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勝根(廣東江門日報社,廣東 江門 529000)
?
新媒體虛假失實報道的原因及對策
呂勝根
(廣東江門日報社,廣東 江門 529000)
摘 要:客觀事實是新聞報道的第一要素,堅持新聞的真實性,是對傳統媒體,也是對新媒體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性要求。近年來,新媒體的發展以及傳播技術和手段的多樣化,使得新媒體各類報道具備了前所未有的傳播速度和廣度。與此同時,一些虛假失實報道通過不同渠道出現在新媒體上,欺騙和誤導受眾,對社會和有關方面造成危害。本文關注新媒體虛假失實報道這一新問題,并從多個方面深入分析了新媒體虛假失實報道的原因,并給出了一些針對性強、具有建設性意義的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虛假;失實
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的發展一日千里。微博、微信、網絡論壇等,給了人們充分表達的平臺和空間,讓新聞報道或類似于新聞報道的信息內容得到更快速、更廣泛的傳播。其時效性、個性化是傳統媒體所不能比擬的。
不可否認,新媒體帶來了海量報道,但這些報道魚龍混雜,既有可讀性強的報道,也有虛假或失實報道。而虛假、失實報道的作者,有的是沒有受過新聞專業訓練的普通百姓,也有些是受過新聞專業訓練的媒體人。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陀^、真實是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不管在什么平臺上發布的報道,都必須建立在事實準確的基礎上。傳統媒體不能違背這個原則,新媒體同樣也不能違背這個原則。
近年來,新媒體虛假失實報道層出不窮。有些報道影響小,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或者只是在某些地方引起關注。而有些虛假失實報道,通過新媒體傳播,再加上傳統媒體推波助瀾,在全國范圍內都產生一定影響。
2016年春節前后,一條“上海女孩因一頓飯逃離江西農村”的熱門網帖經新媒體傳播后引發廣泛爭議。后來,根據網絡部門的信息梳理,發帖者“想說又說不出口”并非上海人,而是上海周邊某省的一位有夫之婦徐某,春節前壓根沒去過江西,她所發布的報道內容,從頭至尾都是虛假的。虛假報道是為了達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發布假信息達到欺騙當事者的一種輿論,不能真實反映客觀事物本來面貌。凡虛假報道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即報道者離開新聞賴以產生和依存的客觀事實,任意憑著個人的主觀愿望或依據他人的意志去作報道?!吧虾E⒁蛞活D飯逃離江西農村”就是一個典型的新媒體虛假報道。
2015年以來,一則“22路公交車女孩”的虛假報道頻繁見諸全國各地眾多微信公眾號。到網上一查,一模一樣的版本,出現在全國很多地方新媒體平臺上,只是移花接木,換上當地的一些地名而已。
至于失實報道,在新媒體上則更加多見。2016年1月19日,唐山某自稱坐擁17萬粉絲的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條名為“據爆料,某醫院的醫生竟在醫院打病人,是真的?”的新聞報道后,引起了唐山諸多網友的關注。該平臺并未調查清楚事件真相,就以質疑醫院的口吻報道了此次打人事件。隨后“@華北理工大學吧”等博主對事情進行了調查,同時發布了事實的真相是:病人提出超標使用安定藥未得到滿足,然后情緒激動狂躁的打砸醫生,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生出于自衛,所以才對其進行了制止。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新媒體虛假失實報道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無中生有,憑空捏造,添枝加葉,層層拔高,要件殘缺,隱瞞事實,偷梁換柱,移花接木,牽強附會,因果不符等,其中既有故意的,也有非故意的。新媒體虛假失實報道和傳統媒體一樣,一旦出現,就會對社會或他人帶來不好的影響,有的甚至會帶來恐慌情緒,影響社會穩定,危害很大。唐山某微信公眾號不明事情真相就隨意傳播“醫生打人”的謠言,擾亂公序,危害社會。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是在人為激化這種矛盾。
新媒體虛假失實報道因何產生?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新媒體好比一把雙刃劍,不同的人去使用,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新媒體為人們發表報道提供了及時、便捷的渠道,某些當事人在某些事件當中,為了自己的利益,刻意虛構或歪曲、片面反映事實,再通過新媒體發布出去,就造成了虛假失實報道。而虛假失實報道的收益大于風險,出了問題,很多都不了了之,少有問責,這也是虛假失實報道多發的一大原因。“上海女孩因一頓飯逃離江西農村”、“22路公交車女孩”的虛構程度幾乎達100%,就像小說一樣夸張,但因為披著當事人親歷并講述的外衣,頗具迷惑性,讓很多網友信以為真。但造假者并沒有被有關方面追究責任。
第二,不少假新聞的發起者都說,最好忽悠的人群就是網民。此言不虛,在匿名或化名的新媒體平臺上,人性的陰暗面總是可以爆發到最大程度。與傳統媒體頒發記者證等管理方式不同,新媒體用戶缺乏管束,“開放性”與“隱蔽性”共存,一時間人們很難獲知其真實身份和真實意圖。由于新媒體具有小、快、靈、散的特點,難以進行全面、細致的內容監管,加上用戶身份隱蔽,于是人們就在新媒體平臺上隨意發表自己平日里不敢說的內容與情緒,在表達時缺乏約束,就會信馬由韁,信口開河,虛假失實的情況就會時有發生。而在傳播過程中,一些讀者也變成虛假失實報道的評論者、轉發者和推動者,借機表達自己的情緒,很容易失去冷靜、理智、客觀、真實。其實,在一系列假新聞事件中,假新聞起的往往只是導火索的作用。大家將一個假新聞炒的沸沸揚揚,最終達到假新聞制造者的目的。
第三,新媒體上一些內容的發布者缺乏新聞專業訓練,對新聞真實性要求缺乏了解,自身對報道的真實性要求不高,缺乏自我把關意識,也不愿花時間去核實真相,對一些小道消息,或是來路不明的消息直接予以發布,造成虛假失實報道的流傳。
第四,如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新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面對新聞競爭加劇,同質化現象嚴重的局面,在策劃、炒作之風的影響下,一些新媒體操作者缺乏社會責任感,或是被某些利益所驅使,或是為了吸粉,博取更多讀者的關注和點擊,不但樂于搞標題黨,還喜歡聳人聽聞,捕風捉影,移花接木,追求轟動效應,沒有猛料就自己造“猛料”,早就把新聞真實性的底線拋到九霄云外。他們中有些人心態浮躁,態度不端,心術不正,這樣一來,有意或無意地推出虛假失實報道就在所難免了。
第五,有些新媒體的操作者曾是傳統媒體人,有的現在仍然是傳統媒體人,他們經過了新聞專業訓練,也知道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性,但由于新聞職業道德的缺失,能力的欠缺,也或者是利益的影響,有時也會出現虛假失實報道。
客觀來說,要想完全杜絕虛假虛假失實報道是很難的,特別是在新媒體迅速發展、遍地開花的情況下。但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新媒體虛假失實報道,則是可以做到的。
要減少新媒體虛假失實報道,需對癥下藥。為什么虛假失實報道屢禁不止?從社會背景來說,一些人缺乏良好的思想道德,誠信缺失,這是一個重要原因。美國現代新聞之父普利策說:“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嚴謹追求真理的熱望,最正確的豐富知識,以及最忠誠的道德責任感,才能將新聞事業從商業利益的臣屬,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會利益的敵對上拯救出來?!苯陙?,我國通過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對公民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其中就包括誠信教育,這是很有必要的。在操作層面,可以將一個人的誠信度進行量化和記錄,如果有人制造或有意傳播虛假失實報道,就要記錄到其個人信用檔案上,今后在貸款等方面對其予以限制。
從新媒體報道的源頭、渠道和終端上,也可以對報道發布者進行提示和監督。比如,騰訊微信、新浪微博等運營商在為客戶開通相應服務時,可提醒客戶發布報道一定要客觀真實,不得進行虛假失實報道,雙方還可就此簽訂電子協議。通過這種方式,對客戶進行新聞報道真實性的宣傳、告知和約束,一旦發現虛假失實報道,就要通知發布報道的客戶自行刪除,或直接在后臺強行刪除,對于多次發布虛假失實報道的客戶,可暫停服務,以示懲戒。廣大網友是新媒體的終端受眾。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群眾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他們可以第一時間發現、辨別、考證報道是否虛假、失實,并就了解到的情況向運營商舉報,運營商可給予獎勵。對于情況嚴重的,還可以與當地的網警聯系,立功者也可拿到相應獎勵。
光憑人們的自覺來減少新媒體虛假失實報道的發生,是不夠的。涉嫌造假的新媒體或個人,如果情況惡劣,對社會或他人造成嚴重危害的,還應追究法律責任。2016年3月7日,江門某微信公眾號發布一個帖子《江門出大事,110已證實不是假的!不知道你就慘了!擴散!》,稱有外地人在江門搶小孩,點擊量超過13萬次。3月8日,江門網警發現該帖后,核查證實系謠言。江門市公安局立即通過官微辟謠。3 月8日中午,警方抓獲發布者黃某,其供述“為提高微信公眾號的關注度、點擊率和廣告收益,編造謠言”。警方稱:黃某“涉嫌編造、傳播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罪”立案調查,并被刑事拘留。
新媒體從來不是法外之地,虛假內容的發布,突破的是法律和道德的底線,輕則侵犯個體權利,重則造成恐慌,我國刑法、“兩高”有關司法解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都對懲治網絡謠言作出了相關規定。在我國《刑法》中,第246條第1款規定,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第十九條規定:“互聯網出版的內容不真實或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互聯網出版機構應當公開更正,消除影響,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p>
誠然,對于那些已經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但并未產生明確危害行為、沒有明確危害對象的新媒體虛假失實報道,仍存在概念不清、界定不明、處置不當的情況。完善法律法規、嚴懲故意失實、嚴罰非故意失實是一種有震懾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這方面的一些細節還需要不斷完善,以使相關法律法規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才能產生最大效用。
參考文獻:
[1] 趙振宇.嚴格生產程序杜絕虛假新聞[J].新聞研究導刊,2011 (4).
[2] 張艷楠.如何避免虛假新聞報道[J].記者搖籃,2015(5).
[3] 姚遠銘.失實報道危害性淺析[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07-26.
[4] 靖裕思,馬丹晨.突發事件中新聞報道的失實與對策[J].青年記者,2014(5).
[責任編輯:傳馨]
作者簡介:呂勝根,男,廣東江門日報《財智周刊》主編,主要從事新聞采編工作。
收稿日期:2016-03-02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4-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