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武定縣人民醫院 云南武定 651600
婦科盆腔手術圍手術期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
劉萍
武定縣人民醫院 云南武定 651600
目的:探討婦科盆腔手術圍手術期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2015年1月ˉ2016年6月抽選80例婦科盆腔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組40例,對照組僅行婦科盆腔手術相應護理,觀察組行圍手術期綜合護理,對比兩組手術前后D-D水平變化,統計DVT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手術前后D-D水平變化不明顯,術后D-D水平、DVT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對婦科盆腔手術患者圍手術期給予積極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預防DVT的發生,提高滿意度,值得推廣。
婦科盆腔手術;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護理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在婦科盆腔手術中比較常見,指靜脈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內凝結進而發生血液循環不暢的情況。本病不僅發生率高而且預后差,可能發展為慢性血栓綜合征、機械肺栓塞、瘀滯性潰瘍等,嚴重影響手術患者術后康復效果[1]。文獻報道[2]顯示對婦科盆腔手術患者給予預防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DVT等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為進一步探討圍手術期行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6月抽選80例婦科盆腔手術患者,分別給予常規護理與圍手術期綜合護理,現將資料搜集與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隨機抽選的80例婦科盆腔手術患者,此80例患者入院24h內經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評估(Autar)顯示評分>10分有患病風險,其中39例評分≥15分有高風險。按照入選病例的入院就診順序編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40例。觀察組年齡在25~58歲之間,平均年齡(46.39 ±3.60)歲,疾病類型:子宮肌瘤18例,卵巢囊腫13例,子宮腺肌病6例,子宮內膜異位癥3例,手術方式:開腹手術27例,腹腔鏡手術13例,合并癥:高血糖13例,高血壓6例;對照組年齡在27~61歲之間,平均年齡(46.49±3.51)歲面,疾病類型:子宮肌瘤22例,卵巢囊腫12例,子宮腺肌病5例,子宮內膜異位癥1例,手術方式:開腹手術23例,腹腔鏡手術17例,合并癥:高血糖15例,高血壓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疾病類型、手術方式、合并癥等一般資料上組間對比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僅行婦科盆腔手術相應護理,包括術前指導、術中配合與術后觀察等,觀察組基礎護理內容與對照組一致,與此同時行以下圍手術期綜合護理措施:①術前評估與宣教:患者入院后即詳細詢問病史,完善各項術前檢查嚴密監測體征,24h內采用Autar量表進行DVT風險評估,評估指標包括體重指數、活動、創傷風險、高危疾病、特殊風險等,評分>14分者3天評估1次,評分≤14分者每周評估1次。根據評估結果對高?;颊呒訌婎A防性干預,向患者詳細介紹DVT相關知識,提高患者疾病認知水平,叮囑患者家屬一旦發現異常情況需及時告知醫護人員確保第一時間及時處理。②術中配合:術中需密切配合主治醫生完成手術過程,動作需輕柔、利落,以免引起患者不適。一般而言手術時間越長術后并發癥風險也就越高,因此需盡量縮短手術時間,同時注意患者頭部平面低于手術平臺,在下肢部位墊高約 5cm小枕以保證靜脈回流。③術后監測與針對性護理:術后早期以半流質或流質飲食為主,適當增加飲水量促進靜脈血液稀釋。臥床期間指導患者采取去枕平臥位禁止自行使用枕墊以免造成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障礙。根據患者病情及手術類型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如疼痛程度較深可給予適量止痛藥物并鼓勵盡早下床活動。DVT高風險患者每隔1h需改變一次體位,同時注意觀察外露足趾顏色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同時指導踝泵運動,進行屈伸、繞環訓練,具體訓練方法為:取去枕平臥位,放松下肢腳尖上勾盡量朝向自己,堅持 10s后再將腳尖下壓到最大限度維持 10s后放松,5min/次,每天練習5次。1.3診斷標準 根據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進行確診,臨床癥狀表現為:與健側下肢對比患肢腫脹明顯;靜脈血栓壓痛明顯;Homans征陽性;D二聚體(D-D)陽性。
1.4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前后D-D水平;根據以上診斷標準判斷是否出現DVT,計算DVT發生率;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護理質量評分,滿分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80~90分為基本滿意,<8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0%。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資料將錄入SPSS19.0軟件,借助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其中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并行t值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用X2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D-D水平變化對比 兩組患者術前D-D水平相近,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對照組 D-D水平顯著提升,且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D-D水平變化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D-D水平變化對比(±s)
觀察組對照組t P40 40 0.30±0.18 0.31±0.77 0.462>0.05 0.32±0.20 0.44±0.59 8.550<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DVT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術后有3例患者發生DVT,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患者術后DVT發生率對比[n(%)]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對比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對比[n(%)]
DVT是婦科盆腔手術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如果發現不及時或治療不合理將造成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嚴重時可導致患者喪失下肢部分或全部功能,不僅延緩術后康復進程,而且影響術后生活質量[3]。婦科盆腔手術之所以易并發 DVT,是由于盆腔內分布有大量靜脈,而且管壁極薄,術后容易造成盆腔內瘀血影響血運狀態,此外,長時間臥床也會致使下肢受到壓迫干擾下肢血運,在禁食期間機體流失大量液體,血液黏度逐漸提升可進一步增加DVT發生風險[4-5]。因此對婦科盆腔手術患者給予全面、合理的護理干預是預防DVT發生的關鍵,在減輕患者痛苦的同時可降低經濟負擔,應用前景比較廣闊。
本次研究共抽選80例有DVT風險的婦科盆腔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后分別給予常規護理與圍手術期綜合護理,對比相關指標發現觀察組 D-D水平與術前相比變化不大,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D-D能夠反映纖維蛋白溶解功能,D-D水平升高則提示血管內有活化血栓形成。觀察組僅有3例出現DVT,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預防性護理干預可有效預防DVT的發生,與此同時,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并發癥減少的同時患者護理滿意度也得到提升,對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具有重要價值,與盧靜[6]等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婦科盆腔手術患者圍手術期積極行預防性護理對策可有效減少DVT的發生,加快術后康復,提高患者滿意度。
[1] 朱曉青,甘燕玲,張國群,等.婦科盆腔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中西醫預防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2,27(12):95-96.
[2] 嚴俊麗,顧曉琴.護理干預在預防婦科腹腔鏡手術并發深靜脈血栓中的作用[J].中國民康醫學,2011,23(2):204-205.
[3] 周惠玲,程秀華,甘燕玲,等.經絡彈力襪預防婦科盆腔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評價[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80-84.
[4] 黃小紅,管玉梅,吳泉玲,等.壓力帶與抗栓泵聯合使用預防婦科盆腔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7):523-525.
[5] 屠悅,林雪娟.圍術期預防性護理干預對預防婦科盆腔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6,14(21):2194-2196.
[6] 施曉燕,盧靜.預防性護理在減少婦科盆腔 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5,2(5):111-112.
劉萍(1968年8月-),女,漢族,大專學歷,主管護師,主要從事婦產科護理工作。
R246.1+83
A
1672-5018(2016)12-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