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莉
【關鍵詞】 語文教學;高效課堂;教學模
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4—0080—01
一、什么是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是高效型課堂或高效性課堂的簡稱,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
高效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課堂基于高效教學,然而不同的人對高效課堂有不同的理解,又有不同的做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高效課堂是沒有統一定義的,下面就來說說我心中對高效課堂的理解。
1. 高效課堂的“三個標準”。(1)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個時間段都有事做。新課標下,強調關注每一個學生,這個理念不僅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而且是保證課堂高效的必須條件;(2)厚積知識、破疑解難、方法優化、能力提高、學習高效。(3)學生心情舒暢,有安全的學習心理環境。
2. 構建高效課堂的意義。(1)高效課堂的構建,使原來死氣沉沉的傳統課堂煥發了勃勃生機。傳統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是“灌輸——接受”,學生處于被動狀態;高效課堂采用新理念,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踴躍發言,談感想、談收獲。新理念讓學生在“聽中學”、“看中學”、“想中學”、“議中學”、“演中學”。這就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學生處于主動狀態,教師在課堂上關注的是每一位學生,關注的是學生的一切,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2)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做中學”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想中學”增強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議中學”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答能力,“演中學”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這些能力的提高是潛移默化的。
二、如何構建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1. “學”:課前預習、自主學習。在課前預習中,學生要將文中出現的不能讀準的字,不理解的詞、句劃出,通過查字典解決基本的字詞問題,并通過上網、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寫作背景、文章的社會時代背景及文體特點,整理成小卡片。這一階段的學習,要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
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再深入到文本中,理解材料內容,對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并對文章精華進行吸收、消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有目的、有層次,默讀思考和動筆圈畫結合,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思考,讀出自己的見解。并找出重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學生能感知到什么程度,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積累而定,老師不必強求一致。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將產生的疑難問題做好整理,留待解決。這一階段的學習中,老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要設計出簡約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文章。
2. “展”:展示交流、分享共贏。學生將自己對課文的見解或學習心得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選派代表在全班交流,集體討論。交流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自學未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通過班級討論解決,教師從中引導。針對文本內容及體裁的不同特點,還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來展現學生的成果。學生在自學、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等過程中自然地達成預設的目標,并且在交流中又會獲得新的感悟,達到共贏的目的。
3. “點”:精講點撥、點評升華。在精讀的基礎上,教師加以點撥,引導學生感悟——感悟課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語言,感悟蘊含的道理。對于重要詞語的理解和認識,需要循序漸進,從詞語的品味,到課文的理解,到體會作者遣詞的妙處,對課文的語言魅力,讓學生從讀中充分地揣摩。
這一環節目的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創設情境,營造氛圍,促使學生入情入境,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使學生與文中的情感產生共鳴,并把自己喜歡的句段背誦下來,逐步內化,成為自己的語言,為學生今后語言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領悟、掌握讀書的方法。
4. “練”:有效訓練、知識落實。對當堂課學習的內容,教師進行回歸性檢測,將重點內容以檢測題、提問等多種形式進行反饋訓練,檢查學生當堂掌握知識的情況。并結合本班學生實際,進行拓展訓練,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靈活掌握技巧與方法。這一環節目的是運用語文,把語文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學以致用,真正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