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萬輝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規定、地方指導與管理、學校開發與實踐的必修課程。它既是我國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亮點,也是一個難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是基于學生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其核心價值在于克服基礎教育課程脫離學生生活世界與社會實際的傾向,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個性化的知識建構,謀求自我、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準確把握課程綱要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礎
綜合實踐活動不受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的限制,具有活動空間的開放性、活動內容的綜合性、活動形式的靈活性等特點。在教學內容上應當把聯系生活、貼近生活、富有時代氣息和適應現實生活需要的內容編進教材之中,使課程內容在基礎性與發展性,學術性和生活性、現實性,知識性和實踐性,科學性與人文性之間趨于融合。它所倡導的知識聯系性和整體認識觀易于激發整體頓悟,釋放學生的創造潛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它豐富多彩的活動組織,能給學生提供比分科課程更加豐富、復雜的問題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和大膽想象。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設計方案,自己收集資料,自己解決問題。而且,在活動中,學生會不斷接受各種新的刺激,遇到新的問題,從而不斷地變換思維的方式和角度,進而使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得到培養和發展。可以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設,較好地滿足了學生個性和創新素質發展的需要,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重要的活動載體。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一定要準確把握課程綱要的要求,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切實達到課程綱要的目標。
二、打造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前提
由于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是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新設立的一門高中必修課程,因此,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的組建一般都是由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級別的教師共同組成的。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與參與是扎實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基礎,它將最終決定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走向。所以,如何合理地配備一支教師隊伍是綜合實踐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問題。我們立足學校實際,通過個人自薦與學校選派,以特級教師為龍頭,以骨干教師為核心,吸納優秀青年教師參加課程的開發研究和任課,逐步形成了一支較為穩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隊伍,這支隊伍與新課程同行,在持續不斷的校本自主教研與校本培訓中逐步壯大,教師專業水平不斷提高。
一是“走出去”。讓每一位教師開闊眼界、提升境界。近幾年來,學校先后派出部分教師到英國牛津大學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學習培訓,鼓勵年青教師到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讀研究生。二是“坐下來”。讓每一名教師自我充電、發展技能。在激發教師主動發展、主動上進的“學校教師自主發展中心”和引領、幫扶、激勵教師快速成長的“外部牽引激勵系統”的驅動下,教師們能夠真正坐下來,靜心梳理教書育人的點點滴滴,主動反思教育教學的每個環節,自主參加一年一度的教師教育教學基本功比賽、全國高效課堂同課異構等活動,人人都為學校添光增彩。三是“讀進去”。讓每一位教師更新觀念、勇立潮頭。我們倡導了“陽光閱讀”“海量閱讀”之風,通過閱讀,讓教師們找到了工作不斷提升的鑰匙和思維碰撞的幸福密碼。四是“寫出來”。讓每一位教師創新創意、主動超越。近年來,我們通過“名師工程”“特級教師工作室”引領教師解決教學中的疑難困惑,取得了很大成效。
三、編好教材是保證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的關鍵
綜合實踐活動課沒有現成的教材,因此,執教者的教案實際上就是教者的原創。這需要的是教師的智慧與創新,而教師的智慧與創新需要的是教師的創作激情與創作沖動。
一是充分挖掘課程的有形資源。主要是讓師生面對社會,走進社區。引導學生親近自然、走進自然、擁抱自然、探索自然、珍惜自然。通過科技教育及參加高等院校的國家實驗室等領域的綜合實踐活動,廣泛收集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信息,不斷豐富科技應用知識。我們編寫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指南》(校本教材、學生用書)所收集的案例全部是我校學生近幾年所做的研究性學習優秀課題。通過課題引領、特級教師工作室等平臺,以及各學科骨干教師的有力支持與協作,在探索、研究、實踐中升華提煉,完善課程資源。
二是注意尋求課程的無形資源。主要通過對課程資源的綜合開發、整合利用,全面挖掘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建立起相對穩定的立體化資源網絡。開發社區資源,做到科學整合;挖掘校內資源,注意就地取材;攝取身邊資源,注重即時即景。
三是注重整合課程的地方資源。即關注北京的自然環境,讓學生親近自然;領略北京的傳統文化,讓學生感受人文;帶領學生走進社區、工廠等,使他們認識生活,關注身邊的現實世界。
四是切實發揮課程的共享資源。即由小到大,體現“大課程框架、小課程開發”的理念;由內到外,課程活動空間由校內向校外延伸;由點到面,從典型示范到全面鋪開的實施步驟;由近到遠,從學校輻射到朝陽、北京乃至全國的特色。
四、改革課堂教學,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運行
由于學校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組成人員復雜,因此,在教研組建設與管理中應采取目標管理,產生激勵效應;搞好優化組合,達到互補效應;分層落實責任,爭取共振效應;加強溝通協調,求得和諧效應的管理辦法,加強集體備課,創新備課流程;改革課堂教學,創新教學模式,我們的課堂教學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綜合實踐活動課怎么上,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因此,認真研究課型、創新教學設計是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運行的關鍵問題。經過近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把綜合實踐活動課分為四個簡單元、12種課型進行實施。
第一單元:選題與開題—主題生成課解決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的問題;方案設計課解決如何制訂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問題;開題報告課解決如何開題的問題。
第二單元:體驗與實踐—方法指導課解決如何開展研究的方法問題;主題探究課解決實踐活動中的探究問題;問題討論課解決實踐活動中的共性問題。
第三單元:探究與交流—專題交流課解決課題研究過程中的某類問題;專題辯論課解決課題研究過程中的二元對立問題;中期交流課解決課題研究過程中的中期總結問題。
第四單元:展示與結題—活動展示課解決小組在活動過程中的收獲與體會;成果展示課解決活動小組取得的成果及價值意義;結題報告課解決小組課題研究活動的目標是否達成。
上述12種課型的實踐,科學地解決了綜合實踐活動學習中從選題、開題到研究過程,以至結題各階段該教什么、怎么教等關鍵性問題。較好地實現了綜合實踐活動進入課堂的“軟著陸”。
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常態運行,有效提高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質量,有力地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研究、實踐,為新課程的全面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就了一批中青年教師。
綜合實踐,實踐綜合;再綜合再實踐,再實踐再綜合,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規律。在綜合實踐活動這個奇異的城堡里,我們還需要繼續開創新的天地。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八十中學)
責任編輯:趙彩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