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摘 要】很多地方電視臺都有文化強市的要求,但從資金投入、表現手法等方面都無法與央視和省級臺相提并論。因此,需要找到適合地方臺欄目創作的方式方法。本文立足地方臺角度,以實踐經驗結合電視理論,從欄目定位、形態結構、拍攝方式等方面簡明闡述了作者觀點。只要能找準地域文化特點,運用好恰當表現手法,地方臺就一定能創辦出有競爭力的歷史文化類品牌欄目。
【關鍵詞】地方電視臺 歷史文化類欄目 扎根本土 紀實拍攝 互動性
長期以來,央視以及省級衛視都做過大量的涉及歷史文化類的欄目,其中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如《探索發現》《走遍中國》《荊楚記憶》等,還有許多大制作的歷史文化類系列片,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作為地方電視臺,無論是從資金投入、整體把握還是表現手法等方面都無法與它們相提并論。
因此,地方臺歷史文化類欄目的創辦就需要有自己的特點和運作的方式方法。
一、扎根本土,發揮地域優勢,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地域文化是地方電視臺文化欄目的靈魂和根基所在,也是地方電視本土化、特色化的源泉。地方電視臺制作有特色的文化節目,首先節目內容選材方面要盡量發揮地區優勢,體現地方特色。這些節目的內容和選題,在地域上、心理上、情感上,都非常接近大眾,觀眾熟悉,就容易對節目產生親近感,提升興趣。這樣做既符合貼近性原則,能夠吸引觀眾的眼光,又能夠體現出差異性,避免與其他電視臺在內容上的重合。遼陽是一座擁有2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史跡斑斑,人文薈萃,坊間更流傳著諸多民間傳說。遼陽廣播電視臺和遼陽博物館共同策劃的歷史文化尋訪類欄目《襄平記憶》,就是立足遼陽古城本土,通過對遼陽的人文景觀、歷史掌故、市井風俗、名人軼事、日偽遺跡和遼陽老照片的尋訪與探秘,展現城市的發展與變遷,挖掘古城文化內涵,重溫歷史,使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歷史記憶和文化遺產能夠重新煥發出它們本應具有的價值。欄目從風格、內容設置到包裝制作等都力爭更多地體現本地區的文化特征,根據本市的收視對象去構思、設置、拍攝不同的選題,使內容和形式更貼近現實、貼近生活,符合古城百姓的文化取向和欣賞習慣,獲得了文化上的親和力、地域上的親近感,使古城觀眾產生思想共鳴,最后獲得審美認同。
二、對題材創意性處理,提高節目可看性,激發觀眾收視興趣
面對久遠之事,歷史文化類欄目遇到的最大尷尬,便是如何呈現那些往事。既要排除虛構,又不能一味只是訪問、圖表和文字。央視的同類欄目和一些大制作的歷史文化類系列片,往往以扮演手法而再現歷史,讓虛與實、再現與歷史得以巧妙融合,因此讓人過目難忘。
然而作為地方電視臺,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資金投入,一期節目也不可能有太長的周期,所以情景再現式的搬演就顯得不那么現實。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襄平記憶》采用的方式就是,尊重歷史的同時,結合一部分故事傳說,做到雅俗共賞。在文字語言表現上,做到有一定色彩的文學品位和通俗易懂的電視語言相結合。在畫面語言表現上,做到自拍圖像、影視資料圖像、圖表、采訪與訪談、繪畫、電腦三維動畫、字幕等手段相結合。力求做到在節目中滲透著人文品位,體現出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在追述一段歷史、回憶一段往事中達到讓人們了解、回憶、思考、欣賞的目的。從而節省了大量的資金,降低了制作成本,也縮短了節目的拍攝制作周期,以使創意性和可看性兼具。
三、紀實拍攝手法結合多種攝錄器材優勢,增加觀眾收視體驗
紀實拍攝作為“記錄現實”的一種攝影手法,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中拍攝真實的影像,具有不虛構、不粉飾、不夸張等特點,有著記錄和保存歷史的價值。
地方電視臺由于資金等問題不能運用搬演手法,但還要避免歷史文化類節目產生的枯燥感,那有什么更適合的表現形式呢?我們在拍攝《襄平記憶》節目時,也面臨這樣的困惑。由于我們將節目定位為“追尋身邊的歷史,發現街頭巷尾的傳奇故事,襄平記憶,遼陽人的城事記憶”,所以,我們決定將紀實尋訪的拍攝風格引入節目創作,在尋訪的過程中利用電視藝術的手法,尋找與古城文化相關的歷史遺存和文化痕跡,通過對當地風土人情、山川風光、文物文獻、人物講述來再現古城歷史。大量的長鏡頭和紀實拍攝手法增強了節目的真實性和可看性,減少了文化歷史類節目表現形式的枯燥感,較好地向觀眾傳遞了“歷史就在身邊”的欄目定位和主題。
另外,當下各種拍攝“神器”不斷涌現,在不同題材攝影中也是各顯神通,效果不言而喻。
所以關注即將消失的文化遺存和傳統民俗,做好歷史文化欄目,為后人留做歷史資料,適當采用紀實拍攝手法和運用多種器材是較好的選擇。
四、轉變文化節目形態,增強欄目的互動性,實現雅俗共賞
如今的電視觀眾,不僅欣賞水平在不斷提高,而且對節目的參與意識也在增強。因此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還要處理好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辯證關系。長期以來,很多文化類節目一直固守著“高端”陣地,這肯定會與普通觀眾的關注焦點形成錯位,與觀眾的收視需求產生距離。如果文化類節目不放下“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架子,就勢必會陷入“窄眾化”的困境。其實,高雅和通俗之間并非是一條填不平的鴻溝,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題材不一定就不高雅。比如在創辦《襄平記憶》欄目初始,我們就刻意沒有把拍攝視角定位在大歷史研究考證層面,而是以百姓視角,著眼于坊間歷史記憶,百姓街頭巷尾身邊的歷史文化,而且每期節目后,還會以相關民謠或觀眾互動為結尾,更增加了此文化節目的思想性和參與性。整期節目從結構到語言都較好地表現了貼近性,節目既有文化品位又有一定的實用性和可看性,實現了雅俗共賞。
綜上所述,地方臺的歷史文化類欄目只要能依托其獨特的地域特征,運用好切合地方條件的恰當的表現手法,就一定能擁有自己獨特的存在方式,占據一席之地,成為大臺、大制作的歷史文化類節目的有效補充,同時也為地方電視臺的品牌建設增加競爭力。
(作者單位:遼陽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白立獻《地方電視臺文藝欄目的生存與發展探析》(J)《時代報告》2011年7月;[2]任菲《做好地方臺的歷史文化類欄目》(J)《新聞愛好者》2010年第2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