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明
【關鍵詞】 課堂教學;教學改革;育人;高效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4—0072—01
任何教學改革及成績的提高都要從變革課堂入手,從課堂四十五分鐘去研究、去發現問題。從學生層面來說,要看其學習態度、情感和興趣;從教師這一邊來說,就可以延伸到教師的教法、備課及專業水平上。這樣從“教”和“學”兩個方面入手研究,經過一定的時期就可以找到制約“教”和“學”發展的問題和根源所在。
現在課堂上所缺失的就是“育人”和“高效”,很多學校課改的失敗,是因為只知道“跟風式”的盲目高效,沒有做到育人,沒有關注師生的個體發展,沒有思考該領域之內特殊的東西,所以改革的阻力很大,改革的成果難以鞏固。這就要求我們要以扎實的學科素養、人格品質、表達能力及課堂組織能力來征服學生,而要征服學生就要改變課堂,改變課堂就意味著可能實現高效。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育人
1. 除了老生常談的人生觀、價值觀、人生目標之外,教師還應該注意在課堂上給學生不時地傳遞審美、感恩、同情及夢想、吃苦、團隊精神等信息。這些信息的傳遞不能是專題講座,也不能是單調的說理,而是要結合課本知識、課堂情境、當前時事及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心理上的困惑等去教育,值得提醒的是要注重“事育”,減少“話育”。只要學生懂得了以上所提到的,在一定程度上就會懂得如何做人。常言道:暫時影響學生的是成績,長久影響學生的是學習,終身影響學生的是人品。那么,由此而知,人育好了,不但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的將來及終身的發展。
2. 在平時的課堂上教師必須做到把學生的學習與其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要想辦法讓學生體會到在學校不光是啃書本,不只是關注知識、分數,還要關注與學生學習知識密不可分的人品、素質、發展以及來自于生活中的智慧、情感、體驗和美。這時的課堂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和活力,這時的知識也不再乏味、枯燥,而已變成了有價值、鮮活且非常實用的東西。學生從自身的人品、素質和生活的聯系中便學會了自尊自愛、學會了待人接物,從而也會變得自強不息。
二、 高效
1. 教師要正確地認識課改。課改其實存在于我們日常的教和學當中,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高深莫測,因而不需要套用什么模式,也不需要走誰的路子,只需從身邊“教”和“學”中的小事做起。但要提醒的一點是,我們始終要有課堂教學問題意識,要能找出“教”和“學”中阻礙最大、亟待解決的問題。然后能夠分析問題的原因,制訂解決問題的方案,最終徹底地清除問題。把每一次問題的發現和解決變成下一階段教和學的突破,從解決和突破中尋求路子、方法和經驗。通過無數次的突破、通過不斷的經驗積累,就有可能實現最終的課改成功。這樣的課改才是符合學校現狀、符合教情和學情,才有著本校的特色。
2. 教師要認真地做好教研工作。
(1) 行動之一——“細”。我們的教研工作要從做好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比如寫好每一節教案,上好每一節課等,要仔細、認真地對待“教”和“學”的方方面面。特別要經常研究課堂,研究學生,研究新課改下的師生關系,及時、仔細地發現存在于我們日常課堂教學中的疏漏和不足,經過不斷反思和實踐來提升我們的個人魅力和教學藝術。
(2)行動之二——“實”。在教學中要實實在在地落實好自己的教學計劃和安排,細心解決好存在于自己工作中的疏漏和不足。每次工作無論大小都要有目標、有計劃,工作之后都要核實結果,并進行反思總結。毫無疑問,在課堂上每一種教法的實施和學法的應用都要有效果意識,都要注重落實,更要關注受教育者狀態和個體差異。
(3)行動之三——“多樣化”。這里的多樣化是指在教學中要勇于破舊立新,要不斷地嘗試探究解決我們目前課堂教學中的新路子、好辦法。尤其在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中不能走老路、套公式。要力爭每一節課給學生展示一種新的教法,每一階段能給學生一種新的學習模式,每一次交流能給學生精神上的陶冶和心靈上的洗禮。
(4)行動之四——“情”。要使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把活力和熱情都釋放出來,自主、自愿地去讀、說、寫,也愿意去挖掘,去創造,去展示自己的精彩。除了學生的自身素質與人品之外,還需要建立與學生朋友、親人般的師生關系,正所謂“師生關系是教育的全部奧妙”。學生在“親人和朋友”面前才敢說、愛說;“親人和朋友”才會考慮學生的需要、愿望和要求。因為真正的學習需要精神的滋潤和情感的孕育,學生只有在充滿安全感、人情味、真情實感和歡聲笑語的教學環境中,他們的學習情緒、動力才會達到炙熱燃燒的狀態。更重要的是只有我們這樣想,并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才能抓住課堂的靈魂和內涵,才能把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課堂教學改革做得更好!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