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奇釗 彭 耿(.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長沙 4005;. 吉首大學商學院 湖南吉首 46000)
?
武陵山片區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與信息貧困研究*
趙奇釗1彭耿2
(1.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長沙410205;2. 吉首大學商學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文章從五個維度建立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并在構建評價模型的基礎上考察了武陵山片區信息化發展狀況,通過與鄰近四個省市及全國平均水平的比較,對武陵山片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和信息貧困程度進行了客觀的分析,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信息扶貧對策。
〔關鍵詞〕武陵山片區信息化發展水平信息貧困
〔分類號〕G250.7
〔引用本文格式〕趙奇釗, 彭耿.武陵山片區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與信息貧困研究[J].圖書館, 2016(1):65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3YJA870022)、湖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3ZK 3029)、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湘教通〔2014〕247號:287)資助。
由于收入差距和信息差距互為因果,經濟收入的“馬太效應”帶來了信息的“馬太效應”,信息貧困在落后地區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嚴重制約著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尤其在集中連片特困區,由于惡劣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的社會環境和自身經濟發展水平滯后等原因,信息貧困現象更為嚴重。2011年出臺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已明確把集中連片特困區作為扶貧工作的主戰場。武陵山片區涉及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的11個地市(州)共71個縣(區、市),是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于一體,跨省交界面積大、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區,是典型的集中連片特困區。信息貧困是武陵山片區多維貧困中一個重要的維度,對武陵山片區信息化發展水平和信息貧困程度進行研究,對于構建武陵山片區信息扶貧機制,加快其脫貧致富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信息貧困的研究方面,Kagan認為,信息貧困的人群是社會經濟地位和人口學特征上處于劣勢的人,例如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農民、少數民族和殘疾人等[1]。Jung和Qiu研究發現,信息貧困已經不僅僅是用戶沒有信息設備,而是用戶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信息技術和設備來滿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信息需求[2]。胡鞍鋼、周紹杰認為,信息貧困是指那些被剝奪了獲取知識與信息能力和機會的人們,不能夠參與創造和分享以知識為主的社會文明成果,其本質就是與現代化隔離、與對外開放無緣、與經濟全球化無關,形成知識社會與信息社會的“落伍者”或“邊緣化人群或地區”[3]。Hargittai[4]和Savolainen[5]提出,“數字鴻溝”不僅要關注信息量和信息設施的差距,還要關注信息能力和信息素養的差距,并將這種差距稱為“第二層次的數字鴻溝”。胡鞍鋼、周紹杰指出,在發展知識為基礎的新興經濟以及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經濟的過程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知識發展水平是影響信息普及的兩個最主要的因素[6]。張大偉、王靈麗認為,在貧困地區,政府的信息行為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最重要的力量[7]。Yu.L.Z.通過對個人日常信息活動的數據分析,發現信息貧困是指個人缺乏足夠的機會和自由使用社會中的信息資源,信息行為的局限不僅本身構成了信息貧困的表現,還會限制信息利用及信息資本的形成[8]。王俊文研究了如何加強貧困地區對經濟信息的開發與利用[9]。孫貴珍等認為,農民信息購買力不足是農村信息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10]。陳響坤、曾強以清新縣石潭鎮格水村的貧困戶為調查對象,分析了文化素質、社會信息環境、經濟能力、思想觀念四個因素對貧困農村信息貧困的影響[11]。李忠斌、毛中明等研究發現“電腦農業”對農民收入有較大的影響[12]。劉燦對留守兒童信息貧困的原因及其信息權利保障問題進行了分析[13]。劉亞認為,現代青少年雖然生活在信息資源豐富的環境中,但同樣存在信息貧困問題[14]。這些研究成果對信息貧困程度的研究都停留在定性分析層面,缺乏定量的研究。
在武陵山片區貧困的研究方面,諸多學者研究了武陵山片區內湘西、恩施、涪陵、銅仁、萬州等區域的農村扶貧政策、扶貧方式、扶貧貸款、扶貧績效等問題,沒有涉及信息貧困問題的研究。因此,建立一個指標體系來評價武陵山片區信息化發展水平,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來明確片區信息化發展狀況和信息貧困程度,很有必要。下文將從電話普及率、互聯網普及率、廣播覆蓋率、電視覆蓋率和人均郵電業務量等五個維度,構建模型來綜合評價武陵山片區信息化發展水平,并為緩解武陵山片區信息貧困程度提供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3.1樣本說明
武陵山片區涉及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的11個地(市、州)共71個縣(區、市),其中湖南37個縣市區,貴州16個縣市區,湖北11個縣市區,重慶7個縣市區。片區地處湘、黔、鄂、渝四省市邊境,屬于武陵山脈范疇,面積約17.18萬平方公里,是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于一體,跨省交界面積大、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地區。經濟不發達、交通不便利和基礎設施落后導致了片區信息貧困,其主要體現為信息獲取手段匱乏。我們分別從電話普及率、互聯網普及率、廣播覆蓋率、電視覆蓋率和人均郵電業務量等五個指標來綜合評價武陵山片區2003-2011年間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并與湖南、湖北、重慶、貴州以及全國信息化發展平均水平進行比較,以明確武陵山片區信息貧困的程度。
為便于分析,根據各縣市所處的位置將整個武陵山片區劃分為7個區域,分別為:湖南省的張家界區(包括張家界市管轄的縣市和石門縣)、湘西州區(湘西自治州管轄的縣市)、懷化區(包括懷化市管轄的縣市和安化縣)、邵陽區(包括邵陽市管轄的縣市和婁底市管轄的縣市);湖北省的恩施區(包括恩施州管轄的縣市和宜昌市管轄的縣市);貴州省的銅仁區(包括銅仁市管轄的縣市和遵義市管轄的縣市);重慶市的黔江區(包括黔江州管轄的縣市)。原始數據來自于各地區及各縣歷年的統計公報,由于我們對區域重新做了界定,因此上述7個區域的數據在71個縣市原始數據的基礎進行整理計算得到,整個武陵山片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是這7個區域信息化發展水平的平均值。
3.2評價方法
3.2.1數據標準化
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可以消除數據不同量綱的影響。本文采用均值——標準差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如下式所示:

3.2.2指標權重的確定
利用標準化數據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確定權重的方法很多,本文采用相關矩陣賦權法,其基本步驟如下:
第一步,計算五個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L,令

如果系統中第i個指標與其他指標的相關系數較大,則表明該指標對其他指標的影響較大,也就是說它在信息貧困程度評價中的作用較大,因而要賦予它較大的權數;反之,則賦予其較小的權數。
據此,第二步計算如下:

li表示第i個指標對其他指標的總影響。
第三步,通過對li歸一化來得到各個指標的權重:

利用武陵山片區的平均數據,按照上述方法計算的五個指標的權重如表1所示。表中的權重是利用武陵山片區的相關數據計算而得,為了下文的比較分析,其他區域信息化發展水平的計算也采用表中的權重。

表1 五個指標的權重
3.2.3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
利用表1的權重,對五個指標進行加權平均來評價信息化發展水平,基本計算公式如下:

3.3結果分析
3.3.1武陵山片區7個區域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分析
根據上述方法,利用所搜集的數據對武陵山片區7個區域的信息化發展水平進行評價,結果如表2。

表2 武陵山片區各區域信息化發展水平
由表2可以看出,武陵山片區7個區域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在2003-2011年間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其中,提升幅度最大的是懷化區,從2003年的-1.803提高到了2011年的2.882,9年間提高4.686,居片區之首;而提升幅度最小的是銅仁區,從2003年的-1.348提高到了2011年的0.278,9年間提高1.626。另外,雖然各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在各年間均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各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之間呈現出了較大的差異,2011年信息化發展水平接近3的有張家界區和懷化區,在2附近的有恩施區、湘西區和黔江區,低于1的有邵陽區和銅仁區。張家界區由于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和這些年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信息通訊業的消費,懷化區作為大西南的鐵路交通樞紐,其龐大的客流、物流也帶來了信息通訊業的消費,而邵陽區和銅仁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則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自然資源的限制處于較低的水平。
數據顯示,9年間武陵山片區7個區域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均呈現出增長的趨勢,但同時也可以看出,片區內7個區域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呈現出典型的兩極分化現象,信息化發展水平高的區域與信息化發展水平低的區域之間的差距呈現出擴大趨勢。
3.3.2武陵山片區信息貧困程度分析
通過對武陵山片區與鄰近四個省市以及全國的信息化發展平均水平橫向比較來反映武陵山片區的信息貧困程度,詳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武陵山片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遠低于各相鄰省市及全國水平。2003年,武陵山片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為-1.439,比同期湖南省的信息化發展水平低1.386,比湖北省低2.128,比重慶市低2.241,比經濟比較落后的貴州省低0.637,而比同期全國的信息化發展平均水平低2.66。這種落后的狀況直到2011年都未得到改善,反而呈現出加大的趨勢。與2003年相比,2011年武陵山片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雖然上升到了1.515,但仍低于同期湖南省信息化發展水平2.094,仍低于湖北3.2、重慶3.475、貴州1.12,低于全國信息化發展平均水平4.967。武陵山片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仍遠遠落后于相鄰省市與全國平均水平。

表3 武陵山片區與鄰近省市以及全國信息化發展平均水平
可以看出,武陵山片區的信息化發展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其增長趨勢與相鄰省市及全國相比相對平緩,這使得武陵山片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與相鄰省市及全國之間的差距逐年擴大,凸顯出武陵山片區信息貧困程度較深。
通過對武陵山片區的信息化水平的評價和比較,可以看出,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武陵山片區的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其相鄰省市及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依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表明整個片區信息貧困程度較深,顯示出信息基礎設施的匱乏和信息通訊服務消費水平的低下。武陵山片區信息化的滯后發展,使片區內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無法通過方便、快捷的信息渠道及時獲取相關的有用信息,難以享受到信息化社會所帶來的信息文明成果,日益成為信息社會的邊緣群體,在承受經濟貧困的同時又陷入信息貧困的困境。因此,必須把握地區特征,有針對性地開展信息扶貧工作,具體辦法如下:①加快武陵山片區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降低電信資費;②突出教育的戰略地位,加強信息化人才培養及信息知識普及;③制定中長期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確保信息化發展規劃的整體協調性和保持各項政策的連續性。
(來稿時間:2015年7月)
參考文獻:
1. Kagan A.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rich and the information poor, both within countries and between countries: A composite policy paper[R]. IFLANET,1999
2. Jung J. Y., Qiu J. L., Kim Y. C. Internet connectedness and inequality: Beyond the Divide[J].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1, 28(4):507-535
3. 胡鞍鋼,周紹杰. 中國的信息化戰略:縮小信息差距[J].中國工業經濟, 2001(1):22-26
4. Hargittai E. Second-level digital divide: Differences in people’s online skills[J]. First Monday, 2002,7(4):1-19
5. Savolainen R. Network competence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on the internet[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02,58(2):7-25
6. 胡鞍鋼,周紹杰. 新的全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數字鴻溝”[J]. 中國社會科學, 2002(3):34-48
7. 張大偉,王靈麗. 信息均衡與“草根經濟”產業化——基于一個西部貧困縣的案例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9(8):111-114
8. Yu L. Z. How poor informationally are the information poor? Evidence from an empirical study of daily and regular information practices of individuals[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10,66(6):906-933
9. 王俊文. 反貧困必然選擇:農村貧困地區“信息扶貧”的關鍵解讀[J]. 江西社會科學, 2010(1):237-241
10. 孫貴珍,王栓軍,李亞青. 基于農村信息貧困的農民信息購買力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10, 26(6):364-366
11. 陳響坤,曾強,周雪華. 貧困農村信息貧困的原因及對策——以清新縣石潭鎮格水村為例[J].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 22(7):181-183
12. 李忠斌,毛中明,王彥. 民族地區信息技術扶貧效果評價——以湖北省利川市推廣“電腦農業”為例[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 31(5):114-119
13. 劉燦. 農村留守兒童信息貧困問題研究[J].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 2011, 23(12):169-171
14. 劉亞. 將青少年納入信息貧困研究視野:來自青少年信息行為研究的證據[J].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12, 38(200):12-20
Assessment of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and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Poverty of Wuling Mountain Contiguous Destitute District
Zhao Qizhao1Peng Geng2
( 1.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 2. Business School of Jishou University )
〔Abstract〕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according to five dimensions is established and a model is built to investigate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atus of Wuling mountain contiguous destitute district. With comparing with four provinces and national, the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and information poverty of Wuling mountain contiguous destitute district are analyzed obj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Wuling mountain contiguous destitute district has achieved some success, but it lags far behind neighboring provinces and nationwide, which suggest that a deeper information poverty should exist. Finally, some targeted measures provide to alleviate information poverty.
〔Keywords〕Wuling mountain contiguous destitute district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Information poverty
〔作者簡介〕趙奇釗(1971-),男,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研究員,吉首大學商學院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信息管理;彭耿(1979-),男,吉首大學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經濟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