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粵北山區,小時候曾追著天上的飛機拼命奔跑,想讓飛行員把我帶上藍天。我折的紙飛機飛得又高又遠,得到小伙伴們真誠的掌聲和羨慕的眼光。后來,我走出重重大山,到了深圳,在那里,紙飛機變成了模型飛機,實現了一個又一個金牌夢。十年前,我來到松山湖中心小學,在與學校課程再造共同成長的過程中,我的飛翔之夢有了更廣闊的天空,實現了關注“人”的生命的教育之夢。
一、教練變教師
來松山湖中心小學之前,如其說我是一名科學教師,不如說我是一名專職的航模教練、兼職的科學老師,因為我有“三多”:訓練航模的時間比較多、鉆研航模的時間比較多、參加航模比賽(展示)的時間比較多。作為航模教練,我只關注學生的競賽成績,眼里只有
獎牌。
當我成為松山湖中心小學教師的時候,劉建平校長就明確要求我,首先要當好一名科學教師,上好每一節課,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至今,我仍清晰地記得與劉校長之間的一次“航模室夜話”,正是那次對話,促成了我從航模教練到科學教師的華麗轉身。當時,校園里一片漆黑,只有航模室的燈還亮著,我正在埋頭修理模型飛機,劉校長走了進來,四周看了看,問道:“你在××學校最輝煌的時候帶了多少名航模隊員?”我很驕傲地回答:“80多人。”校長又問:“當中有多少人參加全國比賽獲獎?”我更驕傲地回答:“8人。”校長再問:“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在這80人當中,只有8人是成功的,其他的都灰溜溜地退出了航模隊,都是失敗的?”這個問題在我腦海里盤旋了很久很久,我不愿意承認,卻不得不承認。
怎樣才能讓每一個孩子都在航模隊里體驗到成功、感受到快樂?在劉校長的指導下,我找到了答案:航模訓練的目的,除了摘金奪銀以外,更要關注學生的成長,即育人重于金牌。于是,我開始思考如何在航模課上讓“人”成為教育的核心,實現“技趣互促”。我先是把航模隊改為航模班,然后,在航模班開展“七加一”活動—這是航模班的一項特色作業,即每周在家完成七項必選任務(給爸爸媽媽斟一杯茶、給爺爺奶奶捶一次背、做一項家務、練一次“一手硬筆好字”、讀一段英語、寫一篇作文、看一篇文章)和一項自選任務(做一項運動、玩一次電腦、做一次游戲)。同時,開展“你追我趕”評比活動,即在黑板前面粘貼一個表格,把航模班的七個訓練科目羅列出來,每當孩子們在某個科目上有了進步,就把成績記錄在表格里,由此,引導孩子們自主學習、相互促進,形成你追我趕的態勢。通過這兩項活動,以航模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從生活開始,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生活,養成良好的品德與習慣。同時,通過與自己入隊前對比、與隊友對比,感受自己一點一滴的進步,體驗飛翔帶來的成功和快樂。
在航模班學員收獲成長快樂的同時,我也對學校的課程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我們要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而不是僅僅關注少數“精英”的發展;注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目標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僅僅關注知識或技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不是使所有學生“模式化”發展;注重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僅僅關注某一階段的發展;注重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而不是僅僅關注個人的發展。
同時,我慢慢地靜下心來,把心思放在更為廣闊的科學課堂這塊陣地上,開始研究科學課堂教學與生活相結合的方法、摸索探究“研討式”的科學課教學模式、嘗試“現象教學”在科學課堂的應用。
在課程再造的實踐與研究過程中,我也逐步成長為松山湖高新區小學科學輔導員、東莞市普通中小學第三批小學科學學科帶頭人、東莞市名師工作室跟崗學員指導教師、東莞市教育學會小學科學教學研究會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廣東省科普教育專家團成員。
二、科任變主任
除了擔任基礎型課程的科學課教學工作外,我還擔任班級輔導員,就是副班主任,承擔體驗型課程的教學工作(我校的“三位一體”課程體系由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體驗型課程三類課程構成,體驗型課程包括品德主題活動和節日文化活動,這里的體驗型課程教學主要是指品德主題活動)。我既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當輔導員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學生、了解學生,通過“道行互通”的體驗型課程建構學生的社會生命;擔心的是,自己沒有經驗做不好這項工作,教不好體驗型課程。
我有幸與多位非常優秀的班主任搭班,她們給了我很多的幫助與啟發。王范燕老師給予孩子們的母親般的愛、魏彩霞老師管理班級的科學方法、黃燕老師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的執著……都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正是她們的傳、幫、帶,幫助我迅速勝任輔導員工作,并學會了很多使用的技巧。如,通過班級個性化命名、建立班級博客等方法提升班級品牌;通過“分工到人”把班級自主管理落到實處;通過抓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通過游戲、比賽提高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通過提高自控力、專注度來提升學生整體精神面貌等。同時,在體驗型課程中,通過讓學生體驗生活角色、權利義務、社會關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踐行孝順、善良、友愛、團結、奉獻等價值觀,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生活
意識。
三、一專變多能
曾聽多位家長說起,學生把我當作偶像,我心里一直覺得很納悶,我長得不高,一點兒也不帥,怎么會是學生的偶像呢?這也許是家長善意的表揚和鼓勵吧。一次,同事陽老師讓我欣賞學生的一篇習作,文章是這樣寫的:
我最敬佩的人是我們班的輔導員—莫老師,他也是我們的科學老師和航模班老師。他的知識可豐富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能,樣樣知曉。他是我最敬佩的人。
莫老師有一頭濃密的頭發,他把頭發修剪成正方形,像一本無所不有的書,給我們解開無窮的奧妙;他還有一雙小小的眼睛,那小小的眼睛里,好像裝滿了豐富的想象力。莫老師的嘴唇厚厚的,總會告訴我們一些我們想象不出來的事情。他不僅會折紙,跳繩也很厲害,踢毽球更厲害:不僅會盤踢、拐踢,還會磕踢……
原來,學生們把我當作偶像,不是因為我長得帥,是因為我很厲害。當然不僅僅是教書厲害,還因為我其他方面也很厲害。
其實,剛進學校的時候,我既不會跳繩,也不會折紙,字也寫得不好。因為輔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取得不少的成績,最初我心里是有一些優越感的,但漸漸地優越感沒了,壓力反而越來越大,因為學校從基礎型課程到拓展型課程、體驗型課程,建立了一個洋溢著生命活力的“三位一體”課程體系,這就對教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科學教師的我,除了要上科學課,還要上“一門興趣愛好課”“一項健身技能”“一手硬筆好字”等課程。而這些內容我基本不會,怎么辦?于是,我報名參加了一“毽”鐘情、繩“采”飛揚、“一手硬筆好字”等教學技能研修活動,經過認真的學習和學以致用的教學實踐,踢毽、折紙、寫字的水平大大提高了。學生們認為我厲害也就不足為怪了。另外,我還積極主動利用“腳手架”“自駕游”“領頭雁”等策略,讓自己不斷成長與提升。
每次劉校長帶客人參觀校園,走到科學教室的時候,總不忘記指著黑板向客人介紹:“這是我們的專職科學老師—莫春榮,他每節課的板書都非常工整。”于是,我每節課的板書都變得越來越工整了。
如今,無論是科學課還是“一手硬筆好字課”“一項健身技能課”“一門興趣愛好課”,我都能夠勝任,都能夠得心應手。于是,每一天,在松山湖畔,我都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優雅地前行。
渴望過飛翔的人不少,實現了飛翔的人不多。在生命的歷程中,能不斷延續并拓展飛翔夢想的人,離不開心甘情愿的奉獻、不甘落伍的奮斗和執著堅持的追求。我愿意在松山湖這片沃土上,在課程再造的跑道上和我的學生們一起放飛夢想。
(作者單位: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江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