0218-02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干課程,在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具有基礎性作用。該課程主要是通過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理論思維能力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性教學模式是指“教師指導學生從自然、社會和日常生活中選擇和確定與學科相關的專題進行研究,使學生在獨立地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學習過程中,吸收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種教與學互動的教學模式。”[1]在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力爭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號召后,這種教學模式逐漸受到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師的重視。
一、《原理》課教學運用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
2015年上學期,湖南省教育廳在全省高校開展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研究性學習競賽,邵陽學院思政課部在此教學實踐基礎上,現已在《原理》課中引入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實踐表明,把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引入《原理》課教學過程中,對提高其教學的實效性,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有助于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弊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自主性難以調動,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這就造成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普遍不高,甚至產生抵觸的情緒。《原理》課引入研究性學習教學將使他們由以往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引導他們通過閱讀大量資料,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聯系社會實際和自己思想實際,提出、分析與解決問題,由于他們親身參與到整個過程中,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研究成果,從而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興趣,從而也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功能。
第二,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培養。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湖南省委、省政府發布的《創新型湖南建設綱要》,也明確提出要改革完善創新型人才的教育培養模式[2]。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因為研究與創新密不可分,研究是創新的基礎,沒有研究就不可能有創新。學生在某個問題上要有所創新,就必須對這個問題進行大量的充分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研究習慣和研究能力。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獲取知識、學會合作、訓練技能、培養能力,尤其是培養了創新能力。
第三,有助于教師教研能力的不斷提高。教師要運用研究性學習教學,也就必然要求教師首先要進行研究性學習,具備創新的素質和能力。否則,就不能真正實施研究性學習教學,也就不能培養出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研究性學習教學促使教師主動去研究教材、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相關的社會現實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科研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由原來“講授型教師”逐漸向“講授科研型教師”轉變,教師的授課水平也必將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原理》課教學運用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過程設計
在《原理》課中組織與實施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應依次采取以下步驟。
1.講解說明。一方面,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之前,教師應就《原理》課程中應掌握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歷史事件和問題進行精講和泛講,這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基礎。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教師應就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主題、內容、任務、研究方式、時間安排、學習成果的撰寫與展示、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應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說明。
2.確定選題。確立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是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學的關鍵。教師可以在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確定一些選題,也可以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和當前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自行提出具有啟發性的課題。選題要兼顧教材、問題和學生三個方面。首先,選題不能脫離教材,所有知識點都通過研究性學習教學來傳授既不現實也是違背教學規律的,而應從教材的難點和重點出發選擇課題。可見,實施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并沒有排斥傳統教學方式。其次,選題要凸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現實針對性,把與《原理》內容對應的現實問題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必要部分。要用理論和事實告訴學生,馬克思主義并沒有過時,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最后,確立選題也需要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專業特點確定選題以及選題的深度和廣度。教師從眾多問題中挑選四至五個選題供學生研究,每個選題列出三至四個研究子課題供學生研究時參考。
3.自主研究。在學生進行自主研究之前,學生要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和知識儲備組成課題研究小組,一般五人一組。課題組在老師的指導下制定出課題研究方案,方案應包括成員分工、研究階段、各階段任務、時間安排等。分組并確立研究的課題和子課題后,課題組成員進行合理分工,然后每個成員開始進行獨立探索和研究。這一過程主要培養學生的資料收集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圍繞選題收集資料是做好研究分析的基礎。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利用互聯網、圖書館、調查訪問等方式收集資料。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使用一些網站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學術網站查閱資料,例如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課題組每個成員搜集資料后進行閱讀思考和獨立研究,并撰寫出文字稿。
4.討論交流。課題組成員進行成果匯總和討論交流。如有疑問的地方,成員繼續搜集資料和研究。學生有困惑或疑難問題如果課題組不能解決的可以向教師提出,教師應清楚討論和研究的目的,應就研究任務和目的幫助課題組解決困惑或提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幫助課題組研究順利進行并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通過討論交流,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研究課題內容的認識和理解,更好地解決問題并實現研究的目的和任務。
5.成果展示。為了考察研究性學習小組學習過程及成果,教師應要求各課題小組成員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小論文形式展示出來,論文要求三千字以上,論文分五部分:選擇該主題的原因;該主題目前研究情況綜述;該主題研究性學習成果;該主題研究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研究設想;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體會收獲。課題組成員中五個同學分工合作,每個同學負責撰寫一部分。教師在審閱小論文基礎上,可以選擇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優秀課題組進行PPT展示,由課題組成員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和答辯,其他同學可以提出自己的質疑和看法。通過這種思想上的撞擊和共鳴,加深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評價總結。研究性學習教學重在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養而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掌握,而傳統的考試模式則忽視了這些方面。所以,研究性學習教學過程中應探索建立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即考試考核體系。就研究性學習而言,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就研究性學習過程和成果進行自評并給出評價等級:優秀、良好、中等、及格。教師也可以組織課題組進行互評,教師最終通過審閱研究小論文及其PPT匯報情況給出每個課題組的具體成績,該項成績計入學生的平時成績。最后,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就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和成果向全班學生進行規范性總結,對出現的認識偏差進行糾正,對其中的創新型研究成果給予肯定和表揚,并進行更為廣泛的延伸闡述,講解國內外以及自己對該問題的思考和研究,以幫助學生真正系統而深刻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三、《原理》課教學運用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教師要激發和調動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有無參與研究性學習的興趣是研究性學習教學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和調動學生參與研究的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主要從兩方面努力:一是盡量選擇緊扣教材內容和社會現實同時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課題進行研究;另一方面是根據研究性學習過程和研究成果對每一個同學進行評價,并把評價結果計入每一個學生的總成績,總成績為100分,研究性學習分值計20分。通過這兩方面措施,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研究的積極性。
其次,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作用不可或缺。進行研究性教學并不意味教師工作量減輕了,教師主導性作用進一步加強了。教師要確立一些研究選題供學生選擇和參考,要向學生介紹相關參考書籍和論文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相關著作和文獻,尤其要鼓勵他們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教師要在研究課題的選擇、文獻資料的搜集、研究計劃的制定、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形成、論文撰寫規范、PPT的制作等方面進行具體的指導,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獨立研究的能力。
最后,教師要重視對研究成果即學生論文和PPT展示的評價。教師要對學生論文中分散的觀點、見解進行分析、整理、歸納和評價,并就自己對這個課題的研究和思考在班上進行講解,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真諦。學生在進行PPT展示過程中,對主講學生以及參與辯論、提問學生的發言要進行恰當點評。對正確的認識以及表現出來的閃光點和亮點要進行肯定和表揚,對于模糊的認識要進行澄清,對于錯誤的認識要進行糾正,教師不能對學生嚴厲批評指責,而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劉禹宏.研究性教學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中的實效性[J].佳木斯大學學報,2009(12):144.
[2]段迎暉.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學理論,2014(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