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峰
2016年,是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勝利召開后,共青團踏上改革創新道路的重要一年,也是企業重組改革進入實質性階段的關鍵之年。企業的改革發展與團組織的價值貢獻密不可分,與廣大青年的創新創造密不可分。無論是為了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于“保持和增強企業共青團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的要求,還是為了與企業改革的滾滾車輪同步,共青團組織都必須主動適應時代變化和改革形勢,高揚改革旗幟,堅定改革信念,切實把團員青年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企業的深化改革上來,切實把團員青年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為企業改革發展目標作貢獻上來。
——一切的重點是把更好地服務青年作為共青團自身改革的根本任務。
改革的道路可以走得很遠,改革的手段可以不斷創新,改革的成果可以全面開花,但最重要的是真正讓青年具有獲得感,這也是事業不斷前進的根基。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論述了當下中國的三大重點難點,第一是轉方式;第二是補短板;第三是防風險。認真思考共青團改革的重點難點,其實更多的也是要解決這三個難點重點。共青團的“轉方式”是要不斷地轉變工作內容、方式和模式,讓工作體制和體系更科學,更適應青年;共青團的“補短板”是要不斷加強和完善基層團組織建設,防止團組織與青年的關系在基層出現斷層;共青團的“防風險”是防止團組織的政治性動搖,出現邊緣化、走邪路、失效失能的現象,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
——解決這些重點難點,應側重于九個轉變:領導體制上
由傳統黨建帶團建向黨組織統一領導轉變
從黨組織層面,應研究出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共青團工作的意見》,確定共青團工作改革方向,加強黨組織對共青團工作的統一領導。完善領導體制,共青團組織實行分級管理、以同級黨組織領導為主的體制,受同級黨組織和上級團組織雙重領導,形成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體系。
從團組織層面,應主動獲取黨組織支持,加大保障力度,加強共青團組織陣地建設,統籌基層黨團組織工作資源配置和使用,完善共青團工作經費保障制度。
工作制度上
由軟性指標向硬性考核轉變
建立定期研究共青團工作制度,團的工作要向黨組織作定期匯報,邀請黨組織領導主持研究團的工作、與青年面對面交流,協助黨組織召開共青團工作會議。研究團的建設思路并提交黨組織,納入黨建工作總體部署,列為黨建工作責任制的重要內容,參與考核評優。
集中梳理、研究、修訂、健全共青團和青年工作制度文件,研究共青團工作考核指標,并納入企業黨建工作考核辦法之中。推出團委書記述職制度,對團干部業績作出評判。
工作定位上
由單一的政治型青年組織向橋梁型、服務型青年組織轉變
突出思想政治引領這一靈魂。通過青年分享會、與杰出青年對話、參與團中央“向上向善好青年”主題活動等,在青年中延伸和傳播黨的政治思想。特別是在集團改革重組的背景下,加大形勢任務教育,幫助青年正確認識企業面臨的機遇挑戰和肩負的歷史使命,樹立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激發爭當改革先鋒的價值追求。
突出助手橋梁這一基本職能。作為企業聯系青年的樞紐,主動承擔企業青年事務,進一步完善青年思想狀況常態調研機制,積極建構青年政策體系,建立青年工作運行機制,為企業出謀劃策,為青年代言發聲。
突出服務青年這一根本任務。始終堅持以青年為中心,充分發揮團組織在企業民主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保證青年民主權利。暢通青年意見表達渠道,深入了解職工群眾的意愿,積極反映職工群眾的呼聲。以船員青年、一線青年、困難青年、海外青年等為重點群體,構建覆蓋廣泛、運行有效、科學規范的服務體系,真正為基層青年辦實事、解難事,讓船岸青年有更多參與感、獲得感和對團組織的認同感。
工作領域上
由內向型系統內活動向外向型參與企業管理轉變
建設和完善青年聯合會、創新基金組織、志愿者團隊、公益團隊、文學社等青年組織,使共青團工作領域向組織系統外拓展,逐漸形成以黨組織支持為核心,以各類青年組織為依托,以與企業部門、基層、社會機構協作互助為基礎的功能手段完備和富有成效的企業化、社會化互動體系。
深入開展青年創新創效類活動,舉辦創新創效大賽,建立相關機制,大力扶持青年創新課題立項、研究、實施和成果轉化。
深入開展“改革創新、青年先行”活動,以爭創“號崗手隊”為依托,圍繞企業改革重組、技術創新、轉型升級,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推進青年在管理提升、開源節流、降本增效、安全環保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在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建設和重大科技攻關等急難險重任務中不斷錘煉。
工作重心上
由以系統層面為重點向以基層一線為重點轉變
把加強團的基層基礎建設當作重點工程來抓,推進標準化建設,使基層團組織不斷增強活力。確立基層組織標準,加強基層團組織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制度建設、經費保障、基礎臺賬、信息宣傳等基礎工作的指導和梳理,創建“標準化團支部”,并進行試點推廣。深入開展“樣板團組織”創建,制定績效評價準則,樹點擴面,整體推進。
工作重心向基層企業轉移,構建以垂直管理為特色的組織網絡,建立基層團組織聯系人制度,指導基層開展青年素質工程、青工技能競賽、導師帶徒、聯誼交友、心理疏導等品牌活動,幫助基層團組織實現規范化運作。堅持分類管理和以青年為本,以青年喜聞樂見、便于參加的形式開展工作,逐步建立起運轉能力強、青年參與廣、更加富有效能的工作機制。
工作內容上
由組織事務向青年事務、事業項目轉變
在傳統黨的青年工作的基礎上,加強共青團組織的行政職能和社會職能,在推動青年事務、事業項目,指導和協調青年教育、培訓、服務、維護等方面,開辟團組織發揮作用的新領域、新內容。
協同黨組織和組織人事部門,進一步構建平臺,為青年創造發展和展示的空間。強化青年學習平臺,推動青年講堂行動化、靈活化,探索建立團校、打造全方位立體化青年培訓教育平臺。規劃青年發展平臺,加強青年職業生涯導航政策研究和推動,注重優秀青年人才典型挖掘、培育和輸送。
在原有品牌活動優勢的基礎上,以創造性的、開放的思維,培育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活動品牌。通過活動匯聚青年精英。同時,積極參與企業文化建設,推出一批青年文化典型,傳播企業正能量。
工作方法上
由偏重傳統引導方式向全面導入“互聯網+”轉變
運用網絡化手段,打造信息化載體,推進“信息化共青團”建設。積極爭創共青團中央“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試點單位,策劃和建設企業內部“青年之聲”平臺并實現互聯,通過該平臺接受青年咨詢、求助和問題反饋,并開展線下主題活動和實地幫扶活動,打造網上網下互聯互通、有機融合的“互聯網+共青團”的全媒體工作新格局。
成立新媒體工作小組,加大團內新媒體產品開發、編輯、制作實力,充分發揮互聯網、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正面引導作用,打造一批青年題材的微電影、微視頻等新媒體原創作品。
探索建立共青團團員信息化平臺、青年志愿者信息化平臺和各類先進青年、才藝青年信息庫和工作群組。
管理模式上
由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管理向上下結合的三維模式轉變
建立完善上下互動的工作推進機制。主動面向基層團組織征集意見建議,組織基層團干部代表參與團的決策研究,結合基層實際研究制訂政策、設計開展活動。完善上級團組織對下級團組織的考核制度,探索下級團組織對上級團組織的監督制度。
建立完善左右協同的工作聯動機制。探索建立黨政部門共謀、群團組織共推、職能部門對接的合作機制,針對重點品牌工作加大交流溝通力度,撬動和對接各種資源,整合各方面力量開展工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構建“大團建”格局。
建立完善內外結合的工作協作機制。轉變工作理念,加大協同合作意識,從新的高度、新的領域、新的視角積極探索服務青年的新模式,通過高校聯動、企業共建等方式,加強合作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資源,逐步探索共青團社會化之路,利用外部資源為青年提供服務。
團干隊伍上
由單打獨斗的現狀向逐步配強配優轉變
加強團組織領導班子建設。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選拔工作經驗豐富、在青年職工中威信高的同志,推薦為各公司團組織換屆人選。大力倡導通過公開競聘、公推直選等方式選拔基層團干部。以交流輪崗、掛職鍛煉等方式,適當增加系統團委領導班子成員兼職比例,通過增加兼職數的方式增強團的工作力量,積極選配基層一線優秀青年代表人物,充實到系統團委,團干部按上級要求享受政治經濟待遇。
關注團干部職業規劃,把團干部納入企業黨政干部培訓序列,有計劃地選送優秀團干部進行外部培訓,全面提高團干部素質,為企業培養和儲備既熟悉黨團工作、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責任編輯:崔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