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蘭潔
摘要:我們要善于運用“新舊相交”的授課方式,即便沒有學習新動作,也要將舊動作重新組合,使其產生變化,同時,為學生設定新的目標,以達到新的訓練目的。進而能夠使學生一直保持對民間舞課堂的濃厚興趣,對整堂課不僅起到了促進作用,從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課堂教學;新舊相交
民族民間舞納入舞蹈教學,成為舞蹈教學的獨立學科,已近幾十年的歷程,成績之顯著,成果之輝煌,有目共睹。基于對前輩民間舞教學的學習和研究,現就對民間舞課堂的教學做出以下的分析和闡述。
一、課堂學習的重要性
課堂與舞臺是相一致的,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而言,把課堂上的教學成果搬到舞臺上才是舞蹈教學的最終目的。同樣,課堂教學也是舞蹈教學的基本形式,是提高民間舞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課堂上的民間舞教材是無數舞蹈工作者把從原始民間舞蹈中吸取、提煉、加工、改造、發展的民間舞素材,編排成的民間舞蹈語匯、舞句和組合。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并且得到鍛煉,為豐富舞臺經驗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民間舞課堂的組織
(一)備課是組織好一堂課的必要準備
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首先應對教學大綱及教材有一個全面而系統的了解和把握,并且在掌握每一個動作的訓練意義和方法的基礎上,對每一堂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做周密的考慮和設計。備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積累教材和教學經驗的好機會。
備課的主要依據有兩點。一是教學大綱和教材,它決定了課堂的進度和質量的要求,大綱中所規定的教材是教師備課的主要依據。同時也要根據教學對象和個人經驗設計出上課的具體程序、每個動作的分解方法以及組合方法,并根據預測的難點設計出解決方法;二是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已知學生的身體素質、已有水平和當前的思想情緒、群體優點,尤其要考慮到優秀學生的水平和較差學生的距離,找到合適的水平線,確定上課的具體方案,使備課具有針對性。
(二)“新舊相交”的授課方式
“新舊相交”的授課方式有兩種:一是完全練習上一堂課的全部動作,為鞏固已學過的東西,使其更加熟練;二是仍用學過的動作,只是組合的方式有變,新舊參半。我們要善于運用“新舊相交”的授課方式,即便沒有學習新動作,也要將舊動作重新組合,使其產生變化,同時,為學生設定新的目標,以達到新的訓練目的。進而能夠使學生一直保持對民間舞課堂的濃厚興趣,對整堂課不僅起到了促進作用,從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課堂的全方面訓練
1.形體及基本動律訓練
民間舞的形體包括挺、含、曲、伸、圓、三道彎等等,這是民間舞的根,無論怎么變都離不開它們。動律開法兒就是各民族舞蹈所提煉出的最典型、最具代表性、最有訓練價值的基本動作,這種基本動作就是民間舞的基本動律元素,即“根”元素,而這種“根”元素也正是各民間舞中的核心,是民間舞基本動律的綜合體。如:“云南花燈”中的“崴”,其特征是行走時出胯,腳型不勾不繃,自然抬起悠出。在“崴”的動律基礎上,“崴”步又分“小崴”、“正崴”、“反崴”等基本動律。根據不同“崴”步的特征再編排出“崴”步的段落組合,讓學生展開有順序、有層次、有規律的反復練習。如果不能掌握單一動律就不能形成基本動作,也就不能形成組合,更不符合民族民間舞蹈風格的統一。由此可見,民間舞動律和形體訓練是民間舞課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舞蹈的表現力
如果說藝術是人類心智的凝結,那舞蹈則是人類情感最直接、最自由、最酣暢淋漓的抒發和宣泄的一種形體活動。舞蹈通過心態、呼吸、情感與動作的結合,使其能夠充分的表達出舞蹈的中心思想。
(1)表情
面部表情是舞蹈情感表達最直接、最重要的部分。而眼睛則是傳遞情感的窗口、是內心活動和情感變化的集中表達。在學生理解動作要領,掌握民族舞蹈風格的同時,要仔細揣摩舞蹈的藝術形象,把自己融入音樂的情感中,才能做到形神兼備。
(2)呼吸與舞情
舞蹈是情感的產物,情感是舞蹈的核心。“呼吸”在舞蹈的情感表現中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呼吸有長短、動靜、輕重、緩急,在舞蹈中隨著情感的起伏、力度的強弱、速度的快慢而發生變化。正如情緒高漲時,呼吸隨之沸騰,而悠閑徜徉時,呼吸變得平靜。在課堂中,要讓學生合理的運用呼吸,以把握動作的內在力量,使肌肉充分舒張、收縮,從而達到動作流暢、形止而神不止的目的,使舞蹈也更具感染力。
3.重視民間舞的技巧訓練
技為藝而存在,而無技的藝卻無法存在。技巧對中國民族民間舞來說,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是體現民間舞風格的重要表現手法。
在民間舞課堂上,首先應進行元素性技巧訓練,即從民間舞中技巧部分提煉和分解成的元素技巧動作。如:維族舞中的“夏克轉”、朝族舞中的“原地轉”和“移動墊步平轉”、蒙族舞中的“碎抖肩”、東北秧歌中的“花邦步”和“圓場”都是要重復單一訓練的,其目的是解決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質,為元素技巧動作在整個連貫的表演性技巧中打下基礎;其次,是進行短句性技巧訓練,即民間舞中的技巧同風格動作組織串連起來的連貫短句,如:運用道具的朝族舞中的邊擊長鼓邊旋轉的動作、東北秧歌中一邊腳下花邦步一邊拋手絹花的動作、維族舞中頭頂碗下身跪轉的動作等等,其訓練配上音樂伴奏,不但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還使學生在掌握技術技巧的同時又強化了民族風格;第三是表演性技巧組合訓練,把技巧、風格和表演結合起來編排組合進行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民間舞技巧在舞蹈中的價值由此可見,集技巧、風格、情感為一體的民間舞更具有民族舞蹈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
(四)科學安排整堂課
一般來說,民間舞課堂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復習課,通常是在前半堂課或是用整堂課的前三分之一時間來完成,重要的是為了鞏固學過的動作、組合,這時就可以運用“新舊相交”的授課方式,促進學生進一步掌握其動作的風格韻味;二是開新課,在復習舊課后按教材進行新課的教授,從講解動作的風格特征開始,到基本的動律訓練,再到其表現力,最后進行技術技巧的訓練。
課堂教學的組織和安排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具體進行的,只有科學、合理的組織教學,才能使民間舞的教學成果有更好地展示。
三、從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來完善課堂的教學內容
(一)加強自身修養
教學以教師為主導,教師的水平決定了教學的成果。舞蹈屬于非語言文字的文化范疇,在研究舞蹈文化形態特征時,必須借助語言文字來表述民族舞蹈形成的文化背景、民族特性及風格特征等,這就要注重文化和理論的學習,要在教學實踐中邊學習邊教學,彌補理論的不足,用理論指導實踐,豐富知識、增加才干,做到教學中“神形兼備”。
(二)注重情感與心靈的溝通
雖然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的,但組織好每一堂課的關鍵在于時刻與學生進行情感和心靈的溝通。與學生相處時,應具備很好的親和力,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感,了解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多交流,使學生正確理解教師的教學意圖,能夠向老師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做到教師的眼里有學生,學生也能時刻感到教師的存在。
綜上所述,民間舞課堂教學是發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和培養優秀舞蹈藝術人才的必經之路,也是傳承和發揚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作為舞蹈藝術的工作者,必將這條路走得更寬更廣。
【參考文獻】
[1]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李春燕.對中國民間舞教學的思考[J].安陽大學學報,2003.